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凡爾賽條約》幫助希特勒上了臺?

《凡爾賽條約》又叫《凡爾賽和約》,全稱是《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國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就是協約國對戰敗國就是同盟國的和約,其主要目的是消弱德國的勢力。

為什麼有人說《凡爾賽條約》幫助希特勒上了臺?

那麼,《凡爾賽條約》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條約?為什麼有人說《凡爾賽條約》幫助希特勒上的臺呢?

大家知道,《凡爾賽條約》是1919年6月在巴黎和會上簽署的和約,而希特勒是在1933年1月才登上德國總理的寶座,這中間相隔將近14年的時間,《凡爾賽條約》怎麼可能跟希特勒的上臺扯上關係呢?讓我們先從《凡爾賽條約》說起。

條約的苛刻

《凡爾賽條約》內容十分龐雜,共分15部分,432條。第一部分26條為國聯盟約,其餘406條都是對德國的。關於《凡爾賽條約》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總的認為是一個過於苛刻且埋下了隱患的條約。關於它的苛刻主要有以下幾個表現:

為什麼有人說《凡爾賽條約》幫助希特勒上了臺?

一是割地。協約國尤其是英法認為讓德國割地是必須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肢解德國,使其喪失日後再威脅他們能力。為此,依約規定,德國首先把阿爾薩斯和洛林還給法國,畢竟這兩個地方在歷史上就是法國領土。雙方的疆界必須恢復到普法戰爭以前的狀態,這樣法國才有安全感。

要同意波蘭復國,這個在歷史上幾度被瓜分滅國120多年的波蘭,這次在英法美操縱下得以復國。依約,德國必須把領土割讓出來給波蘭,還得確保波蘭有海岸線。這樣德國就得把西普魯士省、波森省、東普魯士省的一部分和上西里西亞的部分地區都給波蘭。

還要承認盧森堡的獨立,准許北石勒蘇益格迴歸丹麥。然後上西里西亞要給捷克斯洛伐克,德國的但澤地區要歸國際聯盟管理(實際是波蘭管理),並設立但澤自由市。還要把尤本和薩爾梅迪、克萊佩達割讓給比利時。條約還規定,德國和奧地利不能合併,否則視為違約。

為什麼有人說《凡爾賽條約》幫助希特勒上了臺?

二是賠款。德國的戰爭賠償金經問題,協約國的賠償委員會經過層層商討,決定讓德國賠償2260億馬克,而且是黃金支付,後減至1320億帝國馬克。1921年確定為1320億金馬克,相當於9.6萬噸黃金。如此是為防止德國玩命印紙票子。但這個做法差不多是把德國榨乾了也拿不出來的。

為了防止德國拿不起,德國還要把薩爾煤礦區給法國開採十五年。這十五年薩爾國際聯盟管理,十五年後由當地進行公投,決定它到時候是迴歸德國,還是繼續留給法國。可以想象,這十五年裡,法國玩了命地破壞性的開採,給德國造成巨大損失。

三是裁軍。裁減德國軍隊是協約國懲罰德國消除危險的又一個重點。一戰中德國軍隊的戰鬥力協約國領教了。當時德軍是四線作戰,北面的海上有英國,西線有法國,東線有俄國,南線有意大利。身處四戰之地的德國,不僅沒有崩潰,反倒讓協約國損兵折將。對此,協約國仍心有餘悸,所以德國軍隊成為裁減的重點。

為什麼有人說《凡爾賽條約》幫助希特勒上了臺?

事實上,戰後的德國軍隊處於混亂狀態。基本是散兵遊勇,或是三五成群地返回家鄉。後來大多成為了自由軍團的成員,參與了許多邊境衝突。而新成立的魏瑪德國也需要軍隊,因此在1919年頒佈法令,成立了臨時國防軍,包括臨時國家陸軍與臨時國家海軍,陸軍人數有大約40萬人。

這個為數不小的軍隊,在協約國看來就是一個威脅,而且有可能成為德國日後擴軍的種子。所以協約國就為魏瑪德軍設立了複雜而又十分詳細的限制規定。陸軍規模不得超過十萬人,只能有七個步兵師和三個騎兵師,不允許有坦克和重炮等重裝備。

海軍的規模不能超過一萬五千人,這個數包括船上的水兵,海岸防衛力量和信號站、以及行政人員在內。好艦船抵債都被協約國拿走,剩下的都是老舊艦船,只允許有六艘重無畏艦、六艘輕巡洋艦、十二艘驅逐艦及十二艘魚雷艇,不允許有潛艇。

為什麼有人說《凡爾賽條約》幫助希特勒上了臺?

