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麒麟芯片為什麼不賣給其它手機廠商?

陽光8818


華為是一家比較複雜的公司,影響一個業務是不是最終可以做成的因素有很多,這裡主要談下通用邏輯下的一些內容。

手機芯片買賣的最後一站是停留在終端這一部分,就是智能手機,那麼就要先說下手機業務,以蘋果為例,因為蘋果業務相對簡單,也具有代表性。

蘋果在推出iPhone的時候,芯片方面並不像現在看到的樣子,A系列,蘋果設計。iPhone在市場上取得非常大的成功之後,蘋果在芯片設計方面逐漸加碼,進展神速。

蘋果A系列芯片之所有有好的表現和芯片行業的大背景是離不開關係的。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ARM的存在,另外一個是有代工的廠商。也就是說,在這樣的背景下,蘋果設計芯片是可以完成的任務,而不是像iPhone整體那樣具備很大的不確定性。換句話說,芯片設計是可以用持續的投入做出來的,難度相對要低一些。

蘋果之所以後來持續使用自己設計的芯片,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蘋果的產品理念,就是大家常說的注重用戶體驗,重視給用戶提供價值。也正是這樣的運作方式,最終才可以撐起iPhone高端檔位的價格和不錯的銷量,進而再次投入到產品上,正向的循環下去。

從蘋果的例子可以得出,芯片設計是可以行的,可以看到預期的,並且這樣的方式適合高端產品,也就是利潤好的產品。

蘋果的例子就說到這裡,對比來看華為是有相通之處的。

首先,華為也可以設計芯片,只要華為手機能夠賣的出去,並且賣的好,那麼華為的芯片也就會有發展,這和終端拖著芯片跑起來的說法是對應的。華為之所以能夠把芯片拖著跑起來也有一些原因,比如資金和執行力。也就是說,對於華為來說,去做手機芯片和高端手機是可以預期的,只要持續的去做,畢竟智能手機市場已經成型,並且華為已經有不錯的市場基礎。

其次,華為手機的一個重要目標是高端市場,這個方向和蘋果也是相通的,只有高端的產品才能夠撐得起來自己設計芯片,而高端產品對體驗和用戶價值的給予會更高,更利於手機業務的正向循環。

對比了華為和蘋果,可以大致得出這樣的一個結果:是否自己設計芯片,這是一個選擇的問題,並且和智能手機是否在高端市場有好的表現有很大的聯繫。從兩家的產品來看,上述結果反過來說也是有成立的:高端智能手機使用自己設計的芯片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其他智能手機廠商如果在高端市場上有了非常不錯的表現,他們也會去做芯片,而不是去選購其他供應商的產品,也就不會購買麒麟芯片。

縱觀現在手機市場的情況,高端市場中表現比較好的有蘋果,華為,而OPPO,vivo和小米等廠商目前在高端市場上的表現並沒有那麼出色,如果自己上來就開始設計芯片得不償失,總之也是一個選擇的問題。

高端智能手機市場中上邊提到了蘋果和華為,並沒有說三星,這就引出來另外一個問題,手機芯片的集成度越來越高,並且包含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模塊,基帶。蘋果沒有使用自己設計的基帶,三星在這方面也沒有深厚的積累,而高通則是資深的老手,華為有多年的準備。

目前通訊行業和通用芯片方面有很大不同,這就造成了一種相對壟斷的局面,高通先到先得。如果要繞開高通的整體方案,特別是之前3G和4G時期,有兩種路子可以選擇:

