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金絲楠木棺材的原料,真的是從朱棣陵墓上偷來的嗎?

用戶111139981945


關於乾隆皇帝的所用的金絲楠木是盜取明十三陵這一說法,其實一直存在很多爭議,之所以會有爭議,是因為乾隆皇帝是堂堂的一國之君,如果他真的將明十三陵中的金絲楠木偷樑換柱,那麼乾隆皇帝豈不是盜墓賊了嗎。那麼真相又是如何呢?

首先要先了解一下金絲楠木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會因為這種木材讓乾隆皇帝引發了種種爭議。其實金絲楠木是一種十分珍貴稀有的木材,之所以稀有珍貴,是因為金絲楠木的生長速度很慢,一般需要兩百年左右才能用木材打造棟樑。使用金絲楠木不僅可以起到防腐蝕和耐蟲蛀等作用,這種木材還很美觀,所以金絲楠木堪稱木材中的奢侈品。而這樣珍貴的奢侈品自然只有皇家才用得起,所以自古以來金絲楠木就成為了御用品,這種木材也因此被稱為“皇木”。

金絲楠木這麼珍貴,帝王會將這種木材全部壟斷,在建造宮殿和打造棺木的時候,都會首選金絲楠木。在明朝時期,當時朱棣在修建宮殿的時候就使用了大量的金絲楠木,不僅如此,他還下令建造明十三陵,這樣一來,就讓金絲楠木的用量大大增加,以至於後來的帝王想要用金絲楠木都需要大費周章。這種木材主要生長於我國四川雲南一帶,所以在砍伐和運輸木材時,會耗費很大的氣力。加上明朝時期所消耗的木材太多,到了清朝時期,金絲楠木變得更加珍貴。康熙皇帝也曾經動用了大量的金絲楠木,所以在乾隆皇帝登基後,金絲楠木所剩無幾,可是對於乾隆來說,他也想要用這種奢侈的木材來打造自己的棺木,所以為了滿足他的這一私慾,就不惜對明十三陵下手。

當然對明十三陵偷樑換柱這樣的做法並不需要乾隆皇帝親口說出來,當時已經有大臣看出了乾隆的想法,所以就提議整修明十三陵,說是將明十三陵進行縮小,其實主要目的是將裡面的金絲楠木偷偷運出來。就這樣乾隆皇帝得到了很多珍貴的金絲楠木,而他也因此當了一次盜墓賊。對於這種說法,後來經過現代考古專家的鑑定已經基本坐實,乾隆時期所用的金絲楠木都有明朝時期的痕跡,而乾隆皇帝之所以會不惜揹負這樣的罪名都要得到金絲楠木,就是因為這種木材太過珍貴,以及帝王為了彰顯自己的尊榮與體面。


歷史課課代表


乾隆,在生前修建自己帝陵的時候,想要弄塊好的棺材板,而每一根都可成為棟樑的金絲楠木卻無處可尋,有錢都買不到。因為它太珍貴了,拿來做棺材,能千年不腐;拿來做棟樑,能夠千年屹立不倒。

看來要弄到這金絲楠木,怕是比登天還難了。但是卻沒能難倒寫出傳世絕句:“一片兩片三片四片,五片六片七片八片”咱們的乾隆爺。乾隆爺為何要做“盜賊”,偷了明朝皇帝的金絲楠木?

(裕陵地宮乾隆牌位)

因為他聽說明十三陵裡面有自己想要的金絲楠木,而且長短粗細剛剛好。

朱棣在位時,國力強盛、社會穩定,就打算喬遷北京,於是就命人修建宮殿和陵寢。朱棣非常重視,不僅派人尋找皇陵寶地,對建築材料也是格外的重視,什麼都想用最好的,所以金絲楠木在那個時候也被砍伐了很多。

而且金絲楠木生長的特別緩慢,從小樹苗長成大樹,最快也要60年。如果發育不良的話,得90年。一個人才能活多少年呢?

