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王安石詩中"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怎樣理解?

封護勝463


這兩句詩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原詩是: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詩人要表達的意思是:京口和瓜洲只不過一水之遙,行船快捷順利,轉眼由京口就抵達了瓜洲,而自己內心依然留戀的鐘山也只是隔著幾重青山罷了。和煦溫柔的春風再次吹綠了江南的大地,天上明亮的月光呀,你什麼時候才能夠照著我,讓我回到家鄉呢?


很多人認為這是一首政治抒情詩,如果按政治抒情詩來解讀,不符合詩人寫詩時特定的人生際遇,也不能映照作者當時的心情;我認為《泊船瓜洲》應該是一首地道的鄉愁詩,因為此詩的感情基調是憂鬱、傷感而淒涼的,儘管春風又綠江南岸使自然界有了盎然生機,但作者內心的願望是早日回家,沒有重新致仕、建功立業的意思,因而就沒有半點愉悅、樂觀的心境。

王安石寫作此詩時,已經年過半百了,前幾年來,圍繞著新法舊法,朝廷之上,兩種勢力勾心鬥角、相互傾軋,生髮了無休無止的爭論和攻訐,導致了新法推行步履維艱;在經歷了兩次因變法而罷相的遭遇之後,頗有憂鬱詩人氣質的王安石已經心力交瘁了,對政治有了的厭倦感,甚至心灰意冷了。

對於這次朝廷對自己的重新起用,王安石曾兩次上交了辭呈,結果沒有獲准;所以,他這次赴任,並沒有明朗、輕鬆的心情可言;這在他勉強上任後,又多次自動請求解除自己的宰相職務的行動上就可以看得出來;而且在復出後的第二年,又再度被罷相,他又如願以償地回到家鄉江寧,過起了恬淡的隱居生活,可以說,此時,他已經沒有了任何功利之心了!


  詩的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儘管是描繪江南春天的美好景像,“綠”字的運用也使景色生動、貼切起來了,有畫龍點睛之妙,籍此很多人認為作者是借春風喻指皇恩浩蕩。小編則認為:如果作者因為起復委用而對皇帝生髮了感激之情,那麼,他應該高興才對啊!可是,瀏覽全詩哪裡有一字的愉快心情的表達呢?

我們特別欣賞作者把“綠”這個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主要是這個字富有色彩感;不過分析全詩意境,王安石壓根就沒有感謝皇帝為自己復官的意思;所以,他並不是刻意描繪江南春景之美麗來映襯自己的心情,這一句詩的重心應該由“春”字上移到“又”字才對;聯繫下聯,他王安石要表達的意思是自然界的春風尚且有情,還知道一年一度地染綠江南大地,而我自己呢?卻不得不在春回大地、鬱鬱蔥蔥、蜂飛蝶舞的時候黯然離去,他這是在告訴世人,自己這次離開江南的家鄉重登仕途是違心的,是有迫不得已的因素的,是有憂鬱情緒的。


第四句之 “明月何時照我還”是作者發自內心的真實扣問,他這一去,朝廷情況心裡還沒有底,前途吉凶莫測;所以,他還沒有扺達目的地,就生髮迴歸家鄉的強烈願望,這是作者抒寫鄉愁的哀傷淋漓之筆,有水到渠成的效果!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不屬政治抒情詩,而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描寫鄉愁的詩。


希望星晨58298869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首詩的原意是:

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著一條長江,鐘山就隱沒在幾座山巒的後面。

和煦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鐘山下的家裡。

這首詩是王安石罷相後,離開定居的南京再次赴京任宰相,在路途寫下的這首詩。

當他泊船爪州看到京口與瓜州只隔一條長江,鐘山就隱沒在幾座山的中間,於是心生感概,寫下了“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兩句千古絕唱。意思是:又一個春天到了,江南再次呈現出一片綠色。我還是不能回家,明月什麼時候能把我的思念帶回家呢?

綜上所述: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根據全詩意境,我對兩句詩的理解:是詩人對離開家鄉後因思念故鄉親人,渴望早日回家的一種情感表達。我認為其它無關題意的話無須多談,有一點在此補充說明下,以前曾看過這首詩的有關創作背景,詩人寫下這首詩後,對詩中一個‘綠"字反覆修改過,曾用“到"、‘過" 、“入"、“滿"等字,可見其用情之深。