1、類似蘋果那樣,在智能手機市場裡邊有著重量級別的話語權。

2、類似華為那樣,之前在通訊行業當中有積累,可以慢慢搞上來。

如果走不通以上兩個路子,高通是最好的,也可能是唯一的選擇,特別是在中低端市場表現很好的廠商。

高通在早期也做過手機業務,但效果並不好,最終選擇放棄,集中精力做芯片的供給和整體方案。在安卓智能手機飛速發展的階段,高通獲得了巨大的好處,但反過來,使用高通方案的智能手機廠商也獲得了非常不錯的業績,他們之間是一種非常緊密的合作關係。對於智能手機廠商來說,有高通這樣一個可以長久合作的夥計,也就沒有必要去選擇同時還擁有手機業務,處於競爭關係的華為麒麟。如果部分手機廠商選擇華為的麒麟芯片,那麼華為麒麟的手機芯片業務就要發生大的改變,否則較難獲得買方的信任。

那麼,如果華為麒麟開始外賣手機芯片,並且其他手機廠商也願意買,這樣情況是不是可以行?答案是很難行得通。

如果提供高端芯片,華為的高端智能手機會受到影響,再者,從長遠角度來說,如果手機廠商在高端市場有了不錯表現之後,極大的概率會走向自己設計的道路,就回到了上邊說的內容。

如果提供中低端芯片,現在市面上有聯發科,還有一些國產的芯片也在逐漸的出來。如果要份額就會出現價格戰的局面,這是參與其中的人都不希望看到的,也是很難出現的情況。另外,實力更好的高通有更大的主動權,如果高通殺價清場,競爭的一方會很難受。

對於目前芯片設計廠商來說,與其在已經固化的智能手機業務裡邊糾纏,不如尋找其他更加容易獲得收益的項目,比如聯發科就在智能音箱市場有著不錯的表現。其實高通也在不斷的拓展業務,比如應對物聯網的很多市場。

華為麒麟芯片為什麼不賣給其它手機廠商?這個問題中包含了對麒麟芯片的好感,希望其他手機使用麒麟芯片。但是,如果市面上出現了和麒麟芯片有類似屬性的芯片提供商,其實也是不錯的選擇吧。

另外,問題主要突出的是華為麒麟賣不賣,其實買賣是相互的關係,華為可以考量不賣,但其他手機廠商會不會買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大致就聊這麼多。


MLTech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海思成立於2004年,屬於華為的子公司,然而期間十幾年,研發出的處理器並沒有取得多大的成功,真正跟上處理器步伐的可能算是麒麟960的發佈,而真正贏得口碑的是麒麟980,我們通過過往麒麟芯片發佈時間的規律可以看出,麒麟芯片的發佈與高通打了個時間差,通常領先高通發佈,所以會出現麒麟980對比高通驍龍845的現象,麒麟芯片對比高通還是會有一些差距,但是並不巨大而關於為什麼不把芯片賣給國內其他手機廠商,可能有一下幾個原因:



1、海思麒麟的獨特優勢

華為手機能夠在近幾年取得巨大的發展的在於兩個賣點:其一為海思麒麟芯片,其二為華為手機出色的拍攝。這也是華為手機發佈會上為什麼通常大力宣傳芯片以及相機。華為通過麒麟芯片構建自己的品牌優勢,看看國內市面上的手機,可以發現,除了高通還是高通,唯有華為御麒麟。如果華為將芯片賣給其他手機廠商,自己的品牌優勢就會受到衝擊。試想其他手機廠商將麒麟980放到中端機,對華為的高端機會產生什麼影響。



2、海思芯片還沒有足夠的底氣

雖然近幾年海思芯片取得巨大的成功,甚至研發出集成5G的芯片,但是高通還是芯片領域的獨角獸,而且國內手機廠商已經有了打磨高通芯片的經驗。對於華為芯片的打磨沒有任何經驗,而且對於芯片的定價也是個問題,如果定價低了就會產生第一個原因帶來的影響。如果定價高了,那麼還不如用高通。所以這是個兩難的處境,最好的解決辦法是自研自用

3、不忘記,華為還是手機廠商

華為與高通最大的不同在於華為手機還是手機廠商與國內其他的手機廠商還存在競爭關係,如果其他廠商使用了海思芯片,那麼必然受制於華為。如果與高通合作則不會存在類似的問題。