所以到了乾隆時期,金木楠木就相當匱乏了。這堂堂清朝皇帝去拆前朝舊宮還算說的過去,但這把人墳,怎麼聽著都不像話。(裕陵地宮棺槨)

於是就找來幾位軍機大臣,商量著怎麼才能名正言順的把這墳給挖了?還真被這些人想出辦法來,但是…有點缺德啊。

但是咱們腦回路清奇的乾隆爺,還真就龍顏大悅了。於是就以維修之名,盜竊了明朝嘉靖皇帝地表建築的金絲楠木,高高興興地為自己百年之後的安身之所打造了一個好住處。

(乾隆棺槨)

唉,為了一塊木頭,讓自己堂堂一代帝王背上“盜墓”之名,這乾隆爺也是夠了,而且後來自己的陵墓還不是被孫殿英那個盜墓賊給炸了?一報還一報啊…

我是搞史人,歡迎閱讀關注。


搞史人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根據一些史料的記載和文學作品的展現,我們發現乾隆他確實是動過明朝皇陵的金絲楠不,但是至於是不是朱棣的墓那就不一定了。

在評書《君臣鬥》中有這麼一段是講到乾隆用明朝皇陵金絲楠木的。

劉墉與和珅鬥法,就說到了這個事,說乾隆從明十三陵裡拆了很多的木頭來修建乾清宮。

由於評書是文學作品,很多人對這個事的真實性心存懷疑,但是有歷史事實證明他確實動過明皇陵的金絲楠木。

《清史稿》中就有記載:“乾隆五十二年,三月癸酉,上回蹕。丙子,以重修明陵成,上臨閱,申禁樵採。”這是在說乾隆五十二年的時候,乾隆下令重修明十三陵,而當時採取的修建的方案是拆大改小,因此會換出很多木料出來,但是後來這些珍貴的金絲楠木材卻不見了,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去向。

金絲楠木作為皇家的專用木頭,到了清朝時期現存的金絲楠木已經很少了。楠木能夠耐腐、防蟲,它紋理精美瑰麗,冬暖夏涼,還有著不易變形等優點,這對於追求奢靡的乾隆怎麼會可以放過呢?

乾隆是一個極喜奢靡的皇帝,無論做什麼都是大手筆,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經常大擺奢華的宴席,鋪張的出行,形成一股奢靡的風氣。

那麼在國家強盛的時期,乾隆想給自己修建一座華麗雄偉的陵墓,自然要用到大量的金絲楠木。

現存的又不夠用了,怎麼辦呢?所以他想到把別人陵墓的拆下來給自己用。即修建了乾清宮,自己陵墓的木材用料也有著落了,一舉兩得多好。

別人盜墓是為了金銀珠寶,發財。一國之君盜墓卻是盜取人家的木材,未免有失體統。


江水趣談


金絲楠木作為皇家的御用木主要盛行於明朝,作為中國四大名木之首,金絲楠木自古以來就是皇家園林、宮殿、陵墓的主要木具來源,而作為棺材的金絲楠木之所以在皇家備受推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木有香氣,木質細密,不易變形。其木材表面在陽光下有金絲浮現,伴有微香。

《五雜俎》中有記載“楠木生楚蜀者,深山窮谷不知年歲,百丈之幹,半埋沙土,故截以為棺,謂之沙板。佳板解之中有紋理,堅如鐵石。試之者,以署月做盒,盛生肉經數宿啟之,色不變也。”足見其名貴之處。

到了乾隆年間,清朝延續舊統將金絲楠木定為皇家御用木,但是那時候金絲楠已經在全國範圍內消減嚴重,成為異常稀缺的木質資源。雖然金絲楠木料難尋,但是四九城內卻存在著大量的明朝遺存金絲楠木,乾隆的太爺爺順治在位時曾用金絲楠木修建宮殿苑囿,而所用的木料就是從明朝宮殿拆卸下來的。所以乾隆爺興建裕陵用用老朱家的東西也就不那麼奇怪了。

乾隆八年(1743)乾隆的陵寢裕陵開工,乾隆十七年(1752)交鑰匙,嘉慶四年(1799)乾隆皇帝喬遷新居。裕陵在建造過程中,由於要使用大量的金絲楠木,於是乾隆將眼光盯上了明朝的囤貨,奈何大明宮殿臺閣已經基本被他上三輩禍禍光了,然而這並難不倒能寫出“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這種傳世絕句的千古一帝乾隆爺。腦回路清奇的他將目光又轉向了當時金絲楠最多的地方,明十三陵。

