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一则:哈金的《等待》

书评一则:哈金的《等待》

书评一则:哈金的《等待》

1.

读哈金的人大多和我一样,基于他的声名:第一个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华人作家。勿论哈金,对于任何作者和作品,获奖无疑是我们选择打开并坚持读完一本书的动力。毕竟,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书,一生的时光不够用。

国家图书奖是美国本土最为著名的文学奖,在世界范围内自然也极为权威,但这个奖项只颁发给美国公民。哈金在90年代已移民美国,使用英语写作,这两点是他获奖的必要条件。

除了这部颇负盛名的《等待》,哈金获奖的作品另有多部。在局外人看来,这些奖项无疑是哈金创作能力的佐证。美国人却不这么看,他们认为是美国的文化土壤和自由空气给了哈金成为作家的机会,而哈金的中国经历成就了其作品个性。部分中国人也对他表示质疑,他们认为美国人哈金只是在利用同胞的困境获取个人利益,就像阿富汗人质疑创作出《追风筝的人》的卡勒德·胡赛尼。

毕竟,在美国看来,任何他国都是有所欠缺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美国移民作家的创作主题都被隐隐限定为“民族文学”,其中尤以揭开原国籍国老旧伤疤为主。如此一来,美国就会更加坚定自身作为全世界救世主的天命。

成功者哈金仿佛被挤压到某种狭缝里,他自己称之为“地狱的边界”。虽早已获得美国文学界的肯定,哈金的作品只是在近些年才陆续被绍介进中国大陆,这和他的政治立场不无关系。

虽然很多作家都宣称自己不沾政治,以世界为故乡,事实上那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只要国家还存在,任何有国籍的人就必须做出政治选择。就哈金来说,移民,就是他的政治选择之一。

我没有深研过哈金和移民文学,在此不展开叙述。

2、

回到《等待》。

这部作品行文节奏缓慢且故事情节平淡,读第一遍时我断断续续花了一个月,读完后脑海中并无深刻印象。但此后有一天朋友请我推荐读物时我竟意外推荐《等待》 ,并说了一大通理由,或许这便是杰作的魅力。之后我迅速一气呵成重读了一遍此书,似有所悟。

古往今来普通人的婚姻中,起码在我所了解的维度里,多数情况下,男人对女人的期望不外乎“处女+女佣”,女人对男人的期望则是“养家+不抛弃我”。

虽然时代的进步让女性获得了一些“权利”和“觉醒”,但真正跳出那个古旧怪圈的女性并不多,除非独身。彼此独立真心相爱的婚姻当然也是有的,少数吧。

《等待》的时代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时代,地点大约在中国东北,不过正文内容并没有牵涉太多文革的时代特征,似乎意不在此。作品的主线是男主人公孔林的婚姻与婚外恋进程,讲述了亘古不变的人性和无能为力的命运。哈金说这部作品的灵感源自他听来的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

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孔林,颇有点像今天所说的“凤凰男”,他听从父母之命娶了并无感情基础的农村妻子淑玉,婚后育有一女。淑玉在农村料理家务,孔林在城里工作,一年见一次面,相处十来天,无夫妻之实。不久,在城里工作的孔林与一位年轻的女同事曼娜建立了恋爱关系,开始了一段“婚外恋”,为了能够名正言顺生活在一起,曼娜一直敦促孔林同原配妻子离婚,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能顺利离婚,直到十八年后,基于“分居十八年”这一事件原因导致了前一段婚姻关系的自然瓦解,孔林与曼娜之间漫长的婚外恋才得以转变成合法的婚姻关系。然而苦等半生的婚后生活却并没有给两人带来喜悦,反而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此时的孔林开始反思过往并自我否定,与此同时,他的心开始向前妻靠近,并带动前妻和他一起进入模糊的新一轮“等待”,等待回到没有曼娜的从前……

孔林与淑玉

淑玉是孔林的原配,是孔林奉“父母之命”成婚的妻子。孔林和淑玉都是生在农村,拥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和安静隐忍的个性。

