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陳代謝”的商業地產下半場:優質玩家如何成為“常勝將軍”?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實體商業不可避免地出現“陣痛”。業務開展受到限制,資金承壓,中小型企業、乃至知名品牌紛紛經受挑戰,零售“寒冬”正悄然蔓延。疫情催化了實體商業變革,痛點暴露的同時亦激發了新的商業機遇。面對資金、招商、運營及退出機制等困局,運營商如何轉型“逆襲”?缺乏新零售基因的品牌方如何提升自身抗風險能力?“運營為王”的商業地產下半場,必將產生“優勝劣汰”,商業項目如何提升競爭力成為“優質玩家”?享譽全球的房地產服務和諮詢顧問公司戴德梁行,近日給出了獨家解讀。

轉型在即:運營商及品牌方如何“自救”?

疫情之下,實體商業受挫明顯。零售、餐飲、休閒娛樂、美容美髮及教育培訓等機構紛紛被叫停,西貝筱面村、華住酒店、星巴克等知名連鎖零售商面臨業務量大幅削減下的門店關停,往年春節生意最為暢旺的旅遊行業更是此次的“旋渦中心”。線下消費受阻,線上消費需求激增,但由於物流效率的降低或停止,亦會給消費者帶來體驗感不佳的印象。對此,政府積極推出應對策略,包括引導品牌升級轉型、優化城市商業網點佈置及完善城市功能服務等,來推動商業地產格局的轉變。

政府強有力的措施是一方面,運營商及品牌方如何“自救”?戴德梁行廣州商業地產部高級助理董事溫苑雯分享,對於商業項目運營商來說,核心商圈項目需要面對租戶銷售額下降、短期內人流難以恢復及租金下降、收益減少的問題,建議業主方不妨考慮優化物業形態及商業空間,並配合新商業體驗方式來複吸人流,保障核心地段的物業價值;而非核心商圈項目,則面臨招商遇頸、人流驟減的困境,可考慮跳脫傳統商業地產招商模式,並轉變商業輻射目標人群來改善經營環境;因封閉式小區管理“迎來春天”的社區商業,是承接主流品牌從核心商業項目下沉的好機會,項目的長期運營至關重要。

對於品牌方來說,傳統主流業態品牌門店生意減少、盈利縮水,同時租金和運營成本受壓,面臨退租關店的風險,未來不妨考慮整合線下門店與線上銷售平臺,融入運營管理中,提高品牌粘性;疫情重壓下傳統業態受壓,多元化的新興業態品牌崛起,或將成為商業地產“新寵”,這類品牌應把握時機,搶駐往日“一席難求”的核心商圈,多核拓展,捕捉流量。

“後疫情”階段的困局如何擊破?

“後疫情”階段,商業地產開發商需要面對資金、招商、運營及退出四大痛點,如何制定合理策略,規避風險,挖掘新“機”?溫苑雯分析,疫情觸發了商業地產轉型新趨勢:

1、獲取現金流方式的轉變

過去商業項目主要依賴商鋪租金獲利,疫情過後,主流商業項目應發揮商圈人流優勢,通過推廣品牌形象店與收取租金“雙管齊下”吸納現金流;非主流商業項目,不妨與優質運營商攜手合作,利用運營資源吸引優質商家進駐、落地社區商業項目。

2、招商思維的轉變

過去商業項目以自主招商或引入第三方招商為主,疫情過後,主流商業項目應將線下實體店作為品牌推廣載體;非主流商業項目則應將招商工作交予第三方及優質運營商,通過優質資源發揮積極作用,將物業溢價納入績效考核。

3、運營模式的轉變

主要依賴線下提袋購物的商業項目顯然對疫情“招架不住”,疫情退散後,主流商業項目應把重心放在線上店面的運營,線下實體店則用以吸引客流;而非主流商業項目應考慮讓利第三方輕資產運營商及商家,強調商業對產城片區或社區的重要性。

4、退出方式

疫情之後,有商業運營經驗的開發商,不妨藉助商業資源包的力量,打造特色新型商業,更可考慮與第三方團隊共同運營,無需退出;無商業運營經驗的開發商,可交由第三方團隊進行運營管理,降低自主經營的風險。

未來商業地產機遇:“危”中有“機”

疫情為商業地產造就了新機遇。

1、核心商圈項目

未來可通過創新的體驗方式來複吸人流,如引進新業態、搭建商業景觀等;亦可通過協助品牌從拓展租賃,轉型為推廣租賃,來彌補商鋪租金受挫的回落,保證物業價值。優化物業形態及空間、引入“泛健康”理念,同樣有助於物業的可持續運營及競爭力的提升。

2、非核心商圈項目

產城融合或社區商業等非核心商圈項目,迎來了資金和運營機遇。將租金讓利成本,用於吸引優質主題商業運營商,來維繫項目的可持續性競爭力;亦可考慮引入與自身產品線匹配的第三方機構,為多種退出可能性預留機會。能夠提供多種輕資產包資源、研發社區商業產品線、及跟進運營接管團隊的顧問機構,是協助非核心商圈項目轉型發展的最優選擇。

3、品牌轉型

疫情期間,社區商業需求爆發,激活了品牌轉型機會。可從社區剛需、社區精神兩個維度的需求出發,抓住新一輪消費需求。對於剛需型業態,如超市品牌,建議打通線上線下渠道,提升居民採購粘性;通過跨界多種業態,使服務延伸,來滿足更多居民的消費需求。對於社交型業態,如書店、書城等,品牌應打造新的消費場景,來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