2020.2.15


肖雙柒


王安石22歲中進士後,做過知縣知州提點刑獄等十多年的地方官吏。宋神宗時期兩次出任丞相實行變法,是北宋一位重要的政治改革家。

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副丞相),次年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從經濟、政事、軍事和教育科舉制度等方面,開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新法的推行,引起保守派官僚集團的激烈反對,王安石被迫於熙寧七年(1074年)辭職。次年春復相,熙寧九年(1076年)冬,再度辭職,回到江寧,度過了將近十年的隱退生活,直至去世。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表現出他第二次起用為相,離開江寧時,對春光秀美的江南懷有濃烈的懷戀之情。

春風又吹綠了江南兩岸,明月什麼時候伴我回到鐘山腳下的家中?“春風又綠江南岸”是歷來傳誦的名句。據看過王安石草稿的人說,這“綠”字圈改了多次,開頭是“到”後來又改為“過”,又改為“入”、“滿”最後才定為“綠”字,這“綠”字一用使人聯想到是春風給江南兩岸披上了綠妝。家鄉正是春光明媚的時候,越發叫人想念。作者不直接說自己思念家鄉,而是用疑問的口吻提出:明月何時照我還?含義深長,含蓄的表達了自己的思鄉之情和對官場的厭倦。

王安石變法失敗,退居鐘山,因為政治失意,傾心向佛,流連山水,在大自然中尋求解脫,寫了不少寫景抒情的小詩,如《書湖陰先生壁》: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小詩描寫農村風光歷歷如繪,畫面雅潔,清絕可愛,給人以美的享受。





閒情偶記生活點滴


這一去,王安石雖然此時對改革的成功已持有懷疑,熱情已不如往昔,但對朝庭的徵召還是有點兒喜悅,對改革還抱有點兒希望。但前途吉凶莫測,不知何時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個“又”字,融情於景,實在是詩人滿心難以排遣的無限鄉愁的真實寫照。

“春風又綠江南岸”,骨子裡說的是對皇恩的感激,是對新法實施前景的樂觀描繪,是詩人內心的還朝施政喜悅的移情於景,詩的感情基調是歡快的,樂觀的。

“明月何時照我還”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它以直抒胸臆的形式為全詩定下了憂鬱、傷感的感情基調,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詩人對復出還政並無如願以償的喜悅,更無急不可待的熱切。





文旅攬勝


出自《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中首句通過寫京口和瓜洲距離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種輕鬆、愉悅的心情;第二句寫詩人回望居住地鐘山,產生依依不捨之情;第三句描寫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後以疑問語氣結尾,再一次強調了對故鄉的思念。



深夜朗讀者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是王安石最有名的二句詩。

"明月何時照我還”,是戀鄉,思鄉,情意繾綣。

而"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生機勃勃,充滿了激情和希望。

這反映出此時的王安石的複雜心情。

王安石變法,本意是為富民強國。但在反對派的重重阻撓下,半途而廢。王安石被迫辭官回鄉休養。這首詩是王安石再度被徵召入京任相時寫的。他雖然此時對改革的成功已持有懷疑,熱情已不如往昔,但對朝庭的徵召還是有點兒喜悅,對改革還抱有點兒希望,所以,在重重戀鄉思鄉的心緒中,突然迸發出了這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來。

但是,雖然春風又綠了江南岸,而改革終於仍無進展,宣告失敗。當王安石再次罷相回江南家鄉時,他的心情又復如何,還能詠出"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動人詩句嗎?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王安石是政治家,歷史如潮臼,此臼宋朝概觀矣一句,居安思危歷朝如臼,宋朝當臼,此臼王安石變法是失敗的,

作為一個失敗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拘文搓首,此搓,俺感覺,“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變法是理想派,這種理想看著現實但是王安石沒有想到的是宋朝積臼不是一代,也不是一個階層,而是整個社會如灌,此灌正如洩水狙裘,此裘蓋堪矣,俺感覺王安石想的是好,但是做不到的有太多人,,

謝謝😜


農民雜品家


變法失敗被貶謫。還想著被朝廷重用,實現變法。現實是無情的,皇帝立場變了。朝中司馬光,蘇軾等都對變法。雖然他的政治主張是利國利民的,但終難實現。據說他在作這首詩的時候作了多次修改,先不是又綠江南岸,是到,吹等改了十多次。最後定為綠,非常形象生動貼切。一字之改,把整個詩寫活了。上面少寫了一個字,應該是司馬光他們極力反對變法。


田宗連


春風又綠江南岸,說明作者呆在異鄉的時間至少是一年以上了,此刻非常思念家鄉;明月何時照我還,是作者借晚上的明月發問,希望能有歸期。這首詩主要是寫作者,遠在他鄉思念故土的羈旅之情。


文藝青年風


又一年的春天來了,春風送暖,江岸上的草木又有了勃勃生機。明月寄相思,故鄉在那月亮的那一邊,我什麼時候才能回到我久別的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