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有為,志在天下的"五代第一明君",柴榮的強軍之路

"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說出這三十年之志的正是被史家評為"五代第一明君"的周世宗柴榮,十五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雄心勃勃的柴榮試圖通過自己來結束這戰亂紛繁的亂世,五年的統治時間,他銳意改革,勵精圖治,將後周強大到足以統一天下的地步,而軍隊作為他的利劍,又是如何在各國之間脫穎而出的呢?

年輕有為,志在天下的

一.精簡軍隊數量

自唐朝中後期以來,由於均田制的瓦解,原先的府兵制難以維持,政府逐漸改變原有的徵兵方式,即實行募兵制。尤其是唐朝後期,藩鎮勢力大增,中央已經無法管束,藩鎮之間為了擴充勢力,取得士卒的支持,往往大肆招兵,招兵的同時,又缺乏篩選,導致軍隊冗雜,軍隊戰力不顯,還耗費了大量的國家財政。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五代十國的高平之戰。顯德元年三月,柴榮率軍與契丹激戰高平,此戰後周戰勝後,柴榮並沒有露出喜悅的心情,而是在總結戰後經驗教訓時對眾人說道軍隊在此次戰鬥中暴露的問題,

"況百戶農夫,未能贍一甲士,且兵在精不在眾,宜令一一點選,精銳者升在上軍,怯弱者任從安便。"

顯然,柴榮意識到軍隊需要的是精兵,一些老弱病殘的士兵只會給部隊增加負擔。於是他下令,要求中央禁軍以及各地駐軍裁汰老弱病殘,對於這些退役士兵,政府也給與一定的優惠,比如賜給一定的土地進行生產種植,並且減免賦稅。既然有所減員,那麼就需要有所補充。首先加強的便是中央禁軍,柴榮下令招募全國各地強健勇武者,並在都城汴州親自檢閱挑選,將戰鬥能力強的留下,編入禁軍。其次是各地駐軍勢力,前朝的前車之鑑,讓他意識到藩鎮勢力太強對統治不利,於是下令削弱藩鎮實力,並將當中英勇強悍者也編入禁軍。

這"一增一減"後,後周軍隊實力大增,國家開銷也大大減少,還消弱了藩鎮勢力。不過可能連周世宗也沒有想到,中央禁軍的擴充反倒成了最大的隱患,直接導致了後周的滅亡,但是,這些都是後話了。

年輕有為,志在天下的

二.嚴明軍紀,賞罰分明

說起五代十國時期,各國建立的方式大都是武力反叛,推翻前朝,進而建立新朝。因此掌握強大兵力的藩鎮一直以來都是各國君主心中的一塊大石頭。如何將軍隊和將領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個問題自古以來也都是君主心中所想。事件最開始的導火線是在柴榮繼位後,北漢與契丹聯軍趁機南下,交戰中,後周大將樊愛能和何徽臨陣脫逃,刀鋒沒有面向敵人,反而轉向己方,二人率軍趁機劫掠百姓,給後周帶來極大的損失。此戰結束後,後周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向柴榮說道

"愛能等素無大功,忝冒節鉞,望敵先逃、死未塞責。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軍法不立,雖有熊羆之士,百萬之眾,安得而用之?"

張永德的這番話簡直太合柴榮的心了,當即"擲枕於地,大呼稱善"。隨後下令誅殺樊愛能等七十餘人,這麼做既是警惕諸將,也是表明自己將決心重整軍紀。不僅如此,在出徵淮南時,曾嚴格要求部下,不許私自進入百姓屋舍,不準踩毀莊稼,否則按軍法處置。試問,如此軍紀嚴明的軍隊何來戰敗之理?除了軍紀嚴明外,在對有功者也毫不吝嗇,比如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便是從底層做起,隨著軍功的增長,逐漸成為禁軍的重要將領。後周獎勵軍功,賞罰分明,用人不拘一格,並不會因為出身問題而計較現有功勞,這樣的平等對待,極大的提高了將士們的積極性,一掃往日驕兵墮將的風氣。

年輕有為,志在天下的

如果說此前的後周軍隊是一盤散沙,那麼此時的後周大軍就像是一把千錘百煉的利劍,這樣的一把利劍,寒光四射,無堅不摧。

三.將軍權收歸中央

既然要收回軍權,那麼第一件事便是解決樞密使執掌兵權的問題。五代時期的樞密使是真正的位高權重,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君主的統治地位。如何收回樞密使的兵權,還需要從後周太祖郭威說起。郭威曾經任後漢的樞密使一職,在手握兵權的情況下,推翻了後漢的政權,建立後周。當上皇帝的郭威根據歷史教訓和自己的親身體會,深感後怕,決定大幅削弱樞密使的權利。首先便是誅殺了當時任樞密使的王峻,然後下令嚴禁武將任職樞密使,改由文臣擔任,並且不允許他們直接掌兵。此番大改,樞密使地位大降,軍權又再次回到了君主手中。柴榮繼位後,針對現有情況又再次對軍權問題進行調整。此次調整的對象便是實力擴充的中央禁軍,由於禁軍是由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統領,禁軍勢力的增強,其實也就是這些將領軍權的增強。為了削弱侍衛親軍的勢力,柴榮下令

"選武藝超絕者署為殿前諸班",並且宣佈殿前軍與侍衛親軍地位相同,即通過增強殿前軍來達到制衡效果。

雖然對武將的軍權問題進行削弱和調整,不過武將手中握有兵權仍是最大的隱患,一旦皇權下降或者武將勢力增大,改朝換代也不過是想與不想的問題。

年輕有為,志在天下的

總結

後周世宗柴榮的軍隊改革主要解決的是軍權分散和加強軍隊戰力的問題,改革是成功的,並且在之後的一系列戰爭中證明了自己的雄才大略。他敗後蜀,徵南唐,伐北遼,無一不在像世人昭示後周所向睥睨。可惜這樣一位本該一統天下的雄主卻在公元959年英年早逝,享年39歲,在位僅五年,曾經的"三十年之志"也成了遺憾,不過他所留下的一切卻為開創另一個盛世王朝做了極大的貢獻。

最後再借用他人的一首詩來做結尾

高平決戰破劉旻,北取三關速若神。

大業未成天命改,殿前點檢是真人。——王十朋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舊五代史》《新五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