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典型的「學生思維」不管是深入社會的你還是在大學生都應懂得

那些典型的「學生思維」不管是深入社會的你還是在大學生都應懂得

學生思維】和「職人思維」最大的一點區別,就是對於有效人脈的理解。

在學生時代的時候,我有玩得十分要好的同學,朋友,閨蜜,一旦有作業或者簽到,或者什麼新訊息的時候,我和幾個好朋友構成的小圈子總是會互幫互助,儼然是一個小社會的感覺。

這大概是我最引以為豪的人脈了——有很多朋友。因此維持和朋友之間的關係,成為了社交的重頭戲,唱K玩桌遊,都是維護「人脈」的有效方式。我也用同樣的思維處理和教授,和boss的關係,比如和教授套套近乎,努力和實習地方的boss成為朋友,這種相對親密和穩固的關係,大概就是那時我所理解的有效人脈。

但職場上,人脈不是這樣的。

職場上的人脈,最重要的一點是——利益訴求。合作,是人脈想要完成和達到的結果,大家對人脈的追求本質上一定是利用比較優勢,最大化地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因此親密穩固的關係,在多數情況下是不適用的,想要通過情感訴求維繫利益訴求,這在很多情況下是要吃大虧的。

因此,有效的人脈如何打造,其實上是在問:如何讓別人知道,你在某方面有比較優勢,並最大化地優化它。

什麼是比較優勢?就是張三做麵包一小時能做10個,但做奶酪只能做3個,而我做麵包一小時只能做1個,但是做奶酪可以做2個。看上去我無論賣麵包還是賣奶酪都不如張三,但是我和他還是可以合作:因為相對於做麵包,我做奶酪還是很快的,因此我可以多做奶酪,去和張三換麵包。而張三雖然做奶酪比我快,但是如果他專心做麵包來和我換奶酪,我們都可以獲得更多的食物。

這對於一個職場新人尤其關鍵。

我剛進公司的時候,和senior級別的員工比,可能什麼都不如別人,那個時候做的事情,無非就是做PPT,給boss倒水,整理資料,陪boss見客戶。我相信很多剛入職的新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覺得自己空有一身本事,但是英雄末路,總是被那些會說話的,或者打小報告的人比下去。

但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你沒有發現自己的優勢。

我剛入職的時候,我們小組的報賬都是我來做,就是大家最煩的貼發票的一檔子的事。往往和財務那邊交涉的時候,也經常會因為不規範或者一些雞毛蒜皮的原因返回來重做。因為當時做分析,excel的VBA用得挺熟,我就幫財務那邊寫了一個填入金額,名目,時間自動生成標準報表的一段代碼,大概就兩個小時不到的時間。

當時就拿著VBA賣著萌給財務的姐姐說這樣很方便,手把手教她用的時候,順便提了提之後報賬方面的事情多多寬容。

後來基本上發票我就直接交給財務的那個姐姐,她幫我貼的。:-D

這聽上去和人脈沒有什麼關係對不對?但是其實這是人脈的基礎——學會去換資源

所有人都希望別人會幫助自己,也希望別人先給出對自己有利的行動。但是所有人都這麼想,那麼沒有交換,沒有效率的提升。只有你瞭解自己有哪些資源上的優勢(比如我當時會寫一點點代碼,但是覺得貼發票太無聊),你想到能帶給別人什麼資源,儘管可能這個資源很小,但是也會幫助你和別人建立一種更有效的互助模式,然後你才能進一步談有效的人脈。

有了這個基礎後,那麼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通過合作最大化地優化它

我們可以想一想,合作的時候,最擔心的問題是什麼?

如果突然有一個陌生人想和你談合作,直接說願意投資一百萬給你的一個項目,你的想法是是什麼?

我的第一直覺是,這是一個騙子。因為我完全不瞭解他,我甚至沒有給他提過這個項目,他為什麼願意給我投資?如果他是聽別人說的這個項目好,那他為什麼不告訴我推薦人是誰呢?