《清史稿·高宗本紀(五)》裡記載,“五十年,三月壬子,上幸盤山。甲寅,上詣明長陵奠酒。”

為了興建裕陵乾隆爺還親自去探望前朝的朱棣。據記載乾隆五十年(1785)乾隆御駕至十三陵之一的長陵,祭拜明成祖朱棣。但是此刻的乾隆爺可謂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興建裕陵正缺工少料,但是老朱家的長陵卻富麗堂皇,這怎麼著也得想辦法過戶一些才行啊。但是明目張膽扒人祖墳搞不好就遺臭萬年,身為十全老人的乾隆爺此刻非常迷茫,於是召集了部戶部和幾位軍機大臣吃著火鍋唱著歌商量怎麼名正言順的給人墳掘了?

經過乾隆爺的明示暗示,大臣們早就已經猜的八九不離十了,於是就有大臣上書言稱明十三陵而今已經太過破舊了,應該由國庫掏錢修繕一番。乾隆看到這個奏摺大喜過望,這樣做一來可以此事示告天下陛下體仁海量,二來這時中間偷摸弄點兒,實在是妙哉妙哉。

話不多說即刻開工,三年後,修繕完成“三月癸酉,上回蹕。丙子,以重修明陵成,上臨閱,申禁樵採。”然而,這明陵是越修越小,尤以長陵定陵為甚,這裕陵是越蓋越大,其中不言而喻。所以沒錯,清東陵實際上用的就是十三陵的料子,乾隆爺住的陰宅也就是朱棣朱翊鈞等聯名過戶給他的。


船伕


在乾隆五十年,也就是公元1785年發生的一件事,讓人疑惑不解,當年乾隆皇帝突然下詔對前朝(明朝)十三陵進行大規模修繕,為何會突然要修繕前朝的陵寢呢?

根據《高宗實錄》記載,公元1785年,乾陵皇帝親自對明朝十三陵進行了一番巡視,回宮之後不久就以“前朝帝陵年久失修、破敗不堪”為由,正式下詔修繕明朝十三陵。這項修繕工程整整持續了兩年之久,直到公元1787年才宣告竣工。但是,此後人們發現明朝十三陵中配殿、享殿、明樓等建築雖然修繕一新,但規模卻比以前小了很多。這是怎麼回事?

據說,當時由於南方名貴楠木成品極少而且轉運不便,所以乾隆皇帝的萬年壽宮——裕陵修建工程推進緩慢。哪裡有現成的楠木呢?乾隆皇帝這才把目光投到了明朝十三陵的身上,並以巡視的名義,實地勘察明朝十三陵中的楠木情況。明朝十三陵之中,有三座帝陵的楠木使用量較大,楠木品相也較好,分別是明成祖朱棣的長陵、明世宗朱厚熜的永陵和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

乾隆對陵寢中的金絲楠木心動不已,一心想把它換下來裝在圓明園上。由於受到大臣的極力阻撓,所以才沒動手。後來還是按耐不住對金絲楠木的渴望,所以想出了一個偷樑換柱的方法,就是大規模修繕明朝十三陵,但名義上是修繕,實際上卻是以小換大、以次換好的改建。當然了,乾隆皇帝的藉口是,明朝十三陵規模太大,修繕工程繁重,許多工料難以採辦,如果所有殿堂都按照原有規模大小來修繕,就有點不切實際,所以才用了拆大換小的方法。

當時,乾陵皇帝為掩人耳目,對明朝十三陵中規模小的帝陵,比如崇禎皇帝的思陵進行了擴建,以此來堵住天下人之口。其實總體來算,明朝十三陵中的楠木等名貴木料大幅度被替換盜用。這樣一來,乾隆皇帝既達到了偷樑換柱的目的,又落得個恩崇前朝的美名。不過,時至今日,民間仍然流傳著乾隆盜木的說法。或許讓乾隆皇帝沒有想到的是,一百多年後,一夥軍閥會以軍事演習為名,盜掘了自己的裕陵。不知道當時九泉之下的乾隆皇帝,是作何感想呢?