四是設立非軍事區。為了監督確保德國落實《凡爾賽條約》情況,要求德國拆除萊茵河以東五十公里內的工整,但東部和南部邊界要塞工程要保存以設立一個非軍事區,由協約國軍隊進駐非軍事區,對德國落實《凡爾賽條約》情況進行監視。如若德國認真履約,則在十五年內分批撤軍。反之,這裡就是再次打擊德國的橋頭堡。協約國想以這種方式,對德國進行嚴密的監控,嚴防德國死灰復燃。

德國的憤怒

《凡爾賽條約》一出爐,德國人群情激憤,而這種憤怒和屈辱感在國內蔓延,在巴黎的代表團拒絕簽字,德國政府也表示抗議。激進的德國海軍還自沉軍艦以抗議《凡爾賽條約》。

在德國人眼裡,他們沒有戰爭責任,因為在那時國與國之間矛盾無法調和,最終都是靠戰爭來解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也不過是列強間的互毆,誰是正義,誰是邪惡,憑什麼讓我們割地賠款裁軍?德國人一肚子的委屈和不滿。

為什麼有人說《凡爾賽條約》幫助希特勒上了臺?

然而,這種抗議對於強大的協約國來說是微不足道的,當時協約國的全面優勢對德軍的全面崩潰,怎樣抗議也是無濟於事的。同時協約國在1919年6月18日發出了最後通牒,如果不接受《凡爾賽條約》,結果就是戰爭繼續。此時魏瑪德國政府陷入了兩難局面,如果接受,那麼他們在國內就要失去支持。可如果不接受,他們又打不過協約國。陸軍總司令保羅·馮·興登堡也表示,戰爭是打不贏的,德軍已經無力再戰。無奈之下,魏瑪德國政府只能選擇簽字。

所以,德國復仇主義者就喊出了“打倒凡爾賽條約”的口號,煽動否認凡爾賽條約的民族情緒。客觀上在嚴懲戰敗國思想指導下制定出來的苛刻條約,使德國不願意或是根本不可能執行,而戰勝國也不打算強迫德國執行,這就是說,條約不足以摧毀德國的經濟和政治勢力。同時它損傷了德意志民族的自尊而激起強烈的復仇慾望。這為希特勒登上德國政治舞臺打開了方便之門。

希特勒上臺

為什麼有人說《凡爾賽條約》幫助希特勒上了臺?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經過10年德國人對《凡爾賽條約》的不滿情緒尚未平息,一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正悄然而迅速從華爾街蔓延開來。眾所周知,德國的經濟嚴重依賴美國,所以致使企業倒閉,產銷蕭條,失業人數驟增,最高時達600多萬。

這樣一來,不滿情緒和經濟危機攪和在了一起,希特勒等人抓住了這個絕好的機會,大肆宣染經濟危機是政府無能的表現,是政府接受《凡爾賽條約》和鉅額戰爭賠款造成的,讓深陷困境的德國人把希望寄託在極善講演的希特勒身上。經濟危機就此發展成為一場國家危機。更使社會各階層的矛盾不斷激化,人民群眾對魏瑪政府極為不滿,強烈要求建立一個拯救德意志民族、給社會帶來安定,給人民帶來幸福的新政府。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希特勒終於在1933年1月30日登上了總理的寶座。魏瑪政府下課,由希特勒統治的第三帝國誕生。這個時候的德國人憎恨逼迫他們簽訂《凡爾賽條約》協約國,希望有朝一日希特勒能帶領他們再跟協約國幹一場。

為什麼有人說《凡爾賽條約》幫助希特勒上了臺?

就這樣,希特勒這個冒險家、戰爭狂人登上了德國的歷史舞臺,所以,才有人說是《凡爾賽條約》造就了希特勒。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源並不是《凡爾賽條約》,而是希特勒個人的野心。

各位看官以為如何?請發表高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