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縣明代歷史大事記


惠安縣明代歷史大事記


惠安縣明代歷史大事記


惠安縣明代歷史大事記


洪武元年(1368年)

陳同率眾反明,被明駙馬都尉王恭擒殺。

同年朝廷遣官弓量田土,按田地、山林、池塘、海蕩,分官、民、職、學四等以實定賦。改建宋常平倉,在縣治內簿所前(已廢)。


洪武三年(1370年)

六月,倭寇騷擾惠安。

是年,沿海居民以海為田,置網捕魚。


洪武四年(1371年)

因倭患,實行海禁。

知縣陳汝楫再建縣衙,中為親民堂,後為燕堂、寐室,正廳東為幕廳,西為庫房,兩邊為走廊,前面為儀門,外面為譙樓,臨近通衢樓下面為大門,同時建驛鋪,在縣城為惠安鋪。


洪武十五年(1382年)

頒行黃冊法(專門門記載田賦錢糧的清冊),廢鹽課司,改置為轉運分司。


洪武十六年(1383年)

在崇武、輞川等八澳設置河泊所,徵收漁稅。

同年,獺窟村(即浮山村)漁民製造鉅艦(即大型網仔對船拖網)採捕。


洪武二十年(1387年)

四月,江夏侯周德興經略福建沿海,於惠安置崇武千戶所,又設峰尾、黃崎、獺窟、小岞等四個巡檢司,並檄築城,練兵防禦倭寇。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四月壬申地震,五月庚子復震,八月壬辰又震。

是年,朱元璋命信國公湯和行視福建、廣東沿海地區,築城增兵,置福建沿海五個指揮使司,下領12個千戶所。崇武千戶所隸屬永寧衛指揮使司。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在崇武城內建千戶所倉1座2廒(已廢),在縣學內建儒學倉(已廢)。

同年,沿海衛所每百戶及巡檢司都設置二艘船在海上巡邏。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建預備倉二,在縣南嶼鄉,一在縣北香林堡。萬曆年間移於縣儀門內(已廢)。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

各衛所軍隊與各郡駐軍調防。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

十二月壬辰,境內發生兩次地震。


永樂元年(1403年)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停留秀塗港尋找到《海底簿》,藉以熟悉山形水勢。此書與《鄭和航海圖》大體相同。


永樂二年(1404年)

千戶錢忠在崇武千戶所西北增建千戶所倉5座,貯米以供官軍俸糧(已廢)。


永樂七年(1409年)

全縣遭受蝗蟲災害,知縣陳永年組織百姓撲滅之,確保當年秋收。


永樂十五年(1417年)

都司谷祥來崇武所視察,決定改建崇武城,城牆增高4尺。


永樂二十年(1422年)

冬天,倭寇千餘人從大岞山登陸,一路燒殺,崇武所千戶張榮率部迎戰,因眾寡不敵,力戰身亡,倭寇也下舟遁去。


宣德元年(1426年)

全縣發生饑荒。


正統十三年(1448年)

惠安同時建築東坑、虎窟、白水三寨。

景泰二年(1451年)

縣域內乾旱。


成化十二年(1476年)

大旱,饑荒,知縣康永詔賑濟有方,使得百姓免遭飢餓。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

自春至夏,連續幾個月下雨,莊稼民居均遭破壞,五穀歉收。

同年,知縣張桓在縣東修建輞川橋。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

夏、秋旱,禾苗枯萎。九月,地震三次。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春旱,麥歉收;又秋旱,五穀無收。


弘治六年(1493年)

七月初三日,自卯時至申時,大風雨,房屋瓦片被颳走,林木折斷,田地禾苗受淹,城牆倒塌十之七八,海上商船翻覆及人溺水不可勝計,大風雨過後,民眾重新播種禾苗,當年秋天,五穀竟獲大豐收。


弘治十二年(1499年)

自夏至冬大旱,甘蔗乾枯,花生結實僅如黍,饑荒。


弘治十三年(1500年)

地震,聲響如雷。


弘治十四年(1501年)

正月十七日,地震又大旱。


弘治十五年(1502年)

地震。


正德年間(1506-1521年)

海禁稍寬。邑內肖厝村漁民造尖尾大船,冬往浙江南幾、北幾、普陀等處,春往鎮海、銅山捕白(帶)魚。


正德八年(1513年)

旱災,饑民採野菜、剝樹皮充飢,多有餓死。

是年籍人張嶽中舉,為該榜解元。


正德十四年(1519年)

地震。知縣陳逅改建宋常平倉於縣衙西北(已廢)。


嘉靖元年(1522年)

全縣在籍軍民鹽匠等共4549戶,38821口。

黃冊惠安官民田地、山林、池溏2467頃72畝9分7釐,蕩171所半,水門322間。


嘉靖八年(1529年)

知縣莫尚簡聘張嶽纂《惠安縣誌)十三卷,翌年書成,為惠安置縣後第一部縣誌。


嘉靖九年(1530年)

