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空之城》為例,解析宮崎駿電影中的審美藝術和人文關懷

“我們的孤獨就像天空中漂浮的城市,彷彿一個秘密,卻無從訴說。”@龍貓醬

俗話說,普通人講道理,而大師們都在講故事,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從來聽不進去長篇大論的大道理,卻常常痴迷於本應是孩童觀看的動畫電影之中不可自拔的原因。這些“拍給成年人看的動畫”當中,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動畫電影是高山仰止般的存在,《龍貓》、《千與千尋》等都於近年來重映。

在我看來,宮崎駿的動畫電影經久不衰的秘訣就在於,宮崎駿在他用唯美清新的手繪畫面和美奐絕倫的音樂構建而成的,真實與虛幻並存的動畫世界裡,穿插進了對迴歸自然的期盼、對夢想的不懈追求和對人類文明的希望等主題,在突出其審美藝術的同時引發了觀眾的強烈情感共鳴。這些特徵,在他早期的代表之作《天空之城》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天空之城》是由宮崎駿親自擔任原作、監督、腳本設計及導演的動畫大作,也是吉卜力工作室的第一部作品。該片於1986年在日本上映後,受到觀眾的強烈追捧與好評,獲得第41屆每日電影獎大藤信郎獎、第15屆Pia Ten動畫部門一等獎、大阪電影展日本電影一等獎等一眾獎項。

“天空之城”拉普達,是傳說中擁有高度發達的科技和豐富寶藏的神秘城邦。少女希達是拉普達王族後裔,她因為擁有飛行石而被以慕斯卡為代表的軍方,以及以朵拉為首的海盜兩幫人馬所追殺。在逃亡途中,希達遇到了礦工出身的少年巴魯,二人一見如故,一起踏上了尋找拉普達之旅,卻發現了希達的先祖們拋棄拉普達重返陸地的原因:脫離了大地的文明是沒有根基的。最後,為了阻止慕斯卡的野心,希達念動毀滅咒語,拉普達解體,象徵邪惡的武器系統化為灰燼,只剩下巨大的生命之樹,隨著飛行石上升到了天空的盡頭。

接下來,我將從鏡頭語言、音樂烘托及主題呈現三個角度,解析這部經典宮崎駿動畫的魅力,以及蘊含在其中的審美藝術和人文關懷。

以《天空之城》為例,解析宮崎駿電影中的審美藝術和人文關懷

對比強烈的色彩元素吸引觀眾,多樣化景別的疊加運用,細緻刻畫出故事背景和人物的情感變化。

在宮崎駿的多部動畫作品裡,對景別的運用自成一體,善於適用不同的景別來營造影片氛圍、刻畫人物內心。

①對比強烈的色彩元素營造出工業文明與自然和諧的反差

在《天空之城》這部片中,表現自然時所採用的大都是柔和明亮的色彩,比如希達和巴魯剛到達天空之城拉普達時看到的場景:青翠的草地、碧藍的天空以及清澈的湖泊,就連園藝機器人的身上都有大片的苔蘚和停留在肩頭的小鳥。這樣的色彩搭配讓人感覺清新明快,富有生命力,讓觀眾強烈地體會到自然界帶給人們震撼的美與感動。

而在表現現代工業文明的時候,使用的卻大多是比較陰暗沉重的色彩,比如漆黑的礦洞、噴著灰色煙氣的火車、龐大壓抑的飛艇以及在拉普達裡,那些帶著詭異符號的科技化暗室以及冷冰冰的戰爭機器人等等。這樣的深色系搭配給觀眾以沉重、壓抑的感覺,進而產生對只為追求工業發展和科技進步,對自然界進行毫無節制的掠奪和破壞行為的憎惡。

這兩種視覺上的強烈反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促使觀眾在感受自然震撼之美的同時去反思工業科技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各種弊端,進而認真思考現代文明進程之下人與自然應當如何和諧相處,體會到影片想要表達的主題。

