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有为,志在天下的"五代第一明君",柴荣的强军之路

"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说出这三十年之志的正是被史家评为"五代第一明君"的周世宗柴荣,十五岁从军,24岁拜将,33岁称帝。雄心勃勃的柴荣试图通过自己来结束这战乱纷繁的乱世,五年的统治时间,他锐意改革,励精图治,将后周强大到足以统一天下的地步,而军队作为他的利剑,又是如何在各国之间脱颖而出的呢?

年轻有为,志在天下的

一.精简军队数量

自唐朝中后期以来,由于均田制的瓦解,原先的府兵制难以维持,政府逐渐改变原有的征兵方式,即实行募兵制。尤其是唐朝后期,藩镇势力大增,中央已经无法管束,藩镇之间为了扩充势力,取得士卒的支持,往往大肆招兵,招兵的同时,又缺乏筛选,导致军队冗杂,军队战力不显,还耗费了大量的国家财政。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的高平之战。显德元年三月,柴荣率军与契丹激战高平,此战后周战胜后,柴荣并没有露出喜悦的心情,而是在总结战后经验教训时对众人说道军队在此次战斗中暴露的问题,

"况百户农夫,未能赡一甲士,且兵在精不在众,宜令一一点选,精锐者升在上军,怯弱者任从安便。"

显然,柴荣意识到军队需要的是精兵,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兵只会给部队增加负担。于是他下令,要求中央禁军以及各地驻军裁汰老弱病残,对于这些退役士兵,政府也给与一定的优惠,比如赐给一定的土地进行生产种植,并且减免赋税。既然有所减员,那么就需要有所补充。首先加强的便是中央禁军,柴荣下令招募全国各地强健勇武者,并在都城汴州亲自检阅挑选,将战斗能力强的留下,编入禁军。其次是各地驻军势力,前朝的前车之鉴,让他意识到藩镇势力太强对统治不利,于是下令削弱藩镇实力,并将当中英勇强悍者也编入禁军。

这"一增一减"后,后周军队实力大增,国家开销也大大减少,还消弱了藩镇势力。不过可能连周世宗也没有想到,中央禁军的扩充反倒成了最大的隐患,直接导致了后周的灭亡,但是,这些都是后话了。

年轻有为,志在天下的

二.严明军纪,赏罚分明

说起五代十国时期,各国建立的方式大都是武力反叛,推翻前朝,进而建立新朝。因此掌握强大兵力的藩镇一直以来都是各国君主心中的一块大石头。如何将军队和将领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个问题自古以来也都是君主心中所想。事件最开始的导火线是在柴荣继位后,北汉与契丹联军趁机南下,交战中,后周大将樊爱能和何徽临阵脱逃,刀锋没有面向敌人,反而转向己方,二人率军趁机劫掠百姓,给后周带来极大的损失。此战结束后,后周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向柴荣说道

"爱能等素无大功,忝冒节钺,望敌先逃、死未塞责。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

张永德的这番话简直太合柴荣的心了,当即"掷枕于地,大呼称善"。随后下令诛杀樊爱能等七十余人,这么做既是警惕诸将,也是表明自己将决心重整军纪。不仅如此,在出征淮南时,曾严格要求部下,不许私自进入百姓屋舍,不准踩毁庄稼,否则按军法处置。试问,如此军纪严明的军队何来战败之理?除了军纪严明外,在对有功者也毫不吝啬,比如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便是从底层做起,随着军功的增长,逐渐成为禁军的重要将领。后周奖励军功,赏罚分明,用人不拘一格,并不会因为出身问题而计较现有功劳,这样的平等对待,极大的提高了将士们的积极性,一扫往日骄兵堕将的风气。

年轻有为,志在天下的

如果说此前的后周军队是一盘散沙,那么此时的后周大军就像是一把千锤百炼的利剑,这样的一把利剑,寒光四射,无坚不摧。

三.将军权收归中央

既然要收回军权,那么第一件事便是解决枢密使执掌兵权的问题。五代时期的枢密使是真正的位高权重,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君主的统治地位。如何收回枢密使的兵权,还需要从后周太祖郭威说起。郭威曾经任后汉的枢密使一职,在手握兵权的情况下,推翻了后汉的政权,建立后周。当上皇帝的郭威根据历史教训和自己的亲身体会,深感后怕,决定大幅削弱枢密使的权利。首先便是诛杀了当时任枢密使的王峻,然后下令严禁武将任职枢密使,改由文臣担任,并且不允许他们直接掌兵。此番大改,枢密使地位大降,军权又再次回到了君主手中。柴荣继位后,针对现有情况又再次对军权问题进行调整。此次调整的对象便是实力扩充的中央禁军,由于禁军是由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统领,禁军势力的增强,其实也就是这些将领军权的增强。为了削弱侍卫亲军的势力,柴荣下令

"选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并且宣布殿前军与侍卫亲军地位相同,即通过增强殿前军来达到制衡效果。

虽然对武将的军权问题进行削弱和调整,不过武将手中握有兵权仍是最大的隐患,一旦皇权下降或者武将势力增大,改朝换代也不过是想与不想的问题。

年轻有为,志在天下的

总结

后周世宗柴荣的军队改革主要解决的是军权分散和加强军队战力的问题,改革是成功的,并且在之后的一系列战争中证明了自己的雄才大略。他败后蜀,征南唐,伐北辽,无一不在像世人昭示后周所向睥睨。可惜这样一位本该一统天下的雄主却在公元959年英年早逝,享年39岁,在位仅五年,曾经的"三十年之志"也成了遗憾,不过他所留下的一切却为开创另一个盛世王朝做了极大的贡献。

最后再借用他人的一首诗来做结尾

高平决战破刘旻,北取三关速若神。

大业未成天命改,殿前点检是真人。——王十朋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旧五代史》《新五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