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空之城》为例,解析宫崎骏电影中的审美艺术和人文关怀

“我们的孤独就像天空中漂浮的城市,仿佛一个秘密,却无从诉说。”@龙猫酱

俗话说,普通人讲道理,而大师们都在讲故事,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从来听不进去长篇大论的大道理,却常常痴迷于本应是孩童观看的动画电影之中不可自拔的原因。这些“拍给成年人看的动画”当中,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动画电影是高山仰止般的存在,《龙猫》、《千与千寻》等都于近年来重映。

在我看来,宫崎骏的动画电影经久不衰的秘诀就在于,宫崎骏在他用唯美清新的手绘画面和美奂绝伦的音乐构建而成的,真实与虚幻并存的动画世界里,穿插进了对回归自然的期盼、对梦想的不懈追求和对人类文明的希望等主题,在突出其审美艺术的同时引发了观众的强烈情感共鸣。这些特征,在他早期的代表之作《天空之城》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天空之城》是由宫崎骏亲自担任原作、监督、脚本设计及导演的动画大作,也是吉卜力工作室的第一部作品。该片于1986年在日本上映后,受到观众的强烈追捧与好评,获得第41届每日电影奖大藤信郎奖、第15届Pia Ten动画部门一等奖、大阪电影展日本电影一等奖等一众奖项。

“天空之城”拉普达,是传说中拥有高度发达的科技和丰富宝藏的神秘城邦。少女希达是拉普达王族后裔,她因为拥有飞行石而被以慕斯卡为代表的军方,以及以朵拉为首的海盗两帮人马所追杀。在逃亡途中,希达遇到了矿工出身的少年巴鲁,二人一见如故,一起踏上了寻找拉普达之旅,却发现了希达的先祖们抛弃拉普达重返陆地的原因:脱离了大地的文明是没有根基的。最后,为了阻止慕斯卡的野心,希达念动毁灭咒语,拉普达解体,象征邪恶的武器系统化为灰烬,只剩下巨大的生命之树,随着飞行石上升到了天空的尽头。

接下来,我将从镜头语言、音乐烘托及主题呈现三个角度,解析这部经典宫崎骏动画的魅力,以及蕴含在其中的审美艺术和人文关怀。

以《天空之城》为例,解析宫崎骏电影中的审美艺术和人文关怀

对比强烈的色彩元素吸引观众,多样化景别的叠加运用,细致刻画出故事背景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在宫崎骏的多部动画作品里,对景别的运用自成一体,善于适用不同的景别来营造影片氛围、刻画人物内心。

①对比强烈的色彩元素营造出工业文明与自然和谐的反差

在《天空之城》这部片中,表现自然时所采用的大都是柔和明亮的色彩,比如希达和巴鲁刚到达天空之城拉普达时看到的场景:青翠的草地、碧蓝的天空以及清澈的湖泊,就连园艺机器人的身上都有大片的苔藓和停留在肩头的小鸟。这样的色彩搭配让人感觉清新明快,富有生命力,让观众强烈地体会到自然界带给人们震撼的美与感动。

而在表现现代工业文明的时候,使用的却大多是比较阴暗沉重的色彩,比如漆黑的矿洞、喷着灰色烟气的火车、庞大压抑的飞艇以及在拉普达里,那些带着诡异符号的科技化暗室以及冷冰冰的战争机器人等等。这样的深色系搭配给观众以沉重、压抑的感觉,进而产生对只为追求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自然界进行毫无节制的掠夺和破坏行为的憎恶。

这两种视觉上的强烈反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促使观众在感受自然震撼之美的同时去反思工业科技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弊端,进而认真思考现代文明进程之下人与自然应当如何和谐相处,体会到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

以《天空之城》为例,解析宫崎骏电影中的审美艺术和人文关怀

②多样化的景别运用增强了人物情感和主题的表达

不同镜头景别的运用是形成电影画面节奏变化的重要手法,比如常用远景来创造氛围、用近景来显示细节,用特写镜头来反映人物心理等等。在《天空之城》中,宫崎骏则采用了将多种景别镜头进行组合和切换的方式。比如:

  • 开篇海盗出场时的场景,先是一个乌云密布的空镜头,营造出压抑的氛围,预示着接下来要发生的争斗
  • 接着,以中景镜头展现海盗船的全貌,在切入近景突出海盗妈妈朵拉和她的两个儿子,引起观众的好奇心:这群海盗想要干什么?
  • 再接着,镜头转到坐在军舰窗边的希达身上,以中景迅速交代出希达与慕斯卡的敌对关系。
  • 然后,随着希达脸部惊恐的特写镜头,
    观众知道有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 果然,随着镜头再次拉远,以希达的视角展现出天边出现的海盗们。

寥寥几个镜头的切换,不用只言片语,就把故事环境、背景和人物关系表现的清清楚楚。

还有片尾生命之树上升这一段:

  • 先是从中景推入,以海盗的视角交代了拉普达解体的过程
  • 接着,以近景镜头,从树木内部的飞行石向外,以拉伸镜头展示从树根、树干,最后以仰视的镜头展示最上面繁茂的枝叶,体现出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 最后,在希达和巴鲁坐飞行器离开大树后,镜头跟随着他们的视线逐渐拉远,用远景展现生命之树越升越高,最后逐渐消失在天际。
  • 与此同时,穿插入希达和巴鲁的脸部特写镜头,展现他们闪动的双眸,坚毅的表情,烘托出对于人类文明新的希望之感,全片的立意得以升华。

这种将多种景别镜头进行组合和切换的方式,不仅使得画面更加生动,也增强了人物情感和主题的表达。

以《天空之城》为例,解析宫崎骏电影中的审美艺术和人文关怀

曲调优美的主题音乐定位了整部影片唯美与哀伤的基调,而特定的场景音乐则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作为宫崎骏的御用配乐师,久石让为《天空之城》共谱写了1首主题曲及12首配乐,全部采用淳朴自然的爱尔兰曲风。这些乐曲中,有些是主题曲采用不同配乐手法形成的变奏,有些是配合特定场景适用的场景音乐。它们对于全片整体情感基调的设定以及场景的展现、人物性格的刻画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成为《天空之城》这部动画大作所为人津津乐道的魅力之一。

①主旋律优美婉转的情感基调与影片主题思想的完美结合

仔细听就会发现,由井上杏美演唱的片尾曲《carrying you》、配乐《从天而降的女孩》、《月光云海》以及《拉普达的崩坏》,它们的主旋律都是一样的。

《从天而降的女孩》是巴鲁与希达初见时的配乐,开头的引子部分,欢快调皮的长笛吹奏出,善良淳朴的巴鲁看到戴着飞行石的美丽少女希达从天而降时的喜悦的心情。紧接着弦乐进入并逐渐加强,小提琴特有的凄婉动听的音色仿佛带着观众走入了希达带着淡淡忧愁的记忆当中。接下来,主旋律被一再重复和加强,铜管乐器的进入将乐曲推向高潮,一种更加强大的忧伤氛围蔓延开来。

与《从天而降的女孩》不同,《月光云海》没有引子,直接用纯净的钢琴演奏出主旋律,听起来宁静悠扬。这段旋律出现在巴鲁和希达初次见到天空之城拉普达时,烘托出被遗忘的天空之城那种宁静、祥和的场景。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拉普达毁灭时的配乐《拉普达的崩坏》,同样的旋律却加入了童声合唱,配合着希达念动的毁灭咒语,空灵缥缈中透出一种直入心底的悲凉之感。在痛斥慕斯卡所代表的贪得无厌的成人同时,也传达出因为有巴鲁、希达这样纯真的孩童而对人类文明的未来所存的一丝希望。

可以说,这个主旋律贯穿了全片,为整部影片奠定了唯美与哀伤的感情基调,与影片想要表达的回归自然、希望和信念的主题完美结合。并且,由于每一首曲子采用的配乐手法及节奏变化都不同,使得它们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中,带给观众的感受和意义也是不尽相同的。

以《天空之城》为例,解析宫崎骏电影中的审美艺术和人文关怀

②风格鲜明的场景音乐赋予了人物角色真实感和生命力

除了贯穿全片的主旋律,在特定的场景所出现的场景音乐则风格各异,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及人物情感的变化做出了绝佳的铺垫。

在巴鲁救下希达第二天的清晨,伴随着初升的太阳和飞翔的白鸽,巴鲁吹奏了一段小号,这段号声欢快悠扬,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希达,也唤醒了整个世界,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的感觉,表现出少年巴鲁的蓬勃朝气。与之相对的是大反派慕斯卡出现时的音乐,阴森怪诞的音乐充满了紧张和不和谐感,把他那种为了称霸世界,不顾生灵涂炭的丑恶嘴脸彰显无遗。

本片中海盗的形象是有两面性的:

  • 一方面他们为了追逐财富而寻找飞行石和天空之城,显示了他们贪婪无度且有野心的一面。
  • 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有着心地善良、憨厚可爱的一面。

因此,在海盗儿子们与巴鲁的师傅打架以及在船上海盗儿子们争先恐后帮希达煮饭时,出现时的配乐是一种诙谐滑稽的跳音,让人忍俊不禁,既调剂了全片哀伤悲凉的总基调,也让海盗们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由此可见,风格各异的场景配乐,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场景甚至是剧情发展铺垫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原本虚拟的动画场景和人物更具真实感和生命力。

以《天空之城》为例,解析宫崎骏电影中的审美艺术和人文关怀

通过对回归自然的期盼、对梦想的不懈追求和对人类文明的希望是宫崎骏动画电影的三大主题,蕴含着他深切的人文关怀。

唯美生动的镜头及美奂绝伦的音乐成了宫崎骏动画的“标签”,但令他的动画作品经久不衰的远不止镜头和配乐,还有在他的动画世界里,所体现出的对回归自然的期盼、对梦想的不懈追求和对人类文明的希望等主题。这让观众在欣赏其审美艺术的同时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①对回归自然的期盼

