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文化程度不高甚至不識字的人,雖然說不上原因但也能說出哪副國畫或者書法的好?

厚德書畫藝術


才華與文化水平沒有因果關係。無論哪個領域但凡卓越者,皆天性使然。

專業院校可培養出知識大成者,不一定出才華橫溢的創造者,這就是工匠與大家的區別。這在藝術創作中尤為突出。總體講,學養積累有利於理性認知和格局的提升,涉及形而上直覺感知,不一定需要以學識為基礎。也就是說,凡有創造力亦或創意的,知識只是工具,想象力才是飛翔的翅膀。

譬如,寫出上乘音樂,不一定要讀多少書,當靈泉噴湧是沒有理性的,心無旁騖的,只有靈性觸角左右奔突。寫出《二泉映月》、《聽松》、《昭君出塞》的華彥鈞,誰曾想這首世界名曲居然出自無甚文化的盲人?以往我們只感喟他有著蒼涼人生無盡的感悟,其實,真實的華彥鈞生活散漫,並非勤練二胡,甚至曲子每次拉的不一樣,完全隨心所欲,全憑的是——悟性。正是悟性生不朽。

當然,藝術創作絕非不需讀書,只是強調創作不以理性知識為圭臬。

人的特殊稟賦,是與生俱來的,有的人生來就有(創造)才能,後天的訓練多為技能,兩者是有區別的。

2020.35


掌上三言兩語


說的就是我,初中沒有畢業外出打工,在一家古舊書店工作也就是打雜包裝,,學會了裝裱欣賞鑑定三十年,靠寫字畫畫可以養活自己,這是後天努力結果,當時不好好幹就會失業沒有飯吃,怕丟掉飯碗比人家都要多幹很多,冬天手腳凍的裂的口子買不起厚的好的棉衣,現在好了,衣食無憂,感謝當年自己吃的苦,


長安美髯公


可能有這種情況,至於“很多”我表示不信。

汪曾祺短篇小說《鑑賞家》講了一個類似知音美好的故事,說不識字的水果小販葉三能看得懂大畫家季匋民的畫,這個故事是有人物原型的,情節並不虛構。其中,季匋民即民國名畫家王陶民,我有幸收藏他一件蕙蘭圖,一直視為心愛之物。

正因為這種情況太個別、太難得了,汪曾祺才寫成小說,並且讓讀者產生感動。

現實情況是,沒有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審美能力,很難做出合理的鑑賞,很難看出所謂好壞。

欣賞和鑑賞是兩個概念。欣賞是主觀的、任性的,俗話說喜歡就好,各有所愛,無論對錯;鑑賞則是系統的、客觀的,甚至存在廣泛傳承的通行標準,公認的專業語言。

所以,題主說的情況,不識字卻欣賞字畫的好壞,當然可以,這是主觀立場,每個人都有欣賞與否的權利。

但是,沒有幾個人真的能做到生而知之,欲專業,必學習。

比如,下圖作品,出自齊白石之手,齊白石自題“真有天然之趣”,你怎麼看?


芥藏山房


不請自答,但不好意思,我覺得題主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這種情況不存在的。

首先書法繪畫,什麼是較高水品,是筆墨功夫還是表達的意境,文化水平高低,是讀書多少,學歷高低,還是閱歷見識多寡,這裡面有很複雜的因素。

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或者新房上樑時,寫個門對,畫個吉祥,討個彩頭,是這樣的書畫嗎。寫得好不好鄉親們都會有評判,但你要拿個舊碑古帖的寫法試試。畫畫也一樣,畫個時鮮蔬果,山水蟲魚,不識字的觀眾也能看懂甚至評說一二,一就是像不像,二就是很像或者很不像,假如你是在描寫心中悲涼,或者眼內欣喜,這像與不像重要嗎,題目中的評判人身份如何有加權倚重的因果嗎。

傳說,王羲之要給賣扇老婦扇面題字,告訴她扇子會更好買,老婦疑惑之。齊白石有次逢冬天大雪,拿一幅剛畫好的白菜和門口賣菜的大哥商量實物交換,結果被唾一臉,黯然自覺斯文掃地。不是說,賣扇老婦和買菜大哥欣賞水平低,或者不懂文化藝術的價值,這實際上是嚴重的信息不對等,也僅此而已。

所以,假如有不識字的老鄉說你的字好,或畫好,因此滿足,也不是不可以,皆大歡喜,也挺好的。


一個老豆


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一樣,是要靠天分的。

同時,藝術的表達也是首先訴諸感官而不是首先訴諸理性和知識的。

就像一個人的美醜,其評判無須知識文化。

從理論上說,藝術欣賞,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審美再創造活動,欣賞的本身便是一種審美再創造,接受美學首先確立了欣賞者的中心地位。

