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的動作描寫

鐺啷啷,範稀範來啦!

先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從前,有個啞女賣刀,她不能說話,無法用富有誘惑力的廣告宣傳自己的產品。於是她就在大庭廣眾中當場演示刀的鋒利。她把刀擱在鐵絲上,一瞬間,細鐵絲分為兩截,而刀刃無損;她又手起刀落,面前的粗鐵絲轉眼間被分割成數截,但刀刃鋒利如初。啞女雖未說一句話,但她的攤位前排起長龍,人們爭相購買她的菜刀。顧客們眾口一詞:“好就好在她用動作來說話,令顧客信服。”

啞女賣刀如此,我們寫作文也是這樣。寫作文時我們要把人物的舉動細緻描寫,寫出人物的具體動作,那麼所寫的形象就會躍然紙上,活起來。

高爾基認為,寫人物要多行動少說話。老舍也曾說過,只有描寫行動,人物才能站起來。今天我們要學的動作描寫,就是對人物行為、動作的描寫。通過描寫人物做什麼和怎樣做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面貌,凸現人物思想的、品格的、性格的、心理的以及習慣方面的個性特徵。

我們先來一起欣賞一個生動的動作描寫片段,選自《水滸傳》裡的武松打虎片段:

那隻大蟲咆哮著,發起性來,翻身又撲過來。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遠。那隻大蟲恰好把兩隻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把半截哨棒丟在一邊,兩隻手就勢把大蟲頂花皮揪住,按下地去。那隻大蟲想要掙扎,武松使盡氣力按定,哪裡肯放半點兒松!武松把腳往大蟲面門上眼睛裡只顧亂踢。那隻大蟲咆哮起來,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兩堆黃泥,成了一個土坑。武松把那隻大蟲一直按下黃泥坑裡去。那隻大蟲叫武松弄得沒有一些氣力了。武松用左手緊緊地揪住大蟲的頂花皮,空出右手來,提起鐵錘般大小的拳頭,使盡平生氣力只顧打。打了五六十拳,那隻大蟲眼裡,口裡,鼻子裡,耳朵裡,都迸出鮮血來,一點兒也不能動彈了,只剩下口裡喘氣。

通過動作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動作描寫是刻畫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這個片段成功地運用“揪、按、踢、提、打”等一系列動詞,字字千鈞,虎虎生風,生動地描寫了武松赤手空拳與猛虎搏鬥的場面,凸顯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氣概,塑造出一個勇武過人的打虎英雄形象,讓人看得驚心動魄。

我們由此可以總結出,優秀的動作描寫,往往有以下特點:

1. 連貫性。2. 生動性。3. 特定性。

我們一點一點展開講:

1.連貫性。一連串的動作,有序展開,錯落有致,猶如一連串的音符,連接成一首優美樂曲。

比如:

只見他,貓下腰,籃球在他的手下,前後左右不停地彈跳著,兩眼滴溜溜轉著,尋找突圍的機會。忽然,他加快了步伐,一會兒左拐,一會兒右衝,衝破了兩層防線,來到籃下,一個虎跳,轉身投籃,籃球在空中劃出一道漂亮的弧線,不偏不倚,落進了藍筐裡。

這個語段,貓腰,左拐,右衝,虎跳,投籃,一連串的動作,展現了投籃的精彩過程,讓人讀後難以忘懷。

2.生動性。使用適當的詞語修飾動作,使用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方法,都可以增強動作的生動性,變抽象為具體,使無形變為有形。

比如:

小表妹看見了幾隻飛舞的蝴蝶,便調皮地奔過去。有一隻蝴蝶停在了一朵花上,她目不轉睛地盯著它,躬著背,小心翼翼地踮起腳尖,躡手躡腳地走到蝴蝶旁,猛地用雙手一捧,可蝴蝶卻飛走了,她氣得撅起小嘴,但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著追趕另一個目標去了。

這個語段,在小表妹的動作前加了很多修飾詞,比如目不轉睛、小心翼翼、躡手躡腳,又把小表妹蹦跳的活潑動作比作小鹿,這一整段的動作描寫,把小表妹的調皮、可愛給生動化了。

3.特定性。特定動作,只會在特定場合產生,特定場合產生的動作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能展現人物的性格特徵。老舍先生說:“說一個人勇敢,須在放炸彈時試試他。”寫武松勇猛無比,就得讓他過景陽崗,遇上猛虎,否則難顯其神威。

又比如名著《歐也妮·葛朗臺》中的資產階級暴發戶箍桶匠葛朗臺,他在彌留時,當“神甫把鍍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邊,給他親吻基督的聖像,他卻作了一個駭人的姿勢想把十字架抓在手裡,這一下最後的努力送了他的命。”這一“抓”,送了暴發戶的老命,也使守財奴至死不改的貪婪本性得到充分的體現。

那麼要怎麼寫出優秀的動作描寫語段呢?我們可以嘗試以下的三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化大為小,把動作分解出來。

就如電影播放的“慢鏡頭”,把一個大動作,分解細化為若干的小動作,然後按一定的順序具體展開描寫,可以使用“先……再……接著……然後……最後……”等詞語進行連接,從而寫出動作的細節、生動和情感。

我們來看下下面這個描寫媽媽下溪抓魚的語段。

媽媽將雙袖向上一挽,褲腳也被捲到了大腿。她在小溪水裡慢慢移動著,左腳輕輕地抬起一點,向前邁了一小步,右腳再慢慢拖向前,好像穿著千斤重的鞋。她把帽子扭了扭正,躬著背,低著頭,眯著眼,雙手做出捧東西的樣子。這時,她停下腳步,不再東張西望,對著右邊的一個地方目不轉睛,猛然把手向水中一紮,將一條小魚捧在手中了。