以《天空之城》為例,解析宮崎駿電影中的審美藝術和人文關懷

②多樣化的景別運用增強了人物情感和主題的表達

不同鏡頭景別的運用是形成電影畫面節奏變化的重要手法,比如常用遠景來創造氛圍、用近景來顯示細節,用特寫鏡頭來反映人物心理等等。在《天空之城》中,宮崎駿則採用了將多種景別鏡頭進行組合和切換的方式。比如:

  • 開篇海盜出場時的場景,先是一個烏雲密佈的空鏡頭,營造出壓抑的氛圍,預示著接下來要發生的爭鬥
  • 接著,以中景鏡頭展現海盜船的全貌,在切入近景突出海盜媽媽朵拉和她的兩個兒子,引起觀眾的好奇心:這群海盜想要幹什麼?
  • 再接著,鏡頭轉到坐在軍艦窗邊的希達身上,以中景迅速交代出希達與慕斯卡的敵對關係。
  • 然後,隨著希達臉部驚恐的特寫鏡頭,
    觀眾知道有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
  • 果然,隨著鏡頭再次拉遠,以希達的視角展現出天邊出現的海盜們。

寥寥幾個鏡頭的切換,不用隻言片語,就把故事環境、背景和人物關係表現的清清楚楚。

還有片尾生命之樹上升這一段:

  • 先是從中景推入,以海盜的視角交代了拉普達解體的過程
  • 接著,以近景鏡頭,從樹木內部的飛行石向外,以拉伸鏡頭展示從樹根、樹幹,最後以仰視的鏡頭展示最上面繁茂的枝葉,體現出對於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 最後,在希達和巴魯坐飛行器離開大樹後,鏡頭跟隨著他們的視線逐漸拉遠,用遠景展現生命之樹越升越高,最後逐漸消失在天際。
  • 與此同時,穿插入希達和巴魯的臉部特寫鏡頭,展現他們閃動的雙眸,堅毅的表情,烘托出對於人類文明新的希望之感,全片的立意得以昇華。

這種將多種景別鏡頭進行組合和切換的方式,不僅使得畫面更加生動,也增強了人物情感和主題的表達。

以《天空之城》為例,解析宮崎駿電影中的審美藝術和人文關懷

曲調優美的主題音樂定位了整部影片唯美與哀傷的基調,而特定的場景音樂則增加了畫面的真實感,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作為宮崎駿的御用配樂師,久石讓為《天空之城》共譜寫了1首主題曲及12首配樂,全部採用淳樸自然的愛爾蘭曲風。這些樂曲中,有些是主題曲採用不同配樂手法形成的變奏,有些是配合特定場景適用的場景音樂。它們對於全片整體情感基調的設定以及場景的展現、人物性格的刻畫等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成為《天空之城》這部動畫大作所為人津津樂道的魅力之一。

①主旋律優美婉轉的情感基調與影片主題思想的完美結合

仔細聽就會發現,由井上杏美演唱的片尾曲《carrying you》、配樂《從天而降的女孩》、《月光雲海》以及《拉普達的崩壞》,它們的主旋律都是一樣的。

《從天而降的女孩》是巴魯與希達初見時的配樂,開頭的引子部分,歡快調皮的長笛吹奏出,善良淳樸的巴魯看到戴著飛行石的美麗少女希達從天而降時的喜悅的心情。緊接著絃樂進入並逐漸加強,小提琴特有的悽婉動聽的音色彷彿帶著觀眾走入了希達帶著淡淡憂愁的記憶當中。接下來,主旋律被一再重複和加強,銅管樂器的進入將樂曲推向高潮,一種更加強大的憂傷氛圍蔓延開來。

與《從天而降的女孩》不同,《月光雲海》沒有引子,直接用純淨的鋼琴演奏出主旋律,聽起來寧靜悠揚。這段旋律出現在巴魯和希達初次見到天空之城拉普達時,烘托出被遺忘的天空之城那種寧靜、祥和的場景。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拉普達毀滅時的配樂《拉普達的崩壞》,同樣的旋律卻加入了童聲合唱,配合著希達念動的毀滅咒語,空靈縹緲中透出一種直入心底的悲涼之感。在痛斥慕斯卡所代表的貪得無厭的成人同時,也傳達出因為有巴魯、希達這樣純真的孩童而對人類文明的未來所存的一絲希望。

