如何欣赏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春日之虎


先上诗: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怎么叫欣赏。我发现一个很糟糕的事情,一说欣赏诗,很多人就会回到初中高中时代,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描写了什么什么样的景物,借什么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不叫欣赏,这叫语文老师的课堂作业,这种课堂作业毁了课本上所有美好的诗句。

什么是欣赏?你走近一朵花,看了看它,闻了闻它,觉得很愉悦,然后你走开了,走了很远,离开了很久,你还记得那朵花的模样,还记得那朵花的味道,这叫欣赏。如果非要在看完之后写一篇五百字的感想,这不叫欣赏,这叫折磨。

所以怎么欣赏一首诗?怎么才能不折磨诗,也不折磨你?

我觉得有很多种方法,也和诗人有很大的关系。像白居易这样的诗人,像《钱塘湖春行》这样的诗,就应该去欣赏一种感觉。

现在,你就是白居易,天气这么好,春天这么美,你换上一身春衫,信步来到了西湖。

你看见了孤山寺,看见了贾公亭。看见了温柔的湖水,看见了远处的白云。看见了阳光下飞舞的黄莺和燕子。你坐在柳树下,坐在沙堤上,看见在花丛中摆拍的美女和大妈,看见少年和少女在嫩绿的草地上骑着马。那一瞬间你忽然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那一瞬间你忽然觉得春天很温柔,那一瞬间你忽然觉得这种生活过着也很有意思,那一瞬间你忽然又爱上了这个烟火人间。

如果这不叫欣赏,那么什么叫欣赏呢?

你化身为白居易,看到他眼睛里的春天,感受着他感受的温度,忽然意识到,原来,那已经是一千一百九十八年前的春天了。

然后你放下手机,往窗外望去,窗外原来也是一个春天,你忽然也想换上一件春天里穿的衣服,走到外面去看一看。

一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永远不会是某一个词有多么漂亮,某一个句子对仗有多么工整,而是你看到这首诗,眼里忽然有了一个世界。那种感觉才是诗歌的美感所在,就像一朵花和它的香气,你若非要将这朵花的香气写成化学式,非要把花描述成根茎枝叶蕊瓣叶绿体光合作用,还叫欣赏花吗?

-------丸--------


祁门小谢


唐长庆二年,河北藩镇作乱,白居易上疏不用,加以朋党互相倾轧,白居易深恐牵连其中,便请求外调,七月除杭州刺史,在杭州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每日优游于山水诗酒之间。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春到西湖,生意盎然,恰到好处: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贾亭也是西湖名胜。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空中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莺是歌手,歌唱着江南的绮旎风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白诗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宽广,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门写湖东景色,归到白沙堤。以孤山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若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了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那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以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伎也都喜爱骑马。诗用“马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的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一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二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东方树在《续昭昧詹言》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象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合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


雾都湿气


详细介绍一下这首诗!

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钱塘之名是源于钱塘江。但是近现代很少再用钱塘湖这样的名称。后面我们讲述时还是以西湖称之。

西湖美景世间少,倾倒古往今来多少客。每天去西湖游湖赏景的人很多,但是大多都没有见识到西湖最美的景色。这里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哪几个时间点才能赏到最美的西湖。

清晨中的西湖,初阳刚升,水雾盈湖,一如仙境。

阴雨天的西湖,江南的味道不在晴天,而在阴雨天。阴雨天看湖,湖天一色,翠波之上有叶舟。

秋天的西湖,晏殊在《苏幕遮》中写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此时湖边的树木开始变黄变红,最适合去杨公堤散步或是骑行。

雪天的西湖,下大雪的西湖是难得一见的,原本就是清秀的西湖更加的淡雅。并且十景之一的断桥是只有在雪天才可一见的。平时所见的断桥是名断桥,雪天的断桥才是真正再现的断桥。


浩海起名


孤山寺北贾亭西,一句,十分简单,却是直述一个空旷场景,既有益于心胸一阔,展开情怀,也利于开展下头描述,水面初平云脚低是写远景阔景,再由景连想,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琢春泥。这两句是思想。这景思一连情致便油然而出。这也是一对仗,律诗必须的。下面两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复起兴,慨叹。渐字最好,眼见又思,花儿渐渐就要迷人眼目了,浅草才刚刚能遮没马蹄。

这兴叹平实,又带对仗,修辞功夫非同寻常。春日微兴之情也悠然涵透。

末了两句是直语裁束,直接点出最喜欢湖东漫步,走在白沙堤绿杨荫里。

说白了就没他话说了。也是束兴,束志的古文学手法。

就像今天学生写作文,末了来上一句:今天玩得真高兴呀!好喜欢姥姥家的小花猫呀!等语句,直白兴叹束尾。

但白居易这首诗,用辞句平实,一直是直出胸憶,一兴到底,所以虽束尾看似平淡,其实不平淡,与以上所写通篇一气,不觉断陷,反觉自然而兴叹。是高手体现。

其实白居易诗,一直这样,大部分作品带有这种风格。

好似乐府述事,平淡展叙开来,即便情深,也不显绝烈,

例如:长恨歌

开始平淡写起,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欲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朝立在君王侧,可越向下写越用情深,可情深而不烈,始终带着仁厚长者的平淡气。到了最后,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尽期两句,也没象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那种雄烈气。

这是大修养的人。是真正懂学问的人。比许多名家高明多了。只是许多年轻人不懂,我又不便多议先贤古人。怕挨批。


默玄吟雷


白居易和杭州渊源颇深,他自己也非常喜欢那里,到晚年依然年年不忘,曾写过有名的《忆江南》来回忆那段岁月。而这首诗这是他在杭州任上所做。

这首诗写早春的钱塘之行。先写所游之地,再写所见所闻,春水上涨,云色浅淡,已有喜悦之情在其中。而燕子啄泥,早莺争树写出了春之活泼,下面花色渐出,草色新绿,既写出了春景的特点,又写出了心中的情,而且色觉听觉都有。最后写到喜爱之地,更进一步,写出了春行之乐,之趣,之满足。也衬了白沙堤之美好 杭州之迷人。


无心随墨


《赏钱塘江景》

满目湖雾彩霞披,

水光山色轻舟移;

秋雅迷人开心赏,

冬趣雪舞漫天飞。


谭文禄


人逢喜事精神爽,不伦古人还是现代人![祈祷]


炫清操厉冰雪


摆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