展现工业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尖锐矛盾,是宫崎骏动画最常见的主题。《天空之城》的故事背景即源自19世纪的工业革命,在飞行石支撑下掌握巨大科技能量和辉煌文明的拉普达就是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的象征。而以慕斯卡为代表的人类对于拉普达的向往和崇拜,则表现了人类追求更先进科学技术文明的欲望。

然而,就好像《天空之城》中,波姆爷爷对于飞行石的评价一样,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人类在享受尖端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因为对于自然界毫无节制的掠夺和改造,使整个世界濒临毁灭的灾难。比如今年伊始肆虐全世界的新冠肺炎、澳洲持续数月的山火、中东的蝗灾、南极因全球变暖出现“血冰”,无一不是因为人类不敬畏自然而遭到的反噬。

电影里希达揭示出了天空之城拉普达被遗弃的原因:无论掌握了再高端的科技,拥有再多的财富,文明只要离开了土地就无法生存和延续。智慧的拉普达先祖正是因为参透了这个道理,才放弃了普通人所向往的高端科技、无敌武器和财富,重新回到大地,与自然亲密接触、和谐相处,才让他们的文明得以延续。这是《天空之城》一片最重要的主题,也是宫崎骏对于人类文明回归自然的号召。

以《天空之城》为例,解析宫崎骏电影中的审美艺术和人文关怀

②对梦想的不懈追求

宫崎骏曾说,《天空之城》的创作初衷是“制作一部少年英雄为了梦想而不断拼搏的冒险故事。”片中,身为矿工的男主人公巴鲁,一直都有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找到传说中的天空之城拉普达,完成父亲的遗志。为了这个梦想,他一直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研制飞行器,并毅然与希达踏上寻找天空之城之旅。虽然最终,他们为了阻止慕斯卡的阴谋而摧毁了天空之城,但是他身上这种对于梦想不懈追求的精神,却令人感动。

其实,在宫崎骏的作品里,飞翔一直是他永恒的主题之一:

  • 《风之谷》中娜乌西卡的白色滑翔翼。
  • 《魔女宅急便》骑扫帚的小魔女。
  • 《哈尔的移动城堡》中会飞的城堡。
  • 《起风了》里为设计飞机耗尽心力的掘越二郎。
  • 《天空之城》中,宫崎骏更是让整座城市都漂浮在了空中,成为一个遥不可及却又值得不懈追求的梦想。

只要思想在云端,身体就会永远渴望飞翔。我们都曾是有着自由飞翔之梦的巴鲁,却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束缚在尘世里,成为贪恋财富的海盗们、执着权利的慕斯卡以及为生计奔波的芸芸众生。宫崎骏电影中对于飞翔之梦的追求,实际也是希望唤醒人们对于自由和梦想的渴望与激情。

以《天空之城》为例,解析宫崎骏电影中的审美艺术和人文关怀

③对人类文明的希望

宫崎骏的作品,非常注重以孩童独特的视野来观察整个世界,充分运用对孩童天真淳朴的描绘,让原本看似呆滞、阴暗和失衡的成人世界充满了奇幻的色彩。因为,孩童是人类文明的继承者和希望,保持一颗充满童真的心去面对将会经历的挫折与烦恼,才会走出困境。因此宫崎骏才会说,“我的作品大多受儿童文学影响,我想告诉孩子们,这个世界值得我们活下去,我一直这么想。”

《天空之城》的最终结局里,虽然象征着人类高度文明结晶的拉普达,在希达念动毁灭咒语之后崩坏,但解体的却只是武器系统、财宝和战争机器人,而象征着希望的生命之树、善良的园丁机器人及空中花园等美好的事物,则在飞行石的托载下腾空上升,在希达与巴鲁的注视下消失在天际,这样充满奇幻和唯美的情景,蕴含着宫崎骏对于人类文明未来的无限希望和坚定的信念。

就好像加拿大著名演员及作曲家莱昂纳德·科恩说的:

“万物皆有裂痕,因为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这也正是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魅力之所在。在他用光影和音乐搭建出的虚幻却又真实的动画世界里,我们回归本心,反思现实生活,看到了那些不完美的自己以及还需要好好努力的未来。

总结一下:

《天空之城》这部动画大作,以其色彩丰富、景别多样的镜头语言,美奂绝伦、风格各异的背景配乐,以及寓意深刻、发人深思的主题而成为宫崎骏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现出他的动画电影中所蕴含的审美艺术和人文关怀。

该片通过讲述一个人类因为追求极致的科技发展而建造“天空之城”,又因领悟到文明的发展无法脱离自然而重返大地的故事,揭示出导演宫崎骏对回归自然的期盼、对梦想的不懈追求和对人类文明的希望。在科技发展与生态失衡的矛盾愈来愈尖锐的今天,人与自然究竟应当如何相处,人类文明的未来和希望又在何方?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值得反思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