咯咚數碼體驗者


我認為最大的原因還是不想拉低自己的身價,一臺mate30Pro6000多,你麒麟990賣給小米搞不好給你來個2999,誰還買mate30Pro,得不償失,聯發科就是個例子,每次發佈都想衝擊高端,魅族也給面子,確實奔著旗艦機的價格使勁呢,紅米一出千元機,你怕不怕,一提起來聯發科就全是山寨機在用,價格怎麼可能上的去,而且華為現在銷量這麼高自給自足都費勁,那還有貨給別人。


檸丶丶檬


這個問題初看錶示很認同,但是深入瞭解一番後便會明白。

1.首先,華為和其它手機廠商都要在手機業務上賺錢,屬於同行競爭的關係,你會把自家的東西給別人,然後再來跟自己競爭嗎,要是把芯片給別人,他賣的比你還便宜怎麼辦?而高通就沒這個顧慮,可以隨便賣芯片給他們。

2.芯片是一款手機的核心部件,華為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究,是華為競爭力的一部分,不可能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拱手賣給別人。

3.產能問題,芯片的生產技術目前還受制於人,需要臺積電代工,生產芯片,而且還有美國對光刻機引進的不斷阻撓,聯合其他國家阻撓華為芯片的生產,所以產能是個很大的問題。

總之,一句話,核心技術最重要,沒有核心技術就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同時也奉勸國內各個手機廠商加大研發的力度,掌握自己的核心科技。


夜半生活



-用戶:為啥華為不賣芯片啊?
-華為:你在想P吃。-用戶:為啥小米和OV不用華為芯片啊?
-小米OV:你在想P吃。-用戶:為啥蘋果不用華為5G基帶啊?
-高通:你在想P吃。


華為手機的專屬紅利


華為本身是一家做通訊設備的B端企業,主要客戶也是全球各大運營商,其實理論上來講跟個人業務的手機打不到半點杆子。2000年初華為做手機業務的時候,無非只是看著移動通訊行業的快速發展,想要擴充一下業務線。在當時華為做的手機,都是找代工廠生產的貼牌機器,然後再依靠運營商的關係走門店捆綁銷售的形式,一時間華為手機被稱作為“充話費送的手機”。而依靠小靈通迅速在手機業務發展的中興,在當時的手機市場要比華為更有存在感。


華為真正意義上開始轉型做智能手機,是在2012年餘承東接收個人消費業務之後。當時提出來的目標就是華為要做高端手機,為了表決心當年還不惜銷燬了3000萬臺不賺錢的功能機器。而華為做高端市場有兩條優勢:

  • 第一條是華為當時在通訊服務領域的地位。無論是歐美運營商還是國內運營商,或多或少都會使用到華為的基站設備,這樣一來華為手機在歐洲這些發達國家,就有了得天獨厚的渠道優勢可以打響品牌;

  • 第二條是海思芯片。從2000年初開始啟動以來,已經具備了手機芯片設計的能力,加上華為在通訊領域的技術積累,基帶芯片也有自己的技術。因此華為手機可以使用自己設計的手機處理器而無需向其它廠商採購。

這樣一來,麒麟芯片的主要優勢並非為華為拉開產品差異,很奇怪都是處理器,而且麒麟的性能並沒有驍龍和蘋果A系列芯片性能優秀,叫什麼產品差異呢......麒麟芯片的主要功效是兩個:一個是技術成熟後的成本節省;另一個是搶佔產品的空窗期。


早期麒麟的性能不行,基本上被高通和蘋果吊打,導致華為不得不在中低端機器繼續採購高通的芯片。現在性能慢慢追上來,麒麟也形成了7、8、9三個系列,因此華為可以在整個產品線全部換成麒麟芯片。那麼成本就可以降下來,比如說麒麟990芯片,代工廠商每枚需要40美元的費用,但是採購高通旗艦芯片,每枚需要100美元,按照華為中高端機器每年5000萬臺銷量計算,每年可以節省30億美元,研發費用也可以收回來。