我們可以看到媽媽下溪抓魚整個過程,挽雙袖,卷褲腳,抬左腳,拖右腳,猛扎,捧魚,一系列慢動作,配合神態神情,一個生動活潑的抓魚情景躍然紙上,讓人難以忘懷。

再來看一個跳遠的片段:

他用盡全力,像生了翅膀一般,飛奔踏板。在左腳踏上踏板的時候,時間似乎凝住了,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只見他用力在踏板上一蹬,隨即身子瞬間騰空而起,在空中劃過一個漂亮的圓弧,落入沙坑,雙腿彎曲,雙腳深深嵌進沙地,整個人卻由於慣性,向前撲去。

這個片段使用了飛奔、踏、蹬、劃、落、彎曲、嵌的一系列動詞,將跳遠的整個過程寫得非常生動,讓人彷彿如臨其境。我們在寫作時也應該對人物動作進行細緻觀察,把人物活動的每個步驟一步一步地寫具體,這樣才能夠使人物形象更鮮明。

再來欣賞豐子愷《吃瓜子》中的動作描寫片段:

女人們、小姐們的咬瓜子,態度尤加來得美妙:她們用蘭花似的手指摘住瓜子的圓端,把瓜子垂直地塞在門牙中間,而用門牙去咬它的尖端。“的,的”兩響,兩瓣殼的尖頭便向左右綻裂。然後那手敏捷地轉個方向,同時頭也幫著了微微地一側,使瓜子水平地放在門和,用上下兩門牙把兩瓣殼分別撥開,咬住了瓜子肉的尖端而抽它出來吃。這吃法不但“的,的”的聲音清脆可聽,那手和頭的轉側的姿勢窈窕得很,有些兒嫵媚動人,連丟去的瓜子殼也模樣姣好,有如朵朵蘭花。

在這裡,作者將整個吃瓜子的過程細化了:從拿瓜子——送瓜子——咬瓜子——轉瓜子——到最後咬住瓜子肉,女人們、小姐們的手的姿勢是怎樣的,牙齒是怎麼咬的,聲音如何,點滴不漏。

講完了動作描寫的第一種方法,我們來講第二種:合理取捨,把動作準確呈現。什麼叫準確呢?一是要體現人物特點,二是要符合生活實際。在描寫人物動作時,不僅要寫出他在做什麼,而更重要的是描寫他是怎樣做的。通過人物的動作描寫,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面貌。

比如魯迅的《故鄉》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到了自家的房門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這句話裡有兩個動詞,一個是“迎”,一個是“飛”,這兩個動詞在這兒是不能互換的。因為“飛”字寫出了孩子的活潑、靈巧。而母親年事已高,用“迎”字更符合她的年齡特點。“迎”表明母親對長年飄泊在外的兒子的思念,所以早早就在門外迎接了,而小孩比較好奇,因此看到親人回來,他就“飛”過來了。

我們再來看看曹雪芹的《紅樓夢》中寫劉姥姥進大觀園鬧出笑話後眾人的反應是怎麼樣的:

眾人先是發怔,後來一聽,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來。史湘雲撐不住,一口飯都噴了出來,林黛玉笑岔了氣,伏著桌子噯喲,寶玉早滾到賈母懷裡,賈母笑的摟著寶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著鳳姐兒,只說不出話來,薛姨媽也撐不住,口裡茶噴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裡的飯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離了坐位, 拉著他奶母叫揉一揉腸子。地下的無一個不彎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著笑去的,也有忍著笑上來替他姊妹換衣裳的, 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

在這裡,僅僅是一個“笑”的動作,作者都用準確的動作描寫將不同人物的“笑”的反應寫得各不相同,我們從文段中的“笑”,便可以窺得不同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比如,史湘雲性格豪爽,不拘小節,所以她的笑態是“一口飯都噴了出來”,而嬌弱無比的林黛玉則笑岔了氣。又比如寶玉,作者沒有直接描寫他的笑態,而寫他“滾到賈母懷裡”,突出人物的不同地位。

咱們接著來講動作描寫的第三種方法:巧用修飾,把動作生動表達。也就是通過增添修飾成分,能顯示出動作描寫的效果。

比如片段一:“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腳去探那塊岩石,而且踩到了它。”這裡“小心翼翼地伸出”,通過增添“小心翼翼”這個詞語,表現“我”的謹慎、緊張的心情。

再比如下面的片段二:

近了,更近了,組長終於來到他的身邊,像一座泰山定在他面前,嚷道:“快交作業,快交作業!”他“嘿嘿”一笑,表情是那樣滑稽,又是那樣神秘,猛然,他把頭一紮,像一條滑溜溜的泥鰍從組長胳膊旁閃過,腳底像抹了油一樣飛奔逃走了。

這裡的“他”,“把頭一紮,像一條滑溜溜的泥鰍從組長胳膊旁閃過,腳底像抹了油一樣飛奔逃走了。”用一個比喻“像一條滑溜溜的泥鰍”修飾動作“閃”,再用“腳底像抹了油一樣”修飾動作“飛奔”,把“他”的頑皮、機靈的性格特點形象生動地描寫出來了。

講完了動作描寫的三種方法,範稀範在課程的最後再提醒一下各位同學描寫人物動作的注意點,希望大家用心記住:

1、要具體。不能空洞、抽象、籠統。

2、要抓住特徵。

3、要選擇準確的動詞,寫出動作的連貫性。

4、不是人物的所有動作都有描寫的必要。

5、要通過人物動作來刻畫人物性格。

6、要善於抓住那些最能體現人物性格,最能反映人物內心世界的動作進行概要的或細緻的描寫。

7、動作描寫的語言要簡煉準確。

好了,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謝謝大家的捧場,範稀範溜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