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里话余江方言的“倒灶”


小年里话余江方言的“倒灶”

倒灶【tau 554 tsau 31】:倒灶一词,在余江话中是用处比较广泛,语气的变换,可以作为动词用,也可以作为名词、形容词用。在詈[lì]词詈言(骂人的言词)中,其频率也是比较高的。

小年里话余江方言的“倒灶”

《百度百科》关于“倒灶”一词,认为它起源于陕西关中的方言。表示倒霉、糟了、坏了、不好、不妙、麻烦等的意思。

汉扬雄《太玄经·灶》:“灶灭其火,惟家之祸。”。

元王晔《桃花女》四折:“敢是这老头儿没时运,倒了灶了。”

《西游记》二五回:“行者笑道:你遇着我就该倒灶,干我何事!”

根据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其实“倒灶”是通行于全国大部分方言区的方言俗语。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1.〖动〗垮台;落败。2.〖形〗倒霉。


在余江话中,倒灶一词,可与“倒霉”“糟了”通用,但相比较倒霉、糟了、落败等词,其严重程度、消极程度更高。作为余江方言频率较高的用词,大余江的“倒灶”这一词具有超强的文化内涵,是赣语区人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据史书记载,自商朝开始就有对灶神的祭拜,一直延续了数千年。作为五祀之一的灶神那可是天庭体制内在编的神仙,司喉舌于北斗之中,察善恶于东厨之内。能赐福赦罪,移凶化吉;能安镇阴阳,保佑家庭。对于“民以食为天”的凡间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不言而喻了,人们在灶前是不敢造次的。

古代人们多把厨房设在正堂之东,以东为尊是礼制。从风水角度,五行,木属东方,木火相生之吉象,常得贵人的照护。因此厨房也称之为“东厨”。

民俗过“小年”其实与灶神有关,可称之为“灶王节”“祭灶节”“扫尘日”。因为各地民俗不一样,导致小年没有固定的日子,有的是腊月廿三、有的是廿四,江苏浙江上海等吴语区一般是除夕前一天(南京部分地区为正月十五),而四川、贵州等西南官话区多为除夕之日,云南部分地区也有正月十六的。不像其它的传统节日一样,基本是加法运算,可以掰指头数的。并没有固定的日子,还需要运用上减法。这可能是考虑如果各地同一天祭祀灶王爷,一则担心他老人家吃撑了,二则忧恐他老人家累了。当然也不排除就是想让灶王爷吃撑了飞不动,上天告不了状。总不能边跟最高统帅汇报,边放屁打嗝吧。

小年里话余江方言的“倒灶”

据称将小年和祭灶合并为同一天是在宋朝,但晋代周处《风土记》就有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只能说宋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小年和祭灶玩的比较嗨。

若全国以南北划分,北方小年在腊月廿三,南方小年在腊月廿四居多。北方将小年定在廿三,据称是从清朝中后期四爷开始,皇家应于腊月廿三行祭天大典,第二天再辞拜灶王爷。后来四爷干脆在拜天的时候,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想必是四爷认为反正只差一天灶王爷就会见到玉皇大帝,干脆就合并在廿三这一天一起拜了,还能节省开支,节省体力,何乐而不为,廿四那一天好好陪陪若曦。因此,京城各路官老爷闻之,心想:皇帝老儿都知道陪若曦,我那几个侧福晋也得陪陪呀;皇家都知道节省,我们更应该节省,这年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呀,还能跟组织保持高度一致。至于民间,那更紧随其后呀,要不然我要是廿四过小年岂不是被大家笑话咱们朝中无人吗?慢慢的北方地区就也提前到腊月廿三了。

根据史料记载,在清朝中期之前,小年腊月廿四方为正统。很多文献资料是可以佐证的,如:

宋代范成大《祭灶诗》:“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廿四夜送灶》:“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廿四夜,是夜送灶。”

还有一种说法是笔者各种俗语总结的,称之为“三四五”,这个“三四五”是有着强烈的等级观念、阶级观念的。“三”和“四”没有变动,关键在“五”。“五”更是带有歧视和贬损意思,所以后来将小年定在廿五的会少之又少。