淑玉是文盲,拥有一对象征旧社会桎梏的裹脚,脾气温顺,辛勤劳动,照顾家小,对丈夫言听计从。淑玉唯一一次向丈夫表达的相反意见是不愿意离婚。这样一个女人,丈夫即使不爱她,也很难去讨厌她,更不要说伤害她。

淑玉以夫为天,从没有片刻要离开孔林的意思,哪怕孔林和她根本无夫妻之实,哪怕他们已经离婚,淑玉仍然听从了孔林的安排离开了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农村,来到她本不适应的城市。在这里,她一边照顾进城工作的女儿,一边等待在她看来一定会回头的孔林。淑玉忠实于婚姻,忠实于丈夫,她接纳命运的安排,甚至接纳“伤害”,但她坚定自己的目标,那就是一直站在原地等待。也许在她看来,孔林值得她这么做,孔林模样好,有文化,和她之间相敬如宾,并且自觉养家糊口,这一切对于淑玉来说已经足够,她根本不奢求爱情,也不主张婚姻的排他性,这也是为什么当淑玉的弟弟在法庭上说“她就像一头哑巴牲口”时,孔林感到羞愧。

孔林当然不爱淑玉,但他也没爱过别的女人,在那个年代,甚至在任何年代,真爱都是稀罕的。一方面,许多人压根不愿意守着一份所谓的“真爱”,另一方面,不顾现实情况的真爱往往需要放弃很多既得利益去争取,对那个紧张兮兮的年代来说,真爱无疑比不上自己的生存。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孔林,也曾经羡慕过旧社会男人三妻四妾的生活,也担心离婚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发展。

孔林的精神生活处于边缘地带,他羞于接纳熟悉而陈旧的事物,又没能毅然拥抱新事物。在内心深处,他并不排斥淑玉以及她的那些旧时代特征,对他来说那甚至是亲切而温暖的,就像父亲母亲,让他产生亲情上的归宿与依赖。此外,孔林回忆起刚结婚时年轻的淑玉,也留意到换下旧式衣袍之后的淑玉散发出的女性美,这些似乎隐含着少量的男女之爱。但与此同时,孔林又害怕淑玉身上表现出的旧时代印记,因为他生活周遭的人都觉得那是过时的、可笑的,虽然他很讨厌他们这个观点。

生活的面子和里子,很难达到一致。

孔林和淑玉一直没能顺利离婚,主要原因并非来自淑玉的拒绝,而是孔林的犹豫。要是没有曼娜的催促,孔林根本不会主动提起离婚,这既有违道德又可能影响工作,他根本不想承担。淑玉为孔林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照料双亲,对他的婚外情从无指责,并一直为他守身如玉,这一切筑就了一堵道德的高墙,孔林根本无法逾越,所以只要淑玉有丝毫反对,甚至只要看到淑玉,孔林就会丧失提出离婚的勇气。别的不说,单单淑玉侍奉孔林双亲并为之守孝,在古代法律中就是被列为禁止休妻的事由。

孔林只是不知道如何应对曼娜的等待和催促而向淑玉提离婚,他不知道和曼娜之间该如何收场,因而被动前行。此外,还有一个更深的原因,孔林并没有全心全意爱曼娜,因而没有和曼娜结婚的动力。

孔林与曼娜

相比淑玉,曼娜年轻、有文化、时髦,和表面上已经脱离了农村和旧社会趣味的孔林看上去似乎更为般配。

曼娜是一个孤儿,在遇见孔林之前她经历过恋爱创伤,对她来说,亲切文雅的孔林是再好不过的疗伤人选,也是理想的结婚对象。

虽然孔林是已婚身份,但他并没有和妻子共同生活,在孩子出生后他和妻子之间就已断绝肉体关系,在曼娜看来,孔林的婚姻只是个形式,淑玉完全配不上孔林,这也是为什么作为第三者的曼娜会义正言辞地要求孔林离婚,而孔林的大多数同事们也已将两人视为夫妻或情侣。