這樣看,很多合作都達不成的原因,就在於,職場和商場上有很多欺騙和背叛。而所謂有效的人脈,正式學會如何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際,讓這種風險降到最低。

所謂感情聯繫,其實上也是降低風險的一種方式:長期的朋友關係,不會因為一時的利益衝突而翻臉不認人。往往剛入職的新人會努力和同事,或者客戶培養這種感情聯繫,但是根據我的經驗,這種人脈雖然有效,但是效率太低:因為在這之中你沒有讓對方直接看到你的優勢是什麼,其次,培養需要花的週期太長,但最終卻不一定有用。

真正有效的人脈,一定是有某種特定的相互約束,比如,你能讓人家感覺到你和他不是一錘子買賣,這種關係自然就穩固了,在這之中可以有感情聯繫,但一定不是最主要的。

最簡單有效的一個辦法,就是有信任的中間人。如果介紹人靠譜,介紹的人一般也會比較靠譜,因為大家都有約定俗成的要求,都懂,談起來也方便。

當然,建立約束和穩固聯繫這一點,這裡面的門道真要講起來一天都講不完。當時我們有一筆投後管理,當時除了給企業內部辦培訓,董事長給我抱怨說他兒子因為金融和管理知識少,擔心以後沒辦法接他的班,我又安排一位實習生去給他兒子講講金融方面的知識。這不是感情聯繫,但是它很多時候起到了感情聯繫的效果——就是剛才所說的,你能讓人家感覺到你和他不是一錘子買賣。

如果大家對這一點感興趣,我會之後多講講。

另外從我的職場經驗來講,越到後期,有效的人脈,越是淺關係。

很多人在真正需要合作的時候,並不會找特別熟的人,一是怕翻臉,而是選擇空間小,難以找到合適的夥伴,因此往往有了解,但是又並不特別瞭解的人,反而有很大的機會。很多申請美國留學的人都有經驗,和一個教授上課,給他留下很好的印象,到最後一般能要到推薦信。這種就是典型的淺關係。至於在職場中,拓展人脈的時候,還要多去想一點自己究竟能給對方帶來什麼樣的利益,他願意把他的資源和我換嗎,如何消除對方的顧忌。

我有一個朋友經商,他買建材,一般來講都是和熟人合作,不熟的直接踢掉,不接。

這種,就是深度關係。

他的經營當然很穩健,但是也做不大,好不容易開的好幾個分店,都是自己的表弟表哥什麼的負責。但是實際上,他也會跟我抱怨,他的表弟表哥根本不是經商的料。

試想,如果都用這種方式進行合作,那麼可合作的範圍實在太小了。而淺關係,就是我知道你,我能查到你之前做過什麼事情,我們有共同的利益訴求,我們在這方面有比較優勢,那OK,我們可以合作。

因此,從這一點上看,越到後期,業內的口碑很重要,越是淺關係,越強調你之前做過什麼,你有沒有什麼黑歷史,就是拿成績說話,這樣建立起來的人脈,可用性更強。

職場新人有很多試錯、犯錯、改錯的機會,但是這也是有代價的,我的建議時,儘量從一開始,就有養成口碑的習慣,在做事的時候,多考慮考慮別人會怎麼看,敷衍了事究竟會不會在之後的職業發展中形成障礙。這對於一個職場新人來講,可能會很不適應,因為在學校中養成了「沒什麼大不了」的心態。確實,在學校中,大家關注的點無非就是成績,社團,就業這些簡簡單單的指標,但是在職場上,這些指標就複雜得多了,一個良好的口碑,就不僅僅是通過一次兩次的考試,而是你需要在細節上讓人覺得你這個人是靠譜的。這樣的信譽開始可能只是在你的小組,慢慢到你的大boss,你的客戶,再到你的潛在客戶,這樣培養起來的,才是真正的人脈。

學生時代對人脈的理解,往往是那些有強烈感情聯繫的朋友,但職場上的人脈,恰恰把和情感相對的——利益交換放在核心。而那種人脈中最重要的淺關係,可能需要長期在業界的積累並且可能充滿不愉快的經歷,這恰恰是學生時代所不願意面對的問題。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365485/answer/1307172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