“官三民四疍[dàn]五”的说法,据说这可能是那个充满奇葩故事的明朝老朱家规定的,若是如此,也不足称奇,朱重八以及他的后代没什么事干不出来的。疍指疍户,主要指水上居民,或运输业的;根据这一说法,还衍生了“官三民四邓五”,邓亦指船家,可能是因为前后鼻音不分,将“疍”读成“邓”,根据笔者查询“邓”字,除作为通假字外,就只有古国名和姓氏的释义;还有“官三民四乞丐五”,乞丐就不用解释了,这应该不是朱家人规定,因为朱重八同志第一份职业就乞丐;还一种说法“官三民四龟五”,其中的龟指的是妓院里的龟公,也就是妓院里端茶送水递卫生纸的服务人员,其地位不如那个翠花、柳柳等妓女,后来廿五这一天就属于整个行业从业人员。

笔者声明:笔者是根据各地俗语总结的,绝无冒犯廿五过小年的朋友。本来还有一段是廿六过小年的,因为余江有部分地区过小年是廿六,担心引起歧义,冒犯他人,故未写廿六。

直到现在,每到过小年的前一天,家人都会特意叮嘱笔者:“明天过小年,就算开始过年了,你可要嘴上把门,别乱说话,尤其是在灶台前。”其语严肃,其神紧张呀。

不管小年是哪一天,预示着正式进入过年了,等待我们的就是纷纷灿烂、㸌㸌喧豗的新年了。

小年里话余江方言的“倒灶”

据笔者粗陋的了解,仅在余江很多地方的小年日子也不是固定的,有腊月廿四、也有廿六、还有廿九(除夕前一天)的,但相比较还是廿四的占大多数。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是农村灶台贴的最多的对联,表达的就是人们对灶王的嘱托和希望。小年这一天凡间辞灶王,送其上天,向玉皇大帝做述职报告,灶王爷向玉帝禀告这一年来每一家的善恶是非、所做所为,并以此作为赏罚依据。灶王爷虽然每天记录一些生活点滴,但在上峰首长面前不能流水账似的汇报,东一锄头西一榔头,为了显得具有条理性,应该是抓大放小为原则。

为了能让灶王爷多些溢美之词,在这天供上糖果糕点,用这种行贿的手段巴结灶王,希望他老人家嘴甜一点,多说好话。最好能把他的嘴巴黏住,北方俗语“二十三糖瓜粘”就是粘住灶神的嘴巴。这在某种程度恰恰反应了国人“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现世主义、现实主义。一边欺瞒收买,一边还振振有辞“举头三尺有神明”。擅以这种贿赂或者软暴力的方式获得神灵庇佑,以期获取私利。我们对待神灵尚且如此,何况对人。

面对灶神,人们能不诚惶诚恐顶礼膜拜吗?试想,一旦倒灶了,那不仅仅是饿肚子的事情那么简单,基本上一家的庇佑和福德玩儿完。万一灶王爷是个碎嘴子,没事就跟其它神仙絮叨,比如说财神要是知道了,这家就将穷困潦倒,家徒四壁了;要是“坑三姑”听信了,一家人未来大小便只能拉裤裆,就算稍微惩罚一下让这一家子大号溅一屁股粪水也完蛋了;影响到门神,那隔壁老王就得常常光顾了。要是灶王跟笔者一样还喜欢发朋友圈,那就一传十,十传百,那么这一家在整个神仙圈子都不会留下好的印象,绝对是殃及子孙的祸事。所以汉朝的大文人杨雄在《太玄经瘠》说到:“灶灭其火,惟家之祸。”这不就是倒灶了嘛!

故,在余江话中以及其它的赣语区,“倒灶”是一种灾祸、灾难似的“霉运”,其蕴含的消极程度是最高级的。

最后希望各位看官好好供奉灶王爷,未来日子必红红火火。


END


小年里话余江方言的“倒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