關河南望


金絲楠木是我們國家特有的一種木材,這種木材紋理清晰,木含香氣,金光閃閃,而且不易開裂,是一種頂尖的木材。在古代,金絲楠木主要用於皇家建築,或者極具地位的用具。

歷史上的皇帝對於金絲楠木似乎有種謎一樣的迷戀,物以稀為貴,金絲楠木的稀少更是成為皇帝追隨的一個重要原因,九五至尊就是應該用這種稀少的,而且品質頂尖的木材。於是歷朝歷代皇帝造宮殿,自己的棺材都是將金絲楠木作為首選。



當然,隨著歷朝歷代不斷的使用,金絲楠木越來越少,到了乾隆時期,幾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步了。


所以,在諸多的野史之中。金絲楠木的地位也是越來越高,而對於金絲楠木的需求卻是不減,於是就有了這樣的說法,說乾隆皇帝為了金絲楠木,不惜幹起了盜墓賊的勾當。為了金絲楠木,他對明成祖的墓葬動起了手腳。

大臣們為了滿足乾隆皇帝對於金絲楠木的需求,於是就借對明成祖的墓葬進行修飾的時候,進行移花接木,以大改小的方式將無數的金絲楠木給調換了出來,最後用來滿足乾隆皇帝的需求。



這種事情在後來的評書,也是乃至戲劇中更是頻繁的出現,至於可信度,那還是比較可觀了的。


是阿維啊


皇帝盜墓的事情,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少有,畢竟有損陰德,而乾隆皇帝可不這麼認為,人家玩的不叫盜墓,叫偷樑換柱,這事在清史稿中完全沒有記錄,但是現代考古學家們卻在乾隆的陵墓中發現了明十三陵的木材,這是結結實實打了乾隆爺的臉,坐實了他盜墓的身份。

乾隆五十二年,曾下令修葺明十三陵。

《清史稿》記錄“乾隆五十二年,三月癸酉,上回蹕。丙子,以重修明陵成,上臨閱,申禁樵採。”

這修葺明陵看著是對前朝的尊敬而,明陵是越修越小,尤以長陵定陵為甚,這裕陵是越蓋越大,其中不言而喻。而實際上卻是將明十陵中的木材運回了北京。這一點也在現代考古學者那裡得到了證實。

如此“鐵板釘釘”的事實,史書上卻不見一點筆墨,乾隆確是中國盜墓者中身份最顯貴的嫌疑犯。

明陵裡有什麼好木材,竟然讓大清皇帝想出了偷樑換柱這樣的方法,來盜取呢?

(明十三陵 長陵金絲楠木圓立柱)

乾隆爺也不缺銀子,為什麼非要拆人家墓呢,這隻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木材,因為木材是不可再生資源,特別是金絲楠,幾百年才能長成那麼一點,可遇不可求,有銀子也未必有地方買去。

《五雜俎》中有記載“楠木生楚蜀者,深山窮谷不知年歲,百丈之幹,半埋沙土,故截以為棺,謂之沙板。佳板解之中有紋理,堅如鐵石。試之者,以署月做盒,盛生肉經數宿啟之,色不變也。”

古人認為,做棺材最好的木料是烏木,其次是金絲楠木,最後是黃金柏木。有“黃金萬兩易得,烏木一方難求”的說法。

2017年岑鞏縣發現的烏木(金絲楠木)

楠木材質細實、抗腐蝕性效果好,自古就被認為是最優質的木材。

楠木屬於軟木,容易刮擦,所以做傢俱不適用,但是做成大殿柱子或者棺材確是非常好的材料。畢竟常年埋在地下,耐腐蝕才是最重要的指標,而金絲楠木,可以做到幾千年都不會變質糜爛。

明成祖朱棣決定牽都到北京,宮殿的修建以及陵墓都非常受到朱棣的重視,還專門成立了置辦金絲楠木部門。只要在職的官員向朝廷進貢金絲楠木就能立馬升官,平民進貢都能馬上得個一官半職。

而金絲楠木的黃金生長週期需要60年,由於前期的過度開採,到了清朝的時候,已經很難找到筆直成型,可用於建造大梁的楠木了。

所以皇家規定,金絲楠木只有皇家才可以使用,普通平民如果用了就是僭越。

所以到了乾隆時期,有“1克金絲楠木價值等於10克黃金”的說法。

乾隆更是把金絲楠木比作“天地至美“,宮中做金絲楠木傢俱時,他還要親自去審閱定製的。

(祾恩殿)

