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权书》10篇之《心术》,决胜只在谈笑间

《大决战*辽沈战役》快结束的时候,卫立煌坐在被炸得飞沙走石的指挥部里自言自语道:“毛泽东此人,他好像是在填词作诗一样,把种种奇思妙想用在东北大战指挥上。他竟置长春、沈阳于不顾,用牙签一插,取得了锦州……”

苏洵:《权书》10篇之《心术》,决胜只在谈笑间

填词作诗靠的是“心境”,就是“现量”气度的自然抒发,字面只能是一种“气象”的表达,究竟这个“气象”怎么来的,那就只能是真正撑得起的人才能有所体会。卫立煌没有体会过,只能称之为“种种奇思妙想”。

庄子云:“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

“虚而待物”即是“中空”而应变,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气场。能容纳的越多,气场越足,一切尽在掌握,也就是“心之体”,再起用就是“心术”。

《心术》的内容及论点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麋鹿在眼前来来回回而目不转睛;然后才可以判断利害,方能御敌。但凡用兵必定要师出有名,否则虽利勿动。并不是行动本身会有什么害处,而是以后自己可能会被打得措手不及——今天我可以为了利益随时打你,明天你也可以随时打我,防不胜防。所以,只有正义才能激发将士的斗志,知为何而战方能致胜。” ——这是总纲。

《心术》整体下来是把为将者应当具备的素质以及整个作战阶段各种心理上容易出现的有利和不利情况推演了一遍,并提出了对治的策略。

苏洵:《权书》10篇之《心术》,决胜只在谈笑间

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取得一点小胜容易滋生傲慢情绪,而一点挫败又容易怒而兴兵,所以能沉住气就非常关键。

见到蝇头小利不可轻举妄动,很可能是对方做饵,见到小的损失也不可轻举妄动,自己也得向对手做饵。既然能做到不因些许得失自乱节奏,就可以驾驭成败得失了。只有确保自己的长处能按照自己的控制节奏有效发挥作用才能百战百胜。所以,只有做到“静”和“忍”才能看得准,打得狠。

所谓“诱敌深入”,别看能在电视上能分得清清楚楚,甜头真落自己头上就会给自己百般开脱。反常为妖,等到回过神来觉得太“顺利”的时候就已经晚了。

敌我双方都有长短,当我拿长处去克对方短处,对方是肯定不会跟我一较高下的;同样,我方的短处也会遮蔽起来,不和对方硬碰硬,对方又能怎么样呢?

苏洵的对策是:我方应该在短处上故布疑阵,使对方打探不到真实情况而退却;而在长处上要多加隐蔽,反而要向对方示弱,使对方深信我的长处根本没有或者不足为虑,这就是长短术。

苏洵:《权书》10篇之《心术》,决胜只在谈笑间

正反“长短术”的两例

策论结尾处道出了制胜法宝,要深藏不露、扬长避短,实际上道理也就是这么简单。只不过“三岁孩童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不去踏实做自然会觉得道理很飘。

我以前曾认为只有现代人才会犯“爱表现”的毛病,老板、家长都在激发员工、孩子的“表现欲”,实际上自古就没断过。吃大亏的往往就是被对手抓住某个突出的点而不知,反而是被对手不断“养”大这个弱点,同时对手会深深隐藏并持续积累自己的优势,从而被一击而溃。

最早用这招的名人要数春秋时候的郑庄公,为了除掉弟弟共叔段,放任其胡作非为,最终共叔段彻底犯众怒而他再名正言顺、义正言辞地出兵征讨。还有越王勾践,迷惑对手用得最彻底的就数他了,以“十年生育,十年教训”而最终复国。

只不过和郑庄公一样,这种弹性极大之人必也不会是一个寻常意义上的好人。所谓“邪人用正法,正法亦邪”, “心术”不正“法”就无所谓好坏了。

“玩”的奥妙

只是如何才能不被对手抓住弱点,就要靠平时的修炼。也就是要会“玩”,事事都在“玩”,对手只能看到自己的“玩”而弄不清自己真的在乎什么,如此还从哪里突破呢?

苏洵:《权书》10篇之《心术》,决胜只在谈笑间

《易》云:“玩索而有得。”

作为易学大家,苏洵在尚未写完《易传》的时候已经病重,于是命苏轼“述其志”来完成。苏轼的一生可谓风雨飘摇,但那不过是在外人看来罢了,他可是实实在在“玩”了一辈子。

众所周知,苏东坡是个出了名的吃货,在他被贬到岭南的时候不但没有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反而越来越享受生活。“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玩得开心,不想走了。而他在玩的时候又特别认真,东坡肉就是认真玩出来的,这可能就是他遗传自父亲的基因了。

苏洵就很喜欢玩,游历名山大川,广交高人贤士。“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玩,“依稀似曲才堪听”是玩,“游于艺”还是玩。“认真而不较真,玩耍而不放任”方为“中道”,非如此必落“执魔”。

一本正经皆是心中没数的紧绷,事事论理都是毫无担当的推卸,一些没嗜好的“好男人”还在困惑为什么自己找不到女人……

苏洵:《权书》10篇之《心术》,决胜只在谈笑间

所谓“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情也”,浑身上下都透着“没意思”,表里内外都是紧张兮兮生怕别人说一句“不对”者的“真情”又在哪里?

在别人的评判里,在别人的脸色里,甚至在别人的一次急促的呼吸里。

做个妙人

玩不出名堂的不会有突发奇想,更不会出奇制胜。苏洵若是科举考出来的甚至不可能写策论,苏轼是科举出身,虽然个人的盛名已经千古流传,但却只能“受”,而不是个能“出主意”的人。

苏洵:《权书》10篇之《心术》,决胜只在谈笑间

倘若是苏洵与王安石同朝,倒是有可能会帮王安石出主意,变革正是苏洵之所愿。

“认真的时候要玩,玩的时候要认真”方能得其真意,落两头皆是执着。向回拉,到了最合适的位置就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便是最强的“心术”。

苏老泉云:“仲尼之说,纯乎经者也;吾之说,参乎权而归乎经者也。”

归山深浅处,须尽丘壑美。

快去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