產品空窗期就更好理解了。為什麼蘋果會選擇每年9月發佈新iPhone?因為高通的旗艦芯片是在每年的12月發佈的,到了第二年2月才可能大面積出貨。這樣一來蘋果就可以提前半年的時間開始銷售新款iPhone,正好又是西方的聖誕節和大中華地區的春節和雙十一,小米和OV這些廠商根本就拿不出最新的機器出來。華為也是一樣的道理,每年10月左右開始銷售下一代旗艦處理器的Mate手機,然後在3月再更新一批P系列的手機,搶佔安卓市場的空窗期。


因此麒麟本身就是華為手機的專屬紅利,為啥要賣?

競爭和共贏的關係


那麼即便哪天華為打算對外出售麒麟處理器,小米和OV這些廠商會用嗎?當然不會,除非腦子進水了。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是一家開火鍋店的,食材很新鮮是因為你背後有一個專門的供應商,但是某天這個供應商說他要準備自己開火鍋店了,此時你心裡怎麼想......實際上處理器也是一樣的,高通本身並不生產手機產品,因此不會與小米、OV這些品牌形成競爭關係,所以雙方只是相互合作共贏存在,我生產高質量的芯片,你負責安裝到手機賣出去,很簡單。


不過華為不一樣,華為本身就有手機業務,而且銷量和市場佔有率在中國很大,已經大範圍搶佔了其它品牌的市場份額,尤其是小米的份額(2019年小米手機市場佔有率跌了超過20%)。因此這樣的競爭關係就不可能使得小米和OV去採用華為的麒麟芯片,被華為所控制,除非只有一眾情況:華為放棄國內4000元一下的手機市場。這就像是當年三星和魅族的合作一樣,由於魅族不認可高通高昂的專利授權費用,因此拒絕使用高通的處理器,轉而使用聯發科和三星的處理器,不過前提是三星的價位都在4000以上,而魅族的機器在3000元左右,價位本身並不衝突。


對於高通和小米這些品牌來說,其實也是一樣的。華為目前在全球手機市場發展迅猛,掌握著處理器和拍照兩塊非常重要的技術領先。放眼全球手機市場,餘承東所說的“未來手機市場只剩下3加企業”這句話並不是空穴來風,三星、華為、蘋果三家企業賺走了手機市場90%的利潤,但是目前華為有麒麟處理器,蘋果有A系列處理器並且正在自己研發基帶,三星有自家的獵戶座處理器和基帶芯片,那未來高通怎麼辦?只能夠扶持小米或者OV品牌,畢竟除了前三家之外,每年還有6億臺左右的市場份額是高通可以搶佔的。

當然了,話說回來,想要擺脫高通的限制並不容易。實際上不管是3G還是4G還是現在的5G,在應用場景和協議標準的使用規範來說,高通在市場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比如說現在還存在的3G通信協議,基本上就是高通一家壟斷,要生產支持3G4G5G全網通的基帶芯片,必須經過高通的授權。更何況在5G場景中,高通佔據了通信傳輸碼的標準制定權,而華為只拿到了控制碼的制定權。也就是說雖然華為是全球出貨量最高,市場佔有率最高的通信設備服務商,但是使用到的核心專利是需要跟高通做互換,還要再交專利費用補的問題。


這樣一來就形成了相互競爭和合作的良好模式,高通可以繼續向華為提供相關通信方面的專利授權,而華為可以繼續生產高質量的國產手機,小米和OV也可以得到高通更多的扶持來確保產品越來越好。全部都是一個共生的關係。


手機市場,就好比是一桌飯局,大家爭來爭去,無非就是想多夾點菜,多賣點手機賺點錢。但是如果誰要破壞這個平衡,比如說小米放棄高通開始使用華為的芯片,就約等於掀桌子,最後的結果很可能就是大家都沒飯吃了。你要說這裡面損失最大的是誰?當然是消費者了......


