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抗疫定下“压扁病毒流行曲线”基调,原理是什么?

全球抗疫定下“压扁病毒流行曲线”基调,原理是什么?

目前,全球新冠病毒防控疫情趋向紧张。在情况最为严重的意大利,一些医院已经满负荷运转,缺乏足够的医疗人手和物资,无法接诊新病人。这使疫情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恶化。

尽管全球各国抗疫的措施不同,但大都遵从一个基本目标:使病毒流行曲线趋于平坦(即“压扁病毒流行曲线”)。这正是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医疗资源挤兑的状况。

这个目标将如何实现?它是否真的有效?下面将带来详细解答。

病毒流行曲线

在流行病学中,流行曲线是一个按疾病发病日期记录的暴发病例数的图形描绘,它能提供有关暴发的详细信息,包括传播模式、暴发规模、异常病例、时间趋势、暴露和/或疾病的潜伏期等特征。

一种病毒的流行曲线可能呈现如下图,类似正态分布,在达到峰值后缓慢下落:

全球抗疫定下“压扁病毒流行曲线”基调,原理是什么?

(图源:CDC)

具体而言,不同的暴发类型可能导致不同的曲线形状。

全球抗疫定下“压扁病毒流行曲线”基调,原理是什么?

(图源:北卡罗来纳州公共卫生防备中心)

需要明确的是,流行曲线并不是一种对于多少人将会被感染的精准预测,而是一个用来模拟病毒传播的理论数字。

“使流行曲线趋于平坦”即意味着通过特定措施(如社区隔离)使得新增病例速度控制在一个医疗系统可以承受的速度,避免疫情失控。

全球抗疫定下“压扁病毒流行曲线”基调,原理是什么?

(图:有无“社交疏远”的样本流行曲线差别)

根据病毒的感染率,曲线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这可能是一条陡峭的曲线,在这条曲线中,病毒呈指数级传播,病例总数在几周内飙升至峰值;在病毒感染几乎所有可能感染的人之后,病例数也会呈指数级下降。

流行曲线上升得越快,地方卫生保健系统超载的速度就越快,将导致新病人无法得到收治、医院缺少物资等严重状况。

另一方面,更平坦的曲线假设最终感染的人数相同,但时间更长。较低的感染率意味着压力较小的卫生保健系统、更少的医院就诊次数和更少的病人被拒之门外。

公共广播科学节目《科学星期五》(science Friday)的总监Charles Bergquist为这个思路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就如办公室的洗手间。

“你工作场所的卫生间只有这么多隔间。如果每个人都决定同一时间去,那会产生问题。如果需要上厕所的人数相同,但时间分散为几个小时,那就没问题。”

如何使曲线趋于平坦?

在新冠病毒的防治上,由于目前还没有疫苗或特定的治疗药物,要使这条曲线变平,唯一的办法就是集体行动。表现在具体措施上,即是隔离,减缓病毒传播。

继中国之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也开始建议所有的美国人都要勤洗手,当他们生病或怀疑自己可能生病时要自我隔离,并立即开始“社交疏远”(本质上是尽可能避开其他人)。

为了遵守规定,美国许多州暂时关闭了公立学校,许多企业建议员工尽可能在家工作。

3月15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建议,未来八周内,50人以上的所有活动都应该取消或推迟。

历史经验

那么,“使流行曲线趋于平坦”的努力能起作用吗?我们可以返回到1918年,看看当时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

据称西班牙流感大流行首次爆发是在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军营,继而传播到欧洲乃至全世界。流感病毒通过铁路、客轮等交通到处传播,席卷全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不过,也有不少地方有着成功的防疫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阿拉斯加的布里斯托尔湾的一个社区是一个成功例子。当地居民关闭了学校,禁止公众集会,并封锁了通往村庄的主要道路。

澳大利亚当局也采取了果断措施。所有来自其他国家的船只抵达澳洲都须接受长时间隔离观察。这些有效措施产生了效果。当欧洲国家在1918年夏天就“沦陷”时,澳大利亚的病例到了1919年初才出现。

费城托马斯·杰斐逊大学的人口健康研究员Drew Harris则以当时美国的费城和圣路易斯做对比以说明情况。费城的市政官员无视了传染病学家的警告,当地还举行了一次数十万人聚集的大规模游行;圣路易斯却迅速实施了社会隔离策略,政府关闭学校,限制旅行,鼓励个人卫生和社交疏远。

从结果来看,最终费城有约16000人在6个月内死亡,而圣路易斯仅有2000人死亡,占费城死亡人数的八分之一。

以史为鉴,历史上发生的数次瘟疫已经给人类以不少历史经验与教训。如今,面对一种全新的未知病毒,人们更应加以重视,采取果断措施,切实进行预防与收治。历史已经证明,放任自流、蒙起脑袋当鸵鸟的态度将会让人类付出巨大代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