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解读或理解《道德经》?

馨馨话语


我父亲是个教书匠。

我从小就听父亲给我讲授四书五经,但我始终理解不了其中的精髓。直到我长大以后,从事影视编剧工作,重新品读国学,逐步的理解国学的精髓,但都比较肤浅。不过,我很喜欢看关于国学的评论文章,就《道德经》而言,一直在争论老子这个人物是否存在?《道德经》是不是出自老子之手等等论述。

我认为,无论是老子还是《道德经》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符号。

《道德经》千年流传,那是代代传承的,要经过无数朝代的国学大师们不断的修订,才有今天我们读到的如此内涵丰富的经书。里边涵盖了宗教学、人生哲学、自然科学、美学等等,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我在这里向每一位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做出贡献的国学大师们致敬!!

度小薇欢迎朋友们,发布不同的观点!


度小薇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孔艳秋


大道至简,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阴阳的交替、循环。所以,上古之人命名为易。

要读懂《道德经》,首先要搞清什么是阴阳!太极图,一阴一阳,一黑一白,一坤一乾,一地一天。所以老子说要“知其白,守其黑”,先要搞清什么是阴阳黑白!

庄子也强调“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古时候明白大道的人,首先要明白天。天乃道,天即是道。明白了什么是天,当然就明白了什么是道!

都知道,《易经》中阴阳首先代表坤和乾,有形的地和无形的天,这是大的范畴。

“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皆有阴阳!那么万物的阴阳又是什么呢?

“阳潇潇兮发乎天,阴赫赫兮发乎地,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发乎天者归于天,发乎地者归于地。精神离形谓之鬼,鬼者,归也。”

对于人而言,人的精神来自于无形的天,骨骸肉体(父母所赐)来自于有形的地。那么人的阴阳就是有形的肉体骨骸(阴)和无形的精神(阳)。因此,人死是阴阳两分,有形的骨骸肉体来自于地,归于地,入土为安。无形的精神来自于天,归于天,天人合一。离开肉体骨骸的精神,就称之为鬼,鬼,就是归的意思。所以古人又称人死为:归天,精神归于上天。

精神,其实就是意识!是古人给意识到命名!“精者,小之微也。” 神:神识,即意识。所以,意识是精细、细微的物质!

“精神者,天之分。”既然,精神是天分出来的,那么,天就是精神体、或者说是:意识体!

明白了“天”是精微的精神、意识体,就明白了天为何会生万物,道生万物。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是由小及大,因此老子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来说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天、道就是看不见的精微的“毫末”,地,就是从天、道中分离出来的看不见的“毫末”(道生一),“毫末”聚而成气(一生二),气再聚而成形、成质(二生三),形成地球。有天地然后有万物,(三生万物)。

《易经》用“一”阳爻代表阳、天,两条聚在一起的阳爻“——”代表阴、地。所以阴阳的关系是聚和散的关系。是“”同出而异名”。就像水,凝集成气、气再凝聚为霜、雪、冰。形态不同,名称各异,但本质还是水。有形的万物,形态不同,但本质都是精微的“毫末”——天、道,凝聚而成。故曰:“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所以,阴阳就是物质和意识!老子朴素地称之为有无——有形和无形。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所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形的“地”生于无形的天、道、精神,所以“”有生于无”。

“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及。上际于天(天道),下蟠于地(地道),化生万物(人道),无所不育。”——庄子。

所以道,就是无形的精神!是构成天地万物共有的东西!

精神(无形)就像水,凝而坠地,蒸而升天,循环往复,周流不息,是不断循环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形有名”——庄子,无形则无名。所以,有名和无名,是有形和无形的代名词。

故曰“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无形(精神、意识),可以是无形(精神、意识),但不会永恒是无形(精神、意识),有形(物质)可是是有形(物质)的状态,但不会永恒是有形(物质)。

“无名(无形天、精神、意识)天地之始,有名(有形的地,物质)万物之母”。

总之,要读懂《易经》《道德经》都必须先搞明白阴阳。因为《易经》《道德经》就是在讲阴阳。搞明白阴阳,才知道什么是“易”“道”。

我们天天都挂在嘴边、天天都在讲:知道、明白、明天。道、白、天就是太极图的白鱼。我们无时无刻不是在用精神驾驭着肉体、骨骸,工作、生活。

“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鲜矣!”