PM宋先生


這個問題我個人也是很感興趣,因為工作原因,對於華為的產品和戰略也有研究,工作上也有過合作,所以在這兒談談我的想法,僅代表個人見解,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討。我是車聯網領域的一名產品經理,每天會發一些互聯網領域內的科技新聞,國內外新產品上手視頻等,後續會寫一些關於特斯拉和華為車聯網的分析文章,對此領域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關注我,介時一起交流,一起探討。

芯片的載體是手機,手機的背後是各個手機廠商。所以,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芯片供應商、手機供應商,以及華為自身3個角度來解讀。

華為麒麟芯片|三星獵戶座芯片|高通驍龍芯片

首先呢,因為蘋果是封閉的系統和生態,所以標題沒有寫蘋果。另外聯發科,近幾年份額下降的比加快,雖然前一陣發佈了5G芯片,但是在這兒我們可以確切的給出我的推斷,聯發科很難再從邊緣回到核心,所以不談他了。

華為、三星、高通,是目前市面上量產的,並且覆蓋了手機中端到高端芯片製造的芯片廠商,當然不同的是,高通只做芯片不做手機,另一點不同的是華為只用自家的芯片,三星自家和高通的都用。鑑於題主的問題,這裡不展開討論,下面只簡單說說華為和三星兩家的區別。

  1. 獵戶座。三星的芯片覆蓋中端到高端機型,且每年的新產品都會有搭載自家芯片的量產機器銷售,當然大部分都是搭載驍龍芯片,且同機型驍龍芯片的售價稍高於搭載自家芯片的機器。原因很簡單,售價差是因為其自研芯片綜合素質不如驍龍,但是三星又不想放棄自家芯片半導體這塊,畢竟三星的智能終端產品覆蓋面很廣,都是需要芯片的。另外三星的產能確實不行,它現在在中國市場是不行了,但仍然是全球市場的老二,所以它自家芯片的產能肯定是不夠的,下面會提到華為的速度,你就知道什麼叫速度了。所以,為了保證用戶良好的體驗以及平穩的產品供應,三星大部分都採用高通芯片。

  2. 麒麟。先說說華為手機的速度:華為一條几百米的全自動手機流水線,只有8個工人,平均28.5秒完成一臺P30的裝配和包裝。一個車間有10條流水線24小時不停歇運作,假設一臺P30售價4000元,那他一天就能產出1.2億的價值,這就是華為的速度,也代表了中國工業化的速度。華為作為全球銷量第三的手機廠商,今天發佈了2020年銷售目標,說因受美國製裁及疫情影響,2020年銷量預計下降20%,預計銷量為1.9億到2億臺。所以,華為芯片不外供也有產能上的限制因素,因為它自身就能消化掉,量太大。但主要原因不在這兒,後面會提到。順便再提一下,華為990 5G芯片性能,綜合水平僅次於蘋果和高通865,至於其他廠商在參數上各種diss華為,大家直接忽略即可,這裡我不多講,有時間會專門寫篇華為的技術文章。可以舉個例子:前陣小米10發佈前,雷總和盧總天天拿865以及WIFI6預熱,diss華為,當然都是從參數上和理論上diss華為。而實際呢,華為的WIFI5實測上載和下行速度是目前市面上量產機型最快的,碾壓WIFI6。大家不要忘了,華為就是通信技術領域起價的,到目前為止,通信領域有超過1/4不可繞開的技術專利都來自於華為,你是要向華為交錢的。說白了,這就是手裡掌握核心技術的自研型廠商和堆砌供應商零部件廠商,在產品落地上的根本差距,給你一手王牌你都未必能贏。


