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蒼天,何薄於我!諸葛亮臨死前為何含淚說出這八個字?

0詩意0769


諸葛一生唯正統也,忠義而又足智多謀,然無奈天無時丶地無利,雖能集全蜀漢之人和,也無能為力,迴天無術。

輔佐兩代,七伐中原,出師未捷,危在五丈原。彌留之際,對天長嘆:悠悠蒼天,惜何不佑。一生心血,付之東流!

諸葛少年有志,青年耕讀,隆中對,為輔佐劉備兩代盡心盡力,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在白帝城受劉備託孤,誓死收復中原,統一天下。可惜未能成功,在生死之際,感慨萬千。諸葛雖逢其主,但未得其時,天不佑也!


夏雨風


諸葛亮著實冤枉了老天,在三國亂戰時期諸葛亮可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在英雄輩出的三國還有誰比他得意。老天又怎麼會是薄倖於他。

論文韜武略,三國有臥龍鳳雛幼麟冢虎四大奇才齊名。鳳雛龐統英年早逝,令劉備痛心不已。龐統才華橫溢,但三顧茅廬之類的待遇他是沒有的。劉備用他之前是召見鳳雛,面見後還經過一番考核。他在蜀國與諸葛亮齊名,能征善戰,死的時候才36歲。蒼天算不得對鳳雛厚待。

幼麟姜維年少時隨父母東奔西走,在曹營中得不到重用被懷疑是臥底,他不得不投降了劉備。姜維堅持要完成諸葛亮北伐的遺願,卻得不到支持,劉禪被抓後,他假意投降想要再度復興蜀漢。可惜最終翻盤失敗,被魏軍所殺。姜維一生也未得志。他該感嘆老天不公。

司馬懿飽讀詩書,文武雙全,三國志中透露出司馬懿要比諸葛亮厲害的意味,起初他不願意揹負歷史罵名,不願和曹操同流合汙,裝病十年臥榻不出,這對於一個有雄心抱負的人來說,是最痛苦的折磨。他雖然裝病裝的很像,可以獲得奧斯卡影帝的稱號,可依然被曹操發現破綻,曹操最後一次問他願不願出仕,他立即扔掉柺杖答應了曹操。曹操發現司馬懿有狼顧之相,這是陰險反叛之相。一度想殺掉他。司馬懿可謂是在曹操身側如履薄冰。曹操死後他輔佐曹丕,曹操早已給曹丕留下遺言要曹丕殺了司馬懿,司馬懿軍權在手才免了一死。他的坎坷,諸葛亮何曾經歷。

比起三國四大奇才中另外三人,諸葛亮受到劉備器重,三顧茅廬,仕途可謂一路平坦。劉備器重他,所以蜀國上下都敬重他。他運籌帷幄,佔盡天時地利,名揚天下流芳百世。老天對他真是愛護有加。



彎月鉤玉樓


“悠悠蒼天何薄於我”是電視劇改編的

諸葛亮一生為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而今未成先帝之遺志卻要病死 恨蒼天對他不公

“悠悠蒼天曷此其極”原著中的

這是諸葛亮臨終時的一句話“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意思再也不能為復興漢室、酬恩先主而上陣討伐叛賊,浩淼蒼天,永恆不朽,為何卻對我如此苛刻,讓我在此走到盡頭,也不願再多給我哪怕一點點時間,不甘啊!

自己感覺這裡面兩種感情,一個是恨天“薄”我,一個死恨不能復漢室。




高高在下喲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蜀相》

諸葛亮為一生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隆中對》、設想天下三分的局勢、幫助劉備奪取荊州、益州、治理蜀地,平定蠻夷、草船借箭、悄借東風、七擒孟獲、策動孫劉聯盟,得以三國鼎立的局面。

他是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千古良相”的典範。

一心想要興復漢室大業,完成中原的一統,然而壯志未酬身先死啊。“悠悠蒼天,何薄於我”是發自內心的感慨,心有不甘。為何蒼天待我如此?

“吾本欲竭忠盡力,恢復中原,重興漢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將死。

  • 我本來想要竭盡所能,一統中原,重新興復漢室雄風,可惜天公不作美,我現在已經無力實現宏圖大業了。

孔明強支病體,令左右扶上小車,出寨

遍觀各營;自覺秋風吹面,徹骨生寒,乃長嘆曰:“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嘆息良久。