西蜀府河人


《道德经》只有短短五千言,却涵天盖地、字字珠玑、句句精辟,任何一句都可作为至理格言和座右铭。

《道德经》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贵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祸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仅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也是照亮我们前进道路,指引我们人生的大智慧。

做人要懂得迂回的智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译文: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

感悟:很多人喜欢直来直往,结果把事情办坏了。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养鸟,他让臣子烛邹看管一只鸟,烛邹不小心,这只鸟飞了,齐景公生气要杀烛邹。

齐国国相晏子知道了,就说:好吧,把烛邹这家伙杀了给大王谢罪,在杀死他之前我要当着大王的面数落他的罪行,让他死得瞑目。晏子命人绑了烛邹,数落其罪,共有三条。

其一,大王的鸟竟然让你放飞了;第二,你放飞了大王的鸟,惹得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第三,你死了不要紧,可是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的事情传出去,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和国民会笑话我们齐国国君把一只鸟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这不是败坏大王的声誉吗?

有此三条,烛邹该杀。齐景公闻言笑了,说:“赶快放人,我明白了。”这就是晏子“曲则全”的智慧。

做人要有水的精神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感悟:在老子看来,最高的德性、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具有道的精神:生化、利生。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物”。地球上一切原始生命都孕育于水。

故说: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第二个精神就是“不争”,能顺势而为。水无常势,水无常形,道也如此,道不跟万物争,而天地万物无法与道相争。人要学水的精神,抱着利他、不争的心态做事,才会如鱼得水。

持而不盈、富贵不骄。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感悟:日中则昃日,月影则亏。一定要知道为人处事的度在哪里。事不可做绝,话不可说尽。老子说的是不要在某个方面因为自己的专长而盈满,说话、做事要留有余地,才会有发展与回旋的空间,不要给自己留下祸患。这是处世的大智慧。有才学有特长的人爱显摆,富贵中人生骄傲。

功成身退是一种舍得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感悟:道是万物的内在秩序、信息和生长能量,而道体现于人类,就是母爱般的、师长般的恩德。读懂玄德,懂得了舍得。舍得不是只教我们放弃,舍得是一种功成身退。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做出了贡献不据为己有,能够坦然释怀,该放下就放下。也就是说,你必须要努力做出一番事业或成就,然后才能谈舍得。一些人认为舍得就是消极的放弃,这显然是很大谬误。

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译文: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的才叫强者。知道满足者才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感悟:一个人总被欲望牵引,就是没有自知,不知道心灵的贪婪和心灵的陷进,知而不能知足知止,便是不自胜,没有战胜欲望。很多人都曾经为自己的贪婪或软弱或强势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后悔过。

自胜,战胜自己一切的不良习气或者性格弱点。我一位朋友,自知有一点,知道自己懒散,但是不上进,对懒散之气有自知之明,且无法克服,人道中年,我劝他发心改变自己,他连发心的志气都没有。

我笑他,打了个比喻:假如你悬在万丈危崖上,拼命往上爬就有生路,一松手就会坠入万丈深渊。你怎么办?努力爬还是不爬?我感觉你就是那种宁可松手,任凭下坠,也不愿意拼命怕上山崖的人。朋友无言。战胜自己真的难吗?真的很难,生死攸关。

报怨以德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译文: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

感悟:老子不主张与人结怨,主张和解,主张修善。个人与个人可以结怨,家族与家族可以结怨,国家与国家可以结怨。这种积就的冤仇不利于个人的生活,不利于社会的安定、不利于世界的和平。