華為手機|OV手機|小米手機|其他手機

上面也提到了華為每年的產銷量,自身這一塊其實已經能夠很大的消耗掉芯片的產量了,外供的話有一定壓力,但不是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戰略原因,這個最後講,另一個原因是利潤問題。華為的芯片製作工藝要求很高,而且芯片和手機一樣是存在良率問題的,也就是說這裡面有很大一部分廢品是直接損失的,想想當年小米為什麼出了一代澎湃芯片後,就沒有下文了。並不是小米搞不出來,堅持搞幾年小米肯定能做到,只是說資金投入太大了,現在小米還投不起。華為麒麟芯片的生產要求不是一般工廠能做到的,目前臺積電是華為最大的芯片製造廠,而你能想象嗎,臺積電一年的利潤是華為的差不多三倍,他還只是一家代工廠,但是臺積電代工的是世界頂尖工業,這個鏈條的利潤高的超乎想象。所以,華為如果外供芯片,大頭利潤也只是讓臺積電拿走而已,華為得到的並不多,還得投入大量精力,不值得,況且臺積電也沒有那麼大的產出能力。

另外呢,假設華為芯片能夠外供,其他廠商也不敢輕易下單,你想想高通會怎麼想,高通會不採取任何措施嗎。除非華為保證能為手機商提供從中端到高端的所有芯片且產能充足,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華為,戰略。

其實,對於題主說為什麼華為芯片不外供的問題,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在這兒,在於華為目前的戰略考量。換句話說,即使華為或者臺積電有這個對外輸出的能力,從華為的角度說,他也未必會做這個決策,至少在當下這個階段。

美國製裁讓我們看到了掌握高端核心技術能力的重要性,當然,華為比我們看到的都要早的多的多,所以華為不怕,華為有芯片、有系統、有產業鏈。而正是因為華為對於整個產業鏈的佈局,對於互聯網以及車聯網行業的部署,讓我們也看到了華為的大戰略,其中最具象的表現之一,就是大家現在再熟悉不過的鴻蒙系統。鴻蒙不僅僅是對抗谷歌的安卓系統,鴻蒙是一套完整的跨平臺跨終端、全場景分佈式系統OS。我們可以這麼理解,鴻蒙系統真正成熟的那一刻,它就能夠部署在我們日常使用的所有智能設備中,手機、手錶、電視、電腦、冰箱、門鎖、音箱、 汽車....這就是跨平臺跨終端全場景分佈式系統的覆蓋能力,這一刻就會真正實現我們所說的萬物互聯,以華為的研發能力,相信這一刻的到來,至少分階段式的到來一定會提速的。

所以,以鴻蒙為例就是想說說華為目前的戰略部署,這種情況下,華為一定會優先研發自家的全場景軟硬件以及操作系統,那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其運算核心,芯片。所以,華為不會急於一時,只看到手機端那一點點的利潤就耗費精力去做芯片供應商,他一定會先搭建自家的生態系統,先武裝自己。最典型的就是蘋果,也是先採用別人家的芯片,待自己羽翼豐滿之後就用自家芯片替代供應商,所以華為也會這麼走,而且很有可能華為的芯片最後也只供應自己,這就是更大戰略或者說商業上的長遠考量了。



春夏先生


此前外媒frandroid就有坦露,華為將採用5nm製程量產下一代旗艦芯片麒麟1020,華為麒麟1020或將採用ARM目前還沒有完成的Cortex-A78內核架構。

得益於5nm工藝,麒麟1020每平方毫米可容納1.713億個晶體管,其性能較麒麟990提升50%。預計今年第三季度上市,並在第三季度與Mate 40智能手機一起推出。