可以說,這個主旋律貫穿了全片,為整部影片奠定了唯美與哀傷的感情基調,與影片想要表達的迴歸自然、希望和信念的主題完美結合。並且,由於每一首曲子採用的配樂手法及節奏變化都不同,使得它們出現在不同的場景中,帶給觀眾的感受和意義也是不盡相同的。

以《天空之城》為例,解析宮崎駿電影中的審美藝術和人文關懷

②風格鮮明的場景音樂賦予了人物角色真實感和生命力

除了貫穿全片的主旋律,在特定的場景所出現的場景音樂則風格各異,為故事情節的發展及人物情感的變化做出了絕佳的鋪墊。

在巴魯救下希達第二天的清晨,伴隨著初升的太陽和飛翔的白鴿,巴魯吹奏了一段小號,這段號聲歡快悠揚,不僅喚醒了沉睡的希達,也喚醒了整個世界,給人一種樂觀向上的感覺,表現出少年巴魯的蓬勃朝氣。與之相對的是大反派慕斯卡出現時的音樂,陰森怪誕的音樂充滿了緊張和不和諧感,把他那種為了稱霸世界,不顧生靈塗炭的醜惡嘴臉彰顯無遺。

本片中海盜的形象是有兩面性的:

  • 一方面他們為了追逐財富而尋找飛行石和天空之城,顯示了他們貪婪無度且有野心的一面。
  • 但另一方面,他們也有著心地善良、憨厚可愛的一面。

因此,在海盜兒子們與巴魯的師傅打架以及在船上海盜兒子們爭先恐後幫希達煮飯時,出現時的配樂是一種詼諧滑稽的跳音,讓人忍俊不禁,既調劑了全片哀傷悲涼的總基調,也讓海盜們的形象更加豐滿立體。

由此可見,風格各異的場景配樂,在刻畫人物形象、表現場景甚至是劇情發展鋪墊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原本虛擬的動畫場景和人物更具真實感和生命力。

以《天空之城》為例,解析宮崎駿電影中的審美藝術和人文關懷

通過對迴歸自然的期盼、對夢想的不懈追求和對人類文明的希望是宮崎駿動畫電影的三大主題,蘊含著他深切的人文關懷。

唯美生動的鏡頭及美奐絕倫的音樂成了宮崎駿動畫的“標籤”,但令他的動畫作品經久不衰的遠不止鏡頭和配樂,還有在他的動畫世界裡,所體現出的對迴歸自然的期盼、對夢想的不懈追求和對人類文明的希望等主題。這讓觀眾在欣賞其審美藝術的同時引發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①對迴歸自然的期盼

展現工業文明與自然之間的尖銳矛盾,是宮崎駿動畫最常見的主題。《天空之城》的故事背景即源自19世紀的工業革命,在飛行石支撐下掌握巨大科技能量和輝煌文明的拉普達就是高度發達的工業文明的象徵。而以慕斯卡為代表的人類對於拉普達的嚮往和崇拜,則表現了人類追求更先進科學技術文明的慾望。

然而,就好像《天空之城》中,波姆爺爺對於飛行石的評價一樣,

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人類在享受尖端科學技術帶來的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因為對於自然界毫無節制的掠奪和改造,使整個世界瀕臨毀滅的災難。比如今年伊始肆虐全世界的新冠肺炎、澳洲持續數月的山火、中東的蝗災、南極因全球變暖出現“血冰”,無一不是因為人類不敬畏自然而遭到的反噬。

電影裡希達揭示出了天空之城拉普達被遺棄的原因:無論掌握了再高端的科技,擁有再多的財富,文明只要離開了土地就無法生存和延續。智慧的拉普達先祖正是因為參透了這個道理,才放棄了普通人所向往的高端科技、無敵武器和財富,重新回到大地,與自然親密接觸、和諧相處,才讓他們的文明得以延續。這是《天空之城》一片最重要的主題,也是宮崎駿對於人類文明迴歸自然的號召。