莫尚簡於縣城厲壇中建觀德堂,拓建東西廂及兩邊走廊,鋪設石道,外面圍築長牆。惠安學校的規制始告備全。

同年,全縣海洋捕撈有拖網、流刺網、手搖釣船、方網、插秋小網、拖釣網船等29種作業技術。


嘉靖十五年(1536年)

大旱,五穀歉收。


嘉靖十六年(1537年)

大旱,百姓餓死甚多。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崇武千戶朱彤編纂崇武首部地方誌書《蒞官總要》。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

大旱。百姓餓死甚多,屍體棄道。

是年,邑里後港、埕邊一帶鹽業最盛,海鹽生產由煎法改為曬法。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二月,宋彤率兵出海捕獲搶劫民船的海賊。七月,海賊搶掠大岞、五峰、鳳洋、赤湖諸村,朱彤率兵遍捕。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

海盜阮其寶騷擾沿海鄉村,州知府程秀民遣官兵平定之。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縣令俞文進始建惠安縣城,越年城告竣而倭至,民賴以安。一月倭寇船停泊浯嶼,分兵搶掠同安、南安和惠安等縣。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倭寇騷擾頻仍。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

四月,倭寇攻陷福清,乘勢南下,進逼惠安。卸任知縣林鹹及鄉宦李愷、張宇等率領民眾堅守七晝夜,援兵到來,倭寇撤走。

越月,倭寇攻崇武城,千戶錢儲率民堅守。三天後,倭寇又由海道侵擾境內鴨山,林鹹率鄉兵力戰,不幸陣亡。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三月,倭寇圍逼崇武城,城內軍民堅守,相持不下,倭寇退走。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四月初二日,倭寇乘雨夜攀梯進入崇武城內,至天亮控制全城,千戶錢儲、百戶王鐵力戰而死,城陷。倭寇踞城40多天,焚燒軍民房屋,大肆掠殺。五月十六日,興泉道萬育吾督兵擊寇,收復崇武城。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知縣陳玉成(後肖繼美)建輞川城,里人傾資捐助。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春,總兵戚繼光率軍援閩,軍隊到崇武所時,正好倭寇登岸。戚繼光下令出擊,把倭寇趕下海。十一月,倭寇又侵擾惠安。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兵疫之後,戶口減耗,全縣合併為三十都,每都十甲,計三百班。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春雨連綿,縣城城牆多處倒塌。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倭寇侵犯崇武,被戚繼光遣兵擊敗。


隆慶元年(1567年)

正月二十九日酉時地震。二月二,十一日未時小震,四月初三日又震。春雨連綿,縣城城牆多處倒塌。

是年,駐泉州新軍分駐崇武。戚繼光親到崇武所視察軍情,部署軍事。同時,都指揮歐陽樞率崇武所官兵擊敗人侵倭寇。


隆慶四年(1570年)

葉春及任惠安知縣,於任內著《惠安政書》,並在山腰壩頭村開鑿鸕鳩圳,在輞川鄉築承天壩等。


隆慶五年(1571年)

知縣葉春及裁輞川河泊所。


萬曆元年(1573年)

九月一日霪雨,水漲衝倒崇武城西南低處。二月十一日沈有容統舟師24艘由崇武港出發追擊逃往臺灣的海寇。


萬曆二年(1574年)

八月初八日地震。是年,知縣劉宏道重修科山書院。全縣學校還有厚俗社學、南門社學等21所。


萬曆七年(1579年)

自正月至六月無雨,饑荒,八月減徭役差派。

同年,甘薯始引進境內沿海、山區,廣為種植。


萬曆十一年(1583年)

八月,天布陰雲,持續到第二年正月才放晴。

同年,東下坑李照創辦的養生堂藥局遷至縣城東門頭。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

四月,地震,地響如雷。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

八月,颶風大作。九月,大地震,洛陽橋的兩側拱欄大都被震折墜落江中。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

七月,地震。十一月二十八日申時,有顆大星自南而北掠過惠安上空,發出聲音。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

十一月初八、初九兩日連續地震。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

正月,地震,洛陽橋橋樑倒塌,橋址傾陷。

正月二十八日,颶風大作,城牆、房屋傾塌,洛陽轎又被摧折。泉州太守姜志禮倡修,南屬晉江修,北屬惠安修,由光祿署承李呈春、廩生張翰臣主其事,採石從海底結址23,整補拱欄500,增兩翼鎮風塔各一,廟觀亭榭為之一新。


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

氣候異常,五穀歉收,百姓以甘薯充飢。自此甘薯作為主要糧食作物,在境內大面積栽種。


萬曆四十年(1612年)

饑荒。全縣在籍軍民鹽匠共4324戶,30795口。

是年,惠安自江西省引進魚苗,養殖鰱魚、草魚。

是年,知縣楊國璋聘黃士紳續修《惠安縣誌》,前後志版藏於城內譙樓上。後被倭寇焚燬。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

秋,海水一日三涸。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

一月初六日,大雪。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大飢,疫病流行。

同年,菸葉始在境內普遍種植,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


崇禎四年(1631年)

二月二十一日丑時,地震。五月初二日,地又震。


崇禎七年(1634年)

生員陳敬法編纂成《崇武所城志》。



惠安文獻館,記住歷史的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