從開篇話題內容再回來看此問題,也大可隱約中能發現為何華為麒麟芯片是自產自用,而不向其它廠商供應的問題。

從前至今,麒麟芯片性能在不斷提升。

暫且不去討論剛開始的k3v2芯片的口碑問題,海思麒麟芯片也就是是華為的自研芯片,畢竟發展之路也有著很多的坎坷。發展至今,麒麟芯片表現能力,華為的進步有目共睹。

消息稱臺積電將在4月份開始大規模量產5nm芯片。5nm工藝是繼2018年量產的7nm工藝後,芯片製造技術方面的新一代技術。華為麒麟芯片還是走在了相對靠前位置。

品牌優勢構建的一部分來源。

“我有你沒有”,或者說我的有獨特的優勢。其實這便是品牌優勢構建的一部分來源。也不妨說是戰略性的問題,畢竟使用自己的芯片是一個宣傳的賣點,在未來也是造成差異化、打擊芯片對手的手段。就如GPU Turbo就是軟硬件結合的產物,這與華為自研芯片有密切的聯繫。

同時要考慮芯片產能。

芯片產能是供貨的有力保障。考慮到年出貨量數量巨大問題,最優先考慮便是自家機型的芯片供應問題。當然,這不是華為芯片自產自用的關鍵因素。

同時保持芯片優勢。

有人常說小米拉低了整個手機市場的售價,其實有一定道理。華為手機可能不會有過高的性價比,其實也是源自於自家獨立供應關係鏈上。倘若共享於友商,價格方面因素也就不好掌控。

您還有什麼可以補充的?


IT小眾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說:

1、芯片是華為手機有特色,有競爭力的保證

華為手機的成功,自研芯片佔了很大的原因,畢竟靠著麒麟芯片,華為有很多的特色,與其它的所有手機都不同。

更重要的是,華為可以避免和其它國產手機們去直接競爭,畢竟芯片什麼的不同,直接競爭不好比較啊,一旦芯片都相同了,大家只有拼硬件,堆配置,這對華為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華為的芯片不會賣,這樣才能有溢價。


2、賣芯片本身不賺錢,華為靠賣芯片賺錢沒有意義

賣芯片本身不賺錢,大家去看看高通的財報就明白了,高通的芯片方面利潤都非常低,高通靠的是專利來賺錢。

而華為的芯片成本比高通還在高,這樣賣芯片還不如高通賺錢,這種情況之下,華為根本沒有必要放著做手機更賺錢不搞,來賣芯片賺小錢。


3、就算賣,其它廠商也不會買

另外就算華為賣芯片,其它廠商會買麼?不會的,因為華為和他們是競爭關係。手機使用芯片,會提前和芯片廠商溝通合作等等,這樣其它廠商的手機信息就有可能被華為知道了。

這樣一是其它廠商似乎沒有秘密可言了,另一方面還擔心華為卡住自己,畢竟只要卡住了自己,華為的手機就好賣了,所以華為賣也沒廠商買他的,當年高通也經歷過的,後來高通自己不做手機,只做芯片,就是為了避免和手機廠商們直接競爭。


互聯網亂侃秀


雖然如今中興危機基本上是起死回生了,但是該事件給國人帶來的警醒作用猶在。彼時,當中興被美國事實出口制裁時,中興無“芯”可用以及中興還有何後手,成為了網友們熱議話題。

而面對大家希望國產廠商華為施以援手時,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公開回應稱,華為並不會將麒麟芯片定位為對外創造收入的業務,而是為了實現華為硬件上的差異化,沒有計劃將麒麟芯片對外銷售。

以上就是為何華為不講麒麟芯片賣給國內其他手機廠商的官方回應。在看來官方套話之後,下面我們再來刨根問底,分析一下為何華為不願意外賣芯片。

首先,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我們知道,華為和中興作為我國國際化程度較高的企業,一直活躍於海外市場。但是,近年來,華為和中興在美國市場屢屢碰壁,無論是正常商業投標活動,還是合規的產品銷售,均受到了一連串打擊。