明十三陵地面建築中,最為壯觀的就是祾恩殿,建立高大富麗,這裡面的木結構都是上等的楠木,殿內的 60 根巨柱,都是用整根金絲楠木製成的,直徑很粗,得要兩人合抱。

這大概就是乾隆皇帝惦記明十三陵木材的原因吧,不過盜墓畢竟不祥,乾隆盜別人的墓修建自己的陵寢,結果百年後,他自己也被人盜墓了,落了個屍骨不全,也算是因果循環,輪迴報應。


雨霽視角


清朝皇帝雖然是搶的明朝皇帝的天下,但在建國以後,對待明朝皇帝的寢陵還是很不錯的,怎麼個不錯法?簡單來講就是修墓,不僅僅是派人修葺明朝皇帝的陵墓,為沒有陵墓的崇禎皇帝修墓,更是直接派人看著,好像那是自家祖墳一樣。


到了乾隆皇帝這一輩也是如此,不僅是看著墓,還派人豪華裝修,讓明十三陵看起來更加金碧輝煌了,但,金碧輝煌的同時,明十三陵好像又缺了點什麼,比如說金絲楠木。

金絲楠木,南方的一種名貴樹種,生長週期長達幾百年,木材又具備抗腐蝕,防蟲,防水等各項優勢,只是這種金絲楠木比較稀有,一般棺材裡面用上金絲楠木都比較少見,皇帝的除外,皇帝的整個棺材都要用到金絲楠木,不僅如此,還要最上等的金絲楠木。


當時的乾隆帝正在修建自己百年以後的陵寢,裕陵,但修建陵墓的進程卻比較緩慢,不為其他原因,正是因為修建陵墓的金絲楠木奇缺,沒辦法,好的木材一般都比較搶手,清朝算是比較靠後的朝代了,金絲楠木生長週期又長,清朝皇帝即使傾全國之力,想要湊夠足夠用的金絲楠木還真也不是一件簡單事,於是乎,心思不正的乾隆帝就把視線放到了明十三陵上。

經過實地考察,明十三陵中的確有適合用的金絲楠木,特別是明成祖朱棣的墓裡頭,適合用的金絲楠木還真不少,於是乎,明十三陵被重新粉飾,雖然看起來金碧輝煌了,但實際上卻少了點金絲楠木。

乾隆皇帝算是清朝過得最瀟灑的一位皇帝了,幼年的時候就被康熙看中,成年以後,更是做了足足六十多年皇帝,退了位,還要繼續做幾年的太上皇,在位期間,看那個國家不順眼都能隨便打兩架,最後這些仗也都成了十全老人的十大功績之一,此外,還能六下江南,遊山玩水,是不是再微服私訪,愜意得很。

這樣的一位皇帝,墓裡頭少不了要用金絲楠木,除了金絲楠木以外,其他的奇珍異寶更加不會少,雖說乾隆皇帝看起來也像個明君吧,但真正瞭解他的都知道,晚年的乾隆皇帝就是個妥妥的昏君。



乾隆皇帝偷盜明十三陵的金絲楠木這件事,雖說是暗中進行的,但民間還是有人將這件事傳出去了,至於說史書裡有沒有,哪有史書記載當代皇帝的過錯的?


魏青衣


乾隆皇帝的金絲楠木棺材怎麼可能是從朱棣墓中偷來的,皇帝的壽棺怎麼可能用前朝皇帝用過的東西?也太小瞧乾隆皇帝了。

要知道,乾隆皇帝是歷史上最奢華、最會享受,最講究的一位皇帝,生前花費巨資六下江南,遊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死後他會在乎棺材本?

