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三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三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計劃用81天時間,對《道德經》中的81章,每天一章節進行解析和譯文,希望能幫助大家學習理解《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三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第73章 天網恢恢

【原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①。天之所惡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àn)然而善謀③。天網恢恢④,疏而不失。

【註釋】

①或:這句中的兩個“或”都是“有的”的意思。

②惡:不喜歡。

③繟:緩慢的意思。

④恢恢:廣大的樣子。

【譯文】

勇於堅強就會遭到殺害,勇於柔弱就能保全性命¨這兩種行為一個得利,一個受害。天遭所厭惡的,誰知道是什麼緣故呢?有道的人也難以解說明白。自然的規律是,不鬥爭而善於取勝,不說話而善於應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寬緩從容而善於安排籌劃。自然的範圍寬廣無邊,雖然稀疏但並不會有一點漏失。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三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解析】

本章中,老子以一個“勇”字開篇,前半部分講天道的生殺、利害、好惡十分微妙,甚至連聖人都不能完全理解其奧妙:後半部分講道發生作用時完全是自然的,不用人為的造作,自然能夠得到完美的結果。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在這裡,“敢”的意義可以延伸為自身招致災禍的魯莽不智的行為。魯莽是一種性格缺陷,這種行為往往會侵害他人,並從而導致他人對自己的報復,極有可能會被殺甚至株連九族,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所以老子所說的“勇於敢則殺”並非誇張之辭。整句話的大意是勇敢到什麼都敢做的時候,就會招致殺身之禍;勇敢到有所顧忌的時候,就能保全自己的性命。怎麼理解這句話所蘊含的道理呢?在老子看來,真正的勇敢應當是敢為而又有所不敢為,而不是恣意妄為,什麼事情都敢做。

老子又說:“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勇於敢”和“勇於不敢”這兩種行為同樣是勇,但是因為它們的程度不同,所以導致的結果也就有很大差異。老子一向主張自然無為,這是他思想體系的核心,前面的章節中老子一再為我們闡釋了無為的內涵,這一章老子再一次提起,並提升到了生死存亡的高度。同時,老子也反對恃強凌弱和肆意妄為。我們知道,自然之道是不可違逆的,如果違背了自然規律,就一定會受到懲罰。“勇於敢”是恣意妄為,它違逆了自然之道,所以做出這種行為的人會遭受懲罰。與此相反,“勇於不敢”是順應自然之道的行為,所以做出這種行為的人可以保全性命。老子把生死和勇放到同一高度來論述,可見把握好“勇”的度對人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自然的法則,是不交戰而善於勝利,不發言而善於回應,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寬緩從容卻善於謀劃。也就是說,自然無慾無求卻贏得了萬物的歸順和愛戴。我們人類之所以要“爭”,是因為有私慾,一旦有了私慾,人們就會為滿足自己的私慾而與他人、與自然爭奪。人在滿足慾望的過程中,顯示出了自己所謂的“勇敢”。這種勇敢其實是違逆天道的,其結果必然是失敗的。這段話的言外之意是說,由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人類生活的不變定律,這樣就可以促使我們棄惡從善,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迴歸到大道中去,大道的德行就是這樣實現的。

最後老子以“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作總結,不但警示人們不可“勇於敢”,還省略了一個不言自明的結論:順道者昌,逆道者亡。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三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王弼《道德經注》

勇於敢則殺,必不得其死也。勇於不敢則活,必齊命也。俱勇而所施者異,利害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孰,誰也。誰能知天下之意邪?其唯聖人。夫聖人之明,猶難於勇敢,況無聖人之明,而欲行之也。故曰“猶難之”也。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順則吉,逆則兇,不言而善應也。處下則物自歸。垂象而見吉凶,先事而設誠,安而不忘危,未兆而謀之,故曰“繟然而善謀”也。

勇於主動堅決地作為必然不會得到安詳的死亡。勇於處於被動雌柔的地位必然能夠擁有完滿的生命。都是有勇氣但是做法不一樣,得到的結果也不同,所以說有的有利、有的有害。孰,是誰的意思。誰能夠了解天意呢?只有聖人。以聖人的明智還難於做到勇於主動堅決地作為,何況沒有聖人那樣的明智,而想做到主動堅決了。所以說聖人還為難呢。

只有不爭,天下萬物才都不能與他相爭。順應道的規律就會吉利,違逆道的規律就會遇到災禍,所以應該不說什麼卻善於順應自然規律。處於低下的位置,萬物就會自發地歸順。觀察事物的徵象而能知道吉凶,在事前就端正心態,平安的時候也要時刻留心危險,沒有出現徵兆的時候就先謀劃應對的方法,所以說寬緩從容卻善於計謀。

蘇轍《老子解》

勇於敢則死,勇於不敢則生,此物理之常也。然而敢者或以得生,不敢者或以得死,世遂僥倖其惑然而忽其常理。夫天道之遠,其有一或然者,孰知其好惡之所從來哉!故雖聖人猶以常為正,其於勇敢未嘗不難之。《列子》曰:“迎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已。”患天道之難知,是以歷陳之也。

勇於主動堅決地作為就會遭到殺戮;勇於處於被動雌柔地位就能使自己和他人存活、保全,這是事物的常理。但是主動堅決的人有時又能夠保全,被動雌柔的人有時又難免遭到滅頂之災,世人所以寧願僥倖而忽視常理。天道源遠流長,綿延久遠,有一次偶然情況發生了,誰知道是什麼導致了事情這樣發生呢?所以聖人還是以通常、普遍的情況作為正確、正當的,還是以主動堅決為困難。《列子》說:“迎合天意,揣度利害,還不如放棄這樣的企圖。”擔心天道難於認識,所以用歷史的經驗來陳說。

不與物爭於一時,要於終勝之而已。“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未有求而不應者也。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誰召之哉?繟,杳然舒緩,若無所營,而其謀度非人之所及也。

世以耳目觀天,見其一曲而不睹其大全,有以善而得禍,惡而得福者,未有不疑天網之疏而多失也。惟能要其終始,而盡其變化,然後知其恢恢廣大,雖疏而不失也。

不需要與外物爭一時的高下,關鍵要最終得勝。“天哪裡講話呢?四季依時輪迴,萬物自然生長。”沒有有需求卻得不到滿足的事物。神的想法,凡人是不能夠猜度、思考的,如果神的想法真的可以知曉,那麼神還能對人發揮什麼影響呢?繟,寬緩從容,好像沒有目的和想法,而這樣的謀略不是人能夠達到的。

世人以感官來感知世界,只看到其中極小的一部分,而看不完全,有以善召來災禍的,有以惡得來幸福的,沒有不覺得天網網眼太大,經常漏過東西的。只有能夠對道有從始至終的瞭解,掌握所有的變化,然後就能夠知道天網的廣大,雖網眼稀疏,但不會遺漏。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三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歡迎關注@,讓思想充實生活。閱讀可以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正氣。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三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