以華為為例,今年年初,華為雄心壯志的想要在美國智能手機市場大展身手之際,已經和美國運營商談好關於旗艦手機Mate 10以運營商渠道銷售合作事宜,但最終卻別運營商無端取消。據悉,當時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禁止華為在美銷售Mate 10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該機採用了華為自研的麒麟芯片,認為其存在“安全疑慮”。

換句話說,華為如果答應向中興出售芯片,最終其也會迎來類似結局,並且華為也會迎來FCC坐實進一步的調查。

因此,徐直軍在宣佈不會外賣麒麟芯片之後,還補充道,華為手機一直都是多芯片運營的戰略,不會全部使用麒麟芯片,而是高通、聯發科、麒麟這三家都會採用,這個戰略會繼續堅持,不僅能保證智能手機業務的健康發展。同時三款芯片還可以互相競爭,提升麒麟芯片的競爭力。這也是為了消除FCC的疑慮。

其次,麒麟芯片的產能問題。我們知道,海思麒麟芯片是由臺積電代生產。而臺積電作為全球最大芯片代工企業,除了海思麒麟之外,還擁有包括蘋果、聯發科等客戶。尤其是蘋果,一直都是臺積電的頂級客戶,基本獨攬臺積電絕大部分產能。同時,業界還有消息稱,宣佈7nm工藝之後,高通將會把驍龍訂單將重回臺積電。

這意味著,臺積電的大客戶順序,海思可能會被排在蘋果、高通之後,產能能夠保證自用都已經不錯了。


花生視頻剪輯


關於這個問題華為消費者終端業務CEO餘承東近日正式回應了!餘承東表示,其實華為在猶豫,而且一直在討論!目前華為的芯片一直都是給自己使用的,但是可能會考慮把芯片賣給注入智能硬件等其他產業。


換言之,華為其實對於售賣麒麟芯片給其他手機廠商是有很大的顧慮的,而在智能硬件領域則可以避免華為手機與其他手機廠商之間的正面競爭!


我認為背地裡還有一個真實的原因:

華為不能出售芯片,很是無奈,華為海思麒麟的芯片的確很強大,已經能對標高通驍龍的頂級芯片了。但你要知道的是,高通是華為極其重要的合作伙伴,華為海思麒麟芯片其實有用到很多高通的專利,就專利方向而言,不是華為不想,而是不能;而且除了專利以外,芯片的產能也有很大關係,畢竟全世界能生產芯片的公司也就那麼幾家,產能跟不上去,即便想賣也賣不出。


畢竟華為好不容易在芯片上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如今已經可以跟高通驍龍處理器相互抗衡,國內的其他手機廠商諸如小米,雖然有自己的澎湃芯片,但依舊主要還是靠高通、聯發科等廠商的芯片來供貨,對於OPPO和vivo來說更是如此。加之如今的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激烈,所以華為很難捨棄自身的優勢去幫助其他手機廠商發展。


而在IFA見面會上,餘承東還接受了媒體的採訪,針對提出的一旦未來華為無法使用ARM,麒麟芯片該如何應對的問題,餘承東也給出了自己的回應。他表示,現如今的華為依舊在繼續使用ARM,同時對於特定ARM架構獲得了永久授權,所以不用太擔心。


更加重要的是,餘承東表態,即便是未來華為無法使用ARM未來的新架構,華為也準備了自己的CPU,甚至華為的CPU也許表現更好。CPU、NPU都有備胎版本。換句話說,目前ARM公司雖然暫停了與華為部分業務的合作,但是對於華為的影響還是比較有限,一旦後續ARM的架構不能再用,華為還是有備用方案。因此,海思麒麟處理器並不會就此倒下!


綜合來看,華為目前還是比較難以把麒麟處理器售賣給其他手機廠商,好在華為也準備了備用的選項,如果ARM後續不與華為合作,麒麟處理器還是可以得以延續,對於華為來說,芯片或許就是未來華為手機最大的核心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