傳言乾隆皇帝的金絲楠木棺材,是盜用了朱棣墓中的楠木並非空穴來風。

事情是這樣的:金絲楠木主要生長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由於這種木料紋理細膩,並且有一種天然的香味。

由於楠木生長週期長而且緩慢,堅硬如鐵,因此楠木抗腐蝕性很強,是皇家建築首選材料。

比如明十三陵裡面的宮殿,其大梁和柱子多用楠木構造。

這樣以來,明朝為了構建皇陵大量砍伐楠木。

由於楠木生長緩慢的特點,需求量的增加造成了大量的砍伐,無形之中造成了楠木的奇缺,到了乾隆皇帝統治時期,這種現象尤為突出。

歷代皇帝都是“先造死,後造生”,也就是活著時要為自己提前修建陵墓。

不過可以肯定地說,乾隆朝楠木短缺是事實,但是你說乾隆沒有充足的楠木修建皇陵不是事實。

畢竟中國地大物博,全國的楠木集中起來修一個陵墓根本不是問題。據相關資料記載,經過幾年的保護,到乾隆朝,楠木的數量恢復的很快。

說乾隆盜用朱棣楠木的說法,起源於清朝翻修明皇陵大殿這件事兒。

乾隆當政時,他發現明朝皇陵由於風吹日曬,年久失修變得破敗不堪,乾隆就命有關部門著手翻修明皇陵。

為了節省開支,有關部門就把明皇陵改大為小,也就是把一些破敗的大殿拆掉,工匠把明皇陵的楠木大梁或柱子,截去腐蝕的兩頭重新翻蓋。

這樣就一來,原來的大殿就會縮小面積,從外觀看上去和新的沒什麼區別。

乾隆這樣做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畢竟楠木奇缺,並且運輸昂貴,翻新的辦法確實又快又省。

就是這樣一件好事,卻被一些文人編排成乾隆盜用明皇陵的楠木:說乾隆翻新明皇陵是別有用心,說他用一些松木代替了原來的楠木,把質量好的楠木運到了裕陵,說乾隆的這種做法和盜墓沒有區別。

甚至編排乾隆六下江南就是接受懲罰,因為歷朝歷代的刑罰規定,盜墓要受流徒千里的懲罰……

我翻遍了所有的資料,沒有發現乾隆盜用朱棣楠木的記載。

乾隆六下江南也不是受盜墓懲罰,而是考察江南的水利設施和民生,“盜用”之說,完全是一些“反清復明”文人編造的傳說,不足為信。


秉燭讀春秋


首先肯定一點,乾隆的金絲楠木棺材的原料是從明陵裡盜出來的,但是不能叫盜,叫偷,乾隆他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重修。

並且,乾隆沒敢動明成祖朱棣的長陵,怕影響不好,他動的是明世宗朱厚熜的永陵。


大家都知道,盜墓是古代的大禁忌,並且《大清律》規定嚴禁盜墓,一旦發現即“杖一百,流三千里,已開棺槨見屍者,絞”。所以“十全老人”乾隆乾的這事必定不得善終。

1785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年,乾隆去朱棣長陵奠酒,你一個清朝皇帝去明朝皇帝墓前懷念先人?其實他就是去看看長陵的石料和木料,最重要的肯定就是金絲楠木了。

《清史稿·高宗本紀五》中有記載:“五十年,三月壬子,上幸盤山。甲寅,上詣明長陵奠酒。”

乾隆52年,他下旨令人重修明十三陵永陵,為什麼要重修?看看設計方案就知道了,拆大改小,其實就是為了偷裡面的石料、木料等珍貴材料。

《清史稿》中有記載:“丙子,以重修明陵成,上臨閱,申禁樵採。”

最後,乾隆決定拿永陵下手,它是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陵墓,史料記載:一共運走的明細有,大小金絲楠木238件,木墩頭584件,改砍糟楠木224件,小件楠木截頭折方25700餘尺,花斑石500餘塊,舊磚130萬塊等等。

現代考古學者也這麼說,因為清朝陵墓中的很多珍貴建築材料,確實來源於明朝的木材、磚石。


盜別人的陵墓裡東西,並且用在自己身上,估計我們正常人都不會幹這事,但是乾隆就這樣幹了,後果大家也知道了。

1928年7月,孫殿英部隊盜取東陵中的乾隆裕陵。乾隆耗銀兩百多萬兩修建的陵寢被打開,最終乾隆的骨頭四散,悽慘無比。

據《於役東陵日記》記載,劉人瑞描述了他進入乾隆裕陵地宮時所見到的悲慘情形:持燈進入地宮,見有白骨數節浮於泥水之中。重斂者找到4具頭顱,不能辨其是男是女,其情狀比西太后陵悽慘百倍。


不知道我的回答,您還滿意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