复仇一直是人类文化中动人心魂的情节,多少复仇的故事,从古希腊一直到莎士比亚在传唱,中国武侠故事里,最多的是复仇。

老子从天道之善而得出的结论是:尽量不要结怨,而要积极修善,为了修善也不能结怨,一旦结怨,就难以为善。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人间最可悲的是骨肉相残之结怨,亲人反目而结怨。

翻看《二十五史》,充满史书的还有很多结怨的故事,至今在历史中流淌着黯然的泪、淡红的血。古人总结的人生经验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守柔贵雌的大智慧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

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感悟:老子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面蕴涵着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极大,很能持久。故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断言柔弱的呈现胜于刚强的特性。

“柔弱胜刚强”的例子是很多的,最典型的就是水,老子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也就是说,天下之物论柔弱莫过于水,而在攻克坚强的东西方面没有什么能胜过它,水凭借流动的力量改变它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特性,水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

看破祸福相倚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译文: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

感悟:大家都知道塞翁失马的故事,这个故事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祸福相倚的道理。普通人,遇到高兴的事情就喜不自胜,遇到坏事就垂头丧气。

而聪明的人,总是能从好事中看到危机;能从坏事中看到机遇。从好事中看到危机,就能够居安思危,及时处理危机。从坏事中看到机遇和希望,就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甚至反败为胜。

要重视“无”的价值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感悟:做人做事一定要看到“无”的价值。盆子内部是“无”的,所以能装东西;房子内部是“无”的,所以能住人。当然这种无不是绝对的没有,在这里是说无形,看不到的东西,比如信用、道德等等,但我们一定要知道他的价值。

做事情不要怕被嘲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译文: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

感悟:一些人,听闻了大道也嘲笑不已。我们就明白了,就连大道都会遭到人的嘲笑,更何况是我们普通人做事呢?所以千万不要怕被人嘲笑。《论语》重有记载,弟子问孔子,所有人都说这个人好,这个人是不是很好呢?孔子说,这个人肯定不好。真正的好人是这样的,好人夸奖他,坏人损贬他。

六亲不和,才会有孝慈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感悟:这段话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一是它的直接内容,即指出由于君上失德,大道废弃,需要提倡仁义以挽颓风。老子对当时病态社会的种种现象加以描述。

二是表现了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把辩证法思想应用于社会,分析了智慧与虚伪、孝慈与家庭纠纷、国家混乱与忠臣等,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国家大治、六亲和顺,就显不出忠臣孝子;只有六亲不和、国家昏乱,才需要提倡孝和忠,这也是相互依属的关系。这是说,社会对某种德行的提倡和表彰,正是由于社会特别欠缺这种德行的缘故。

静中有大智慧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感悟:君在古代意思很丰富,不仅指君王、君主的意思。一个人精神上的主导也可以称为君。老子这里是告诉我们静的作用。常言道,静水流深。内心的静是我们看事情、思考问题的一个基础。静能定,定能生智慧。《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定,诚然。

做事情要懂得“正”和“其”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译文:治国要用“正”,带兵打仗要用“奇”,取得天下要通过“无事”。

感悟:正和奇是一组相对的词汇。老子说以正治国,就是说治国要名正言顺,发布法律规章让大家知道,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就是要讲规则。

以奇用兵,就是说,带兵打仗要时常突破常规,出奇制胜。这给我们做事做人启发很大。做人要正,讲信用、心口如一。做事情则要讲变通,打破常规,创新方式。

如何做成大事、做难事?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译文:要想做成难事,必须从容易的事着手;要想做成大事,必须从细小的事情入手。

感悟:都是很多事纠缠在一起,盘根错节,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天下的大事,也都是由小事纠缠在一起,所以做大事,要从小事做起。因此圣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的功业。

轻易许诺肯定难以兑现,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会遇到太多的困难。因此圣人要把它看得困难一些,所以最终不会遇到困难。老子这几句话,讲出了事物难易、大小的辩证关系,很富有哲理意味。

在老子看来,对于难事,应从容易下手的地方作起。对于大事,应先从细小处着手。他主张先易后难,逐步完善,以蚂蚁啃骨头的劲头,一点一点击干。老子告诉我们做事的方法策略,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最好的领导是怎样的?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译文:最好的统治者,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

