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認知瘟疫的?


古人如何認知瘟疫的?

古代疫病

農曆庚子年新春之際,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神州大地,原本歡歌笑語的節日氣氛瞬時煙消雲散,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被打亂,國人紛紛宅居家中,防瘟抗疫成為生活的主題。那麼,"瘟"、"疫"二字本義該做何解呢。今天我們從造字構形的角度給大家講講,看看古人是如何認知"瘟疫"的?

偏旁構成

古人如何認知瘟疫的?

《說文解字》

從字形上來說,"瘟"、"疫"二字的偏旁均為"疒",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病"字旁。而"疒"(nè)的本意有倚、靠的意思,《說文解字》中記載:"疒,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釋疒》中對"疒"的解釋是:"疒為疒病之疒,(甲骨文)象人臥床上。"象形文字"疒",形象地描繪出人躺在床上發汗的情景。"瘟"、"疫"二字均有"疒"字旁,故二字含義均與"病"相關。

古人如何認知瘟疫的?

"瘟"字構解

下面我們來看看"瘟"字,由"疒"和"昷"兩部分組成。《說文解字·皿部》:"昷,仁也。"段玉裁注:"凡雲溫和、溫柔、溫暖者,皆當作此字,'溫'行而'昷'廢矣。"按照段玉裁的解釋"昷"與"溫"是同義。而"溫"字,在傳統中醫用語中,就是指熱病。《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載:"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論衡·寒溫》中亦有"人有寒溫之病,非操行之所及也"的記載。

古人如何認知瘟疫的?

我們清楚了"昷"、"溫"的之間的關係,就不難理解"瘟"字所表達的含義了。據《中國醫學大辭典》的解釋:"瘟,疫也。急性傳染病之總稱"。換言之,"瘟"字突出描述病的特點,是對錶現出體溫上升,出現發燒狀態的急性傳染性疾病的統稱。

"疫"字構解

而"疫"字,由"疒"與"殳(shū)"兩部分構成,《說文解字》中關於"殳"的解釋是"殳,以杸殊人也"。本意是指一種竹製或木質的古代兵器。古語有云,"兵者,兇也"。這樣僅從字形上就可看出,"疫"是在描述一種兇險的疾病。

在《說文解字·疒部》中,對"疫"的解釋為:"疫,民皆疾也",是流行性的急性傳染病的統稱。《素問·刺法論》中記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而在《醫宗金鑑·瘟疫門》中則有"天行厲氣瘟疫病,為病挨門合境同。皆由邪自口鼻入,故此傳染迅如風"的描述,在這些記述中,均強調了"疫"的廣泛傳播性。

古人如何認知瘟疫的?

從上文的描述可知,"瘟疫"二字主要是用造字法中的"象形"和"指事",古人形象、準確地概括出瘟疫的病狀特徵。如今,人們通過形象的字形,便可輕鬆知曉字意,領略內涵。我們在驚歎古代聖賢造字智慧的同時,更對漢字的博大精深肅然起敬!來自星震同源公眾號記憶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