曼娜爱孔林吗?在孔林看来,除了消极等待和发号施令,曼娜似乎并没有为和孔林在一起付出更多。比如,在孔林看来,曼娜对个人财产的保护有些过分,这不但表现在婚前她不愿意和孔林分担离婚可能造成的费用支出,更表现在婚后她仍然对个人积蓄数目加密。此外,在等待孔林离婚的过程中,曼娜相了两次亲,虽然是出于孔林的建议或取得了孔林的同意,但她自己对此并没有排斥,甚至还有些隐隐的向往。对于后来强奸自己的坏蛋杨庚,曼娜在此之前甚至对他心动过。如果曼娜不是怀有几丝杂念而独自去找杨庚,也许她就不会遭遇那场恐怖的强奸。如果杨庚没有结婚,并且追求曼娜,没准曼娜会选择他。曼娜的等待是没能完成其他心愿的一种搁置和空窗期,在某一个时间之后,她只是将孔林当做一个超级备胎而已。

孔林爱曼娜吗?孔林和曼娜的整个感情走向都是后者在主导,前者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或许在最开始的那一段时间里,孔林对曼娜的确产生过好感以及长相厮守的念头,但这种好感是建立在曼娜的青春洋溢之上,以及曼娜和自己相似的新身份背景之上,并不持久,也不深刻。随着时间的拉长,曼娜对孔林未能顺利离婚的不满,以及青春的气息在她身上慢慢走远,加上离婚之路的艰难,让孔林对曼娜的感情渐渐弱化。到最后,几乎只剩同情了。而且,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在于,孔林从内心深处从没有全然接受有过感情经历的曼娜,更不要说她在其后的数次相亲,以及最为致命的被强奸。曼娜的经历决定了孔林绝不会是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无论从情感来说还是从肉体来说。

孔林是一个思想守旧的男人,他和淑玉的唯一区别只是多读了些书,具备了一些知识分子特征,比如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比如身体文弱、生理需求较低。孔林同时具有旧社会男人的诸多特征,比如“处女情结”,比如不愿意分担家务和照料孩子。可以说,曼娜被强奸后孔林才坚定了要和她结婚,在他看来,已失去贞操的曼娜已经不可能嫁出去了,他必须娶她,但这是他对曼娜的道德补偿,无关爱情。此外,曼娜的恋爱与相亲经历也让孔林认识到她不是一个从一而终的女人,婚后曼娜经常主动要求发生肉体关系,这些都给了孔林压力,表明了曼娜不是一个安分的女人,并不适合做妻子。

最后,当孔林在春节前夕去探望淑玉,站在门外的他听到屋里的前妻和女儿的温馨对白,他没有勇气敲门进去,他怕一进去就不想离开。他在门外不小心制造的声响让他被妻儿发现,之后被邀请进屋,回到了熟悉的一切,熟悉的屋内装饰,熟悉的饮食味道,像贵宾般被招待的自己,孔林陶醉在那个氛围中,他想永远就这样下去,他不想回到曼娜身边,他甚至期待曼娜早点离开。借着酒劲,孔林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也就是假设曼娜病故之后的安排,他想回到这个家,他同时希望前妻和女儿能够帮助他照顾他和曼娜的两个幼子,对于这后一段婚姻,孔林再一次不想承担责任。

在上一段婚姻中,他根本不曾经历过照料孩子和做家务这些过程,都是前妻包揽一切,他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并偶尔寄点钱补贴家用就好了,前妻对他没有任何要求,唯一反对的大概就是离婚了,这不正是所谓的“丧偶式”育儿和婚姻吗?两段婚姻的区别在于,淑玉任劳任怨,曼娜则要求他承担义务,因而加剧了他对曼娜的反感。

至于曼娜,她对待孔林的态度日益粗暴一方面来自于她的产后抑郁,另一方面来自于她对孔林长久以来的不满,她自己也很清楚孔林并不是那么爱自己,可她在这漫长十八年里,根本找不到那个全心全意爱自己的人,等不到理想中的那个人,只能退而其其次,使用孔林这个超级备胎了,这难道不是大多数女人的宿命么!无论如何,嫁出去才是自己的终极使命。

3.

被罗曼·罗兰称为巨人的列夫·托尔斯泰在其经典作品《安娜·卡列妮娜》的开篇有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至于幸福的家庭是怎样的,托翁没有泄露天机,或许他自己也不确定,就像孔林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