感悟: “不知有之”,有版本作“下知有之”,意思相近。老子的政治智慧是很先进的,他告诉我们什么是最好的统治者。

我们用一个小故事形象地说明这一点。话说在齐国,洪水冲垮了桥,一位老人被阻在河水这边。这时候晏子(齐国宰相)也要过河,就用自己的船把这位老者载到了对岸。老者过河后感激涕零,称颂晏子的盛德。这就是老子说的:其次,亲而誉之。

最好的统治者是这样,发现桥被冲毁,立即组织人修好桥,无声无息地就把桥修好了。人们不知道桥是谁修的,或者说人们仅仅知道统治者很快修好了桥,或者根本不知道桥坏过。

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译文:和解大的怨恨,必然还有残余的怨恨,怎么能算是妥善呢?因此,圣人执借据却不逼索于人。有德者就象执借据而不逼索一样,施德不求报,得理能让人。

感悟:人生最难的就是不责于人,既不责备他人,这是很高的修养。老子强调,为人宽善,即使我们占尽优势,也不能咄咄逼人。老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叫“为善”。当我们处于劣势的时候,不责于人是大多数人能做到的。一旦你占了优势,还能做到不责于人,这才是真正的善。

与人而愈有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圣人”不积累财货,他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可能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的法则是利物而不害物,“圣人”的准则是帮助别人而不和别人争夺。

感悟:世上的人都在不断积聚财富,老子告诉我们另一种富有。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在于他积累多少财货,因为积累起来的财货总是有限的。行善帮助别人, 而与人而愈有。在现代社会,我们满耳充斥的都是“竞争”、“竞争”、“竞争”。

殊不知,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规律恰恰是相反的,你不争,谦让,给予,一心一意地去做事,反倒会得到的更多。小人锱铢必较,争而不为,一天到晚争来争去,常常什么都得不到。就算一时得到,也终有一天“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其实,想明白了就会发现,给予的同时也就是在获得,坚持不断地给予,就一定会有大收获。正所谓“助人者,人恒助之”。我们奉献不求回报,我们施舍不求得到,我们坚持广种福田,一定会“愈有愈多”,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吧。

成熟是一种光而不耀的境界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圣人方正而不孤傲,喻指道者虽有所合于规矩;有棱边而不至于割伤别人。比喻为人廉正宽厚。坦率但不过分为放肆。“光而不耀”即光明而不耀眼。

感悟:《易经·乾卦》上说:亢龙有悔。亢就是飞得太高,至进不知退。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就是不成熟的表现,必然会招致不好的结果。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懂得辩证,懂得度。真正的成熟就是老子说的,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的确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修道要作减法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

译文:求学要每天积累学问,修道却要每天减少,不断减少,以至于无为。

感悟:任继愈先生认为:老子承认求学问,天天积累知识,越积累,知识越丰富。至于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是认识宇宙的最后的根源,就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玄览”、“静观”。他注重理性思维这一点是对的,指出认识总规律和认识个别的东西的方法应有所不同,也是对的。

不自私,才能“成其私”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圣人坚持以其无私的心态,反而成就了他个人。

感悟:这里当然不是指那种以退为进的权术。这主要是因为对“私”的误读,“私”的本意是“个人,自己”,而不是只作“自私、私利”讲。圣人“后其身”、 “外其身”自然是无私之为、无心之为,而不是为了成就自己私利的花招。

因为无私得到人们的推崇而有所成就,不是圣人的阴谋,而是自然的结果。联系人生的体验可了解,如果心存私念、所为非人,要做到“后其身”、“外其身”,一时一事或许可能,持久而为就做不到了。所以,老子的“无私”是真“无私”而不是假“无私”,老子所提倡的行道而不是阴谋。


鲁西自由人


道德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

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而然是至高无上的道德。

道德经通篇属于一气呵成,读懂一节不成体系,那种叫座右铭,不叫思想观念。本身它是文言文,文言文跟我们现在说话,行文差异太大,老子这书呢,又太老,给你本清朝的书看着也没这么费劲,所以在‘读’这件事上是要下点功夫的。