美的創造、美和美的欣賞理論的建立,是以人類的情感和直覺為基礎的。

被外國詩歌權威、意象派詩歌領軍人物埃茲拉.龐德先生認定為“真正意義上的詩歌”的我國《詩經》,尤其是《詩經》裡的《風》,大多數作者是沒有知識沒有文化的。

說到底,天分、直覺對於藝術創作和欣賞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蘇東坡說過,“天真爛漫是吾師”。



大悔憶智冰


有知識不一定有水平,相反無知識並不代表無水準,許多申遺項目傳承人就足以說明,他們文化程度不高但都在某些領域卻是巨匠!另外改革開放後書畫對大眾普及,以及我們傳統的春節都有書寫春聯、貼年畫和古代寺宇名剎都可接觸到書畫精品,只要出去走過一些地方的人均可對書畫能說上一二就不足為奇。



8914291520356山虎


審美的確和文化程度無關。他是由人的視覺觀感和心裡認可程度緊密相連的。書畫作品本身就是作者對於美的追求的具體展示,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所以好的作品往往能獲得多數人的認可。中國的書畫藝術,歷經數千年發展演變,不斷的傳承與創新,形成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符號,歷久彌新,深植民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劉春和306726672


文化程度不高只能說好或不好,文化程度高會從章法,結構.筆法……等方面歸納出道理,差異點就是:發現美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質因素[玫瑰]





滕旭然字天行


讀書只是起點,建立基礎。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而知識是積累。活到老學到老,

師傅將你領進門,

不是說讀完書,修行就結束了。

因為就算讓你把全天下的書都讀完,

並不代表你就能明白全天下的事。

為什麼你能明白某一件事,

是因為有人經歷過,你看到了,

你聽到了,或者自己經歷過

或者流傳下來了。等等

或者有公式,創造出來了,等等。

你能明白多少,跟悟性有關係。

悟性就是,舉一反三,活學活用。

列如,乘法口訣,

我們學的是,個位數的乘法。

我們能算十位數以上的乘法。

學的是例題,套的是規律。

這就是舉一反三,

知識道理也一樣,

沒有人能明白,懂,所有的道理,所有的事。

而所有明白的事,都是有人探索過。經歷過。

經驗積累出公式,

就像科學們正在研究的量子學,

我們現在不懂,一百年後一千年後呢

因為他們探索出來了,並流傳出來了,

而我們,看到了,或者聽到了

所以到時候我們自然就懂了

就像古人,你跟他說手機,飛機,無線網。

他會明白麼。

因為他,沒見過,沒聽過。沒有經驗積累。

就像未來一千年以後的事,

我們會明白麼,

課本上不會有,現在整個世界都找不出。

未知的事,是一步一步積累經驗創造出來的。

而且課本上,又能記載多少,你能看到多少,

而且就算用一輩子時間去看書,

也不可能把全天下的書看完。

就算看完了,也不可能明白所有的事,

所以我們不懂的,多的去了,

更別提能明白,能懂,所有的事。

你不懂的他懂,他不懂的你懂

很正常,跟文化程度關係不大,

所以文化程度高,並不代表你比他懂的多,

你只是在學校課本上學的比他好。

還有很多課本上沒有的,

他學到了,你沒學到。

活到老學到老,是因為永遠學不完。

知識就是認知,

你能看到多少,你能聽到多少,你能想到多少。

加起來的總和,就是你學到的知識。

看聽是吸收,想是創造。

看過去,看古今,積累經驗,然後得到公式,

借鑑公式去探索未知,然後實踐運用,創造出結果。

而且只有得到了結果,

才能認識到結果。並掌握積累經驗。


一幅O


我說人有直覺,對藝術的感受、感覺,不一定經過訓練,您信不?

幾個月的嬰兒,聽見樂曲,小手會跟節拍揮舞,樂得什麼似的。幾歲的孩子,會跟著節拍“手舞足蹈”了。

他們的直覺,是音樂“令人舒服”吧。

美術的感染力雖然沒音樂那樣明顯,但是大家同樣看出“舒服順眼”和“彆扭不順眼”。

我忘了是哪位畫家(齊白石?)他畫了一副(蝦?)

正挑水走過的女僕,駐足端詳,竟忘了肩上的擔子。

我幾乎要把“天人感應”搬出來了。

除了為了表現“非同尋常”的主體,藝術都是順應自然,高度表現某種“美”。美,是和諧。人對和諧(順眼、順心)與否,是敏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