諸葛亮臨終感慨 ,自己壯志未酬,不免有所嘆息。


山顛一壺清酒r


諸葛亮的一生為了蜀國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的才智幾乎被蒙上了一層神話色彩,在三國演義中,無論諸葛亮是不是《三國演義》最聰明的,但我認為他從他出茅廬的時候開始,他就在用他的一生來證明自己,連魯迅先生都曾感嘆:“孔明之智近乎妖”。諸葛亮的一生用他的才智幫助劉備佔領荊州,漢中,益州。成功指揮了赤壁大戰,為蜀國的建立打下了基礎。而且在蜀國當任丞相期間,治理內政,發展民生,不止一次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他未能復興漢室,也未能夠完成劉備的遺志。也許一生的命運對他諸葛亮自己來說確實是過於苛刻了,壯志未酬的他走得極為不甘心,而且還走在了老對手司馬懿的前面。他的離開意味著蜀國曆史上的一個巨大的歷史空白,一個無法填補的巨大歷史空白!“悠悠蒼天,何薄於我!”這是諸葛亮多麼不甘心的呼喚,他多麼的希望上天能夠再多給他一些時間來完成蜀國的大業。可惜他的生命走到了盡頭,這是多麼令人心疼啊!諸葛亮人生的終點,悲喜交加的五丈原。




中巷九命貓


諸葛亮說出悠悠蒼天,何簿於我,是抒發心中的慷慨,因他有統一天下的雄心,有拯救百姓讓天下太平的大智,有才華未能施展,壯志未酬的悲涼。他雖然知道天下三分以成定局,但他還是想以己之才扭轉乾坤,在竭盡所能都無力迴天的情況下,發出天意難為的哀嘆,這也是大多數有志之士在未能實現自己的願望而無可奈何的心聲。


道法自然ID


諸葛亮在出茅廬的那一刻,就自信滿滿;以自身的雄才偉略,能夠雄霸世界,一統天下。赤壁之戰更使他信心百倍!要說他對劉備沒有看法,那是假的;擺明了,由於劉備的寵愛,諸葛亮根本就指揮不動關羽、張飛,故而小計華容道。加之還是劉備原因,痛失荊州、兩員大將;劉備鬥志全無,一心攻吳,慘敗。此時諸葛亮再平衡兵將實力,一生抱負很難實現,六出祁山,只是“報恩”而已。再思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抱怨蒼天,如此命薄;天也,命也。


覺醒207580216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為酬三顧之恩,披肝瀝膽,嘔心瀝血,正所謂逢其主而未逢其時,孔明歷來就是人們心中聰明化身,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白帝城託孤先主曰,先生之才十倍於丕,又指劉禪而言曰此子可輔則輔之,如不可輔先生可自為成都之主,先生長跪不起,汗流浹背,哭曰,臣定竭盡全力,效忠貞之節,死而已,以報陛下也,後南撫蠻夷,北伐中原,以小搏大,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每讀先生之前後出師表,其忠忱,思慮之周密,其苦衷躍然紙上,掩巻嘆息,奈生不逢時,天不假年,大星隕落於五丈原,壯志未酬,悠悠蒼天何薄於吾,死不瞑目也,謝謝。


韓I949


此八個字道出了“蒼天”文化即“何”文化觀點與“我文化”水火不容的相對性,也即我死你活,我活你死的不可兼容關係;也正如老子道德經中的“大道廢,有仁義”一樣,大道文化就是與儒學仁義文化不可同時存在的關係。正是儒學仁義文化的廣泛興起,才使得古老的“悠悠蒼天何”文化,也即大道文化遺失喪失的幾盡全無,反過來,大道無為而治文化興起也必須剷除滅掉仁義文化,即“我文化”。這就是道佛“無我”的道理。“薄”就是攻擊不容的意思。“我”就是情身情我的情理情義文化,即老子所說的“寵辱若驚”的“身”。“悠悠蒼天”就是指的中華民族歷史久遠的蒼頡文化,倉頡文化就是最講“人可”本性的文化,就是尊重“天”,尊重“一”,尊重“大(一人)”的文化。“天”就是自然事物的客觀存在和自然規律是不可違抗違背違逆的“天”,只能探索它們,摸清它們的脾性和特性而順天利用之。“一”就是人類利用自然特性而創新創造出的前所末有的的人類新技術。為什麼“蒼天何”薄我?就是因“蒼天何”是實文化或人手文化;而我情我理的情義仁義文化是虛文化和口頭文化。


魏永臣550


諸葛亮一生為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而今未成先帝之遺志卻要病死 恨蒼天對他不公

“悠悠蒼天何薄於我

這是諸葛亮臨終時的一句話“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意思再也不能為復興漢室、酬恩先主而上陣討伐叛賊,浩淼蒼天,永恆不朽,為何卻對我如此苛刻,讓我在此走到盡頭,也不願再多給我哪怕一點點時間,不甘啊!

自己感覺這裡面兩種感情,一個是恨天“薄”我,一個死恨不能復漢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