插句题外话,道德经有好多个版本,楚简、帛书、通行等等,通行又好几种,还有石刻的。除了楚简每个类比都有细微差别,这事不用纠结,全篇看完自成体系,你肯定能发现其中哪句话或者哪个字显得突兀,再找别的版本印证不算迟,也算加深印象。

无非是这世上最简单的道理,佛家讲叫本来,老子讲叫自然,一个东西。再从另一个角度回答这个问题。所谓深入了解,是把这本书看明白的话,那就需要耐心和坚持。

中国的道家文化太伟大了,老子真是功不可没。为什么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时,马上就成了中国重要的文化支柱呢?就是因为老子的传道。老子对“道”的表述,和佛教的“真如”“空性”非常相似。

道家跟佛家契合的东西,也正是这一点。因为这种相似性,佛道后来浑然一体,佛道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佛教中有“五级证道”的说法,其中包括资粮道(创造求道所需要的条件)、加行道(求真理所付出的劳动)、见道(看到道是什么、它在你生命中有什么样的状态呈现)、修道(慢慢保任见到的道)、无修道(在生命中证得道体)。这里的“道”,还有得道高僧的“道”,都源于老子。还有“平常心是道”等等。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可惜,道教现在鱼龙混杂、人才凋零,很少有人真正把道教文化、道家文化传播开来、发扬光大。整个中国文化都是这样,其中也包括儒家文化。实际上,儒家和道家都有很多优秀的东西,不在佛家之下。世界之所以不了解它们,不是它们本身的问题,而是传播的问题。

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很多大师,但人们传播得不够,有时也太过于片面,没有办法让世界真正地了解他们,也没有办法让世界真正地了解中国文化。比如道教,很多人对道教的传播都偏重于道术,像算命、阴阳、风水等,它们只是道教文化中的小术,属于道的妙用,还不是道体。道教有太多的好东西,后人都没有挖掘出来。现在的很多道书之中,很少见到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尤其是一些学者的著作,不看还好,一看真是不知所云。不过也能理解,他毕竟没有修道,没有访道,也没有证道。他很难进入真正的道家和道教。道教和佛教一样,都是必须实证,才能真正进去、真正见道的。

中国传统文化实在太伟大了,可以铸就一个有智慧的、自在的、世界无法忽视的人。


小山观察


道德经讲述的是:始于真知灼见止于至善知行合一的哲学博弈思维体系!

按照这个思维体系明了为什么要做一个上进的好人,多为社会做贡献!

从这个思路更容易理解《道德经》。

若是想了解各版本的差异可选择《老子古今》。

解老的书可选择可选择《零基础读道德经》,从逻辑思维角度剖析老子《道德经》的思想。

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700年,那个年代还十分原始,人们认为大地是无穷无尽的,平坦的伸向远方,天上也是无穷无尽的高远,总之那个时候还没有哥白尼的日心说,中国人不知道有欧洲,西方人也不知道有华夏。科学技术是一丁点也没有的,老子穿的衣服,应当都不是布料做的,丝绸是根本谈不上的。那个时候的学者们,认为清而上升者为天,浊而下降者为地,天和地一个是清,一个是浊,一个是有,一个是无。老子时代的文字也还很不发达,流传下来的文字大家都看不懂。其实,

天,就是无。是同一个字。

地者,土也。是为有。

可是没有人来这样解读,其实古代的文字就是文字学家也还弄不明白。

既然地是如此的遥远,那么在无限的远方必定有很神奇的东西,老子们倒是去远处看看呢,他们不,他们说: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所以这个学派,不是去研究自然科学,他们反观内在世界,自己个儿回头看自己个儿,这样来了解世界。不过这里确实是旷世绝学。如果说中国古代曾经流传下来有价值的绝学的话,《道德经》是一个,《孙子兵法》是一个。其他确实也没有了。