以《天空之城》為例,解析宮崎駿電影中的審美藝術和人文關懷

②對夢想的不懈追求

宮崎駿曾說,《天空之城》的創作初衷是“製作一部少年英雄為了夢想而不斷拼搏的冒險故事。”片中,身為礦工的男主人公巴魯,一直都有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找到傳說中的天空之城拉普達,完成父親的遺志。為了這個夢想,他一直在繁重的工作之餘研製飛行器,並毅然與希達踏上尋找天空之城之旅。雖然最終,他們為了阻止慕斯卡的陰謀而摧毀了天空之城,但是他身上這種對於夢想不懈追求的精神,卻令人感動。

其實,在宮崎駿的作品裡,飛翔一直是他永恆的主題之一:

  • 《風之谷》中娜烏西卡的白色滑翔翼。
  • 《魔女宅急便》騎掃帚的小魔女。
  • 《哈爾的移動城堡》中會飛的城堡。
  • 《起風了》裡為設計飛機耗盡心力的掘越二郎。
  • 《天空之城》中,宮崎駿更是讓整座城市都漂浮在了空中,成為一個遙不可及卻又值得不懈追求的夢想。

只要思想在雲端,身體就會永遠渴望飛翔。我們都曾是有著自由飛翔之夢的巴魯,卻在成長的過程中被束縛在塵世裡,成為貪戀財富的海盜們、執著權利的慕斯卡以及為生計奔波的芸芸眾生。宮崎駿電影中對於飛翔之夢的追求,實際也是希望喚醒人們對於自由和夢想的渴望與激情。

以《天空之城》為例,解析宮崎駿電影中的審美藝術和人文關懷

③對人類文明的希望

宮崎駿的作品,非常注重以孩童獨特的視野來觀察整個世界,充分運用對孩童天真淳樸的描繪,讓原本看似呆滯、陰暗和失衡的成人世界充滿了奇幻的色彩。因為,孩童是人類文明的繼承者和希望,保持一顆充滿童真的心去面對將會經歷的挫折與煩惱,才會走出困境。因此宮崎駿才會說,“我的作品大多受兒童文學影響,我想告訴孩子們,這個世界值得我們活下去,我一直這麼想。”

《天空之城》的最終結局裡,雖然象徵著人類高度文明結晶的拉普達,在希達念動毀滅咒語之後崩壞,但解體的卻只是武器系統、財寶和戰爭機器人,而象徵著希望的生命之樹、善良的園丁機器人及空中花園等美好的事物,則在飛行石的託載下騰空上升,在希達與巴魯的注視下消失在天際,這樣充滿奇幻和唯美的情景,蘊含著宮崎駿對於人類文明未來的無限希望和堅定的信念。

就好像加拿大著名演員及作曲家萊昂納德·科恩說的:

“萬物皆有裂痕,因為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這也正是宮崎駿的動畫電影魅力之所在。在他用光影和音樂搭建出的虛幻卻又真實的動畫世界裡,我們迴歸本心,反思現實生活,看到了那些不完美的自己以及還需要好好努力的未來。

總結一下:

《天空之城》這部動畫大作,以其色彩豐富、景別多樣的鏡頭語言,美奐絕倫、風格各異的背景配樂,以及寓意深刻、發人深思的主題而成為宮崎駿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現出他的動畫電影中所蘊含的審美藝術和人文關懷。

該片通過講述一個人類因為追求極致的科技發展而建造“天空之城”,又因領悟到文明的發展無法脫離自然而重返大地的故事,揭示出導演宮崎駿對迴歸自然的期盼、對夢想的不懈追求和對人類文明的希望。在科技發展與生態失衡的矛盾愈來愈尖銳的今天,人與自然究竟應當如何相處,人類文明的未來和希望又在何方?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值得反思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