至于其他学科方面,中国到辛亥革命前夕大家还都在读私塾,算数语文还都没有,物理化学就更加不用说,大清王朝腐败透顶,搞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咱们初中高中学到的物理化学定理,都是西方的,发明人就没有中国人一个,那么多数学公式,化学公式,物理学定理,整个一座自然科学的大厦,没有中国人发明的一个小小的公式。

一说到中国,国人们就自豪的说,造纸术,火药,赵州桥,地震仪,活字印刷,,,,四大发明。

除了这四大发明,中国人还真没什么可以说的了,手机电脑,导弹原子弹,都是外国的。

在辛亥革命前夕,你当中国缺少国学大师吗?那个时候大家都在读老子孔子,人人都是大师,那个时候唯独缺乏算数语文。但是尽管如此,《道德经》一书,《孙子兵法》一书,还是没有人搞明白,解读的文字很多,古往今来有很多名人解读,一个解读完了另一个继续解读,总之就没有人解读正确,总有人接着解读。没有正解。

《道德经》虽然说是绝学,可是非常容易理解,老子自己就说: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道德经」第七十篇。

总之,凡是让你觉得看不懂的,就肯定是不对的。凡是让你觉得神秘的,就肯定不是老子自己的意思。


路涛的日记


水火既济,万物和谐。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因为水能处理众生信息而使之改善的缘故,水也就成了“大道之行”的一种表现形式。自古以来,道家高道大德皆通"上善治水"之道,这就是中国古老而神秘的"符水咒法。在民间埋藏着一个至大的道教符水的秘密,一个真正的道教灵符的应用方法,原来道教符水并非简单的烧符兑水而喝,原来当你知道其中的应用秘诀之后,你会发现得到健康,自信,财富,爱情这些是多么容易,甚至非物质灵性层面的也会得到巨大的提升。我想这一切都要从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说起。看完我的故事,你或许会感叹,和茫茫人海中漫无目的,毫无方向的拼搏的人相比,你是多么的幸运。



房产金融顾问小李


理解的基础是正确理解。不然说者天花乱坠,听着雾里看花。皆以为圣人真意,已不可见;可以天马行空,随需赋义。我也曾以为老子真意,唯有天知道了;也曾不揣浅陋,妄加揣测。圣人之意,尽于卦象,统于洛书——洛书卦象就是圣人著述易经道德经的思维导图,文字依据。老子所言每词每句皆本于卦象,出于易理。

本身它是文言文,文言文跟我们现在说话,行文差异太大,老子这书呢,又太老,给你本清朝的书看着也没这么费劲,所以在‘读’这件事上是要下点功夫的。

道德经有好多个版本,楚简、帛书、通行等等,通行又好几种,还有石刻的。除了楚简每个类比都有细微差别,这事不用纠结,全篇看完自成体系,你肯定能发现其中哪句话或者哪个字显得突兀,全篇意思读明白了,就没理解不理解了,其实老子说啥了?无非是这世上最简单的道理,佛家讲叫本来,老子讲叫自然,一个东西。

再从另一个角度回答这个问题。

所谓深入了解,是把这本书看明白的话,那就需要耐心和坚持。我五天的时间吧?还是六天?连续什么也没干,上午十点开始到晚上十一点左右,除了吃饭上厕所,一直坐在桌子前边研究。我性子急,其实这事一天得一节,最多也就三个月的事,学的还特扎实,我这速成的现在朦朦胧胧,对体系的感觉有,当然我通篇逐节背诵默写一起弄的,要不然也用不了那么长时间,所以且得沉淀些日子呢。


百里无风


道与德,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会对他的德行造成影响,如果要立身与世,那么他要做的就是修养品德,造就功德。道可道,非常道,虽然道可能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道,其实我认为只要我们选择适合自己的道,也就能走向成功的道路。

那么道德合起来就是如果我们要走向成功的制高点,那么我们除了选择好要走的道路,还必须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德行。

其实我认为的道德就是成功,所谓人道,并非天道。



风清扬香四溢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1]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