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现代私家园林:将柴米油盐变成风花雪月

古人叶放

叶放的园子叫“ 南石皮记” ,“ 南石皮记” 里的叶放像个古代人,他穿棉布上衣和定制的麻质黑色阔脚裤,据说是仿明代的款式。

苏州现代私家园林:将柴米油盐变成风花雪月

我们到的时候他正在小桥上架设一种赶鸟的装置,那是一种类似捕鼠夹的弹射器,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类似的自制武器了。他说再不采取行动的话,池子里的鱼儿就要被鸟祸害光了。我很好奇这是怎样一种鸟,因为池塘里的鱼看起来个头并不小。

然后,我们来到旁边的敞厅里,喝茶,聊天。不去别的国家也不去别的城市的时候,他就经常这样一整天在园子里待着,偶尔会有朋友或客人来访,就一起在园子里到处走走,看看。

19年前,叶放与五个朋友一起买下了这座位于苏州十全街南石皮弄的连排别墅,把后面庭院打通了造园子。

这个藏在闹市里的世外桃源异常精致,有山有水,有花有树,有亭有桥,有泉有瀑,假山里有打坐修行的石室,池边有唱戏听曲的戏台。

苏州现代私家园林:将柴米油盐变成风花雪月

造园

8岁前,叶放就在“毕园”过着老派的园林生活,所以造这个园的时候他把自己梦想中的园子放了进去,不过总结下来很好理解:用现代理念造传统园林,让艺术回归生活。

苏州现代私家园林:将柴米油盐变成风花雪月

画家叶放喜欢文人的诗词游戏,于是在庭院的照壁上单边刻上一幅绝对 :“烟锁池塘柳”,取“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一直在征集下联,有对上来的,奖励在园子里免费吃住。池塘旁边玻璃屋檐上的书法,三面分别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怀素的《自叙帖》、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代表了儒释道的三家思想。小桥边的石板上、门口的纱灯上随处也会有各种连环诗、同头诗跳出来。

苏州现代私家园林:将柴米油盐变成风花雪月

中国现在留下来的私家园林多与士大夫文人有关系,独善其身的文人雅士往往把自己的审美和诉求寄托在园林中,叶放称之为“把行而上的哲学思想,落实到行而下的衣食住行。将柴米油盐变成风花雪月,这是苏州私家园林的高明之处。”计成在《园治》里说的“三匠七养”,就是说园子最终的样子三分靠匠人,七分靠主人。叶放认为,这个主人要懂建筑、绘画、诗文等等。一个好园子就象一幅好画,一篇好文章,有个性、有生命、有情感。

雅集

住在园林里的叶放还有两大嗜好:昆曲和美食。从最地道的大师工作室的苏帮菜到胥城大厦的一碗奥灶面,美食已成为苏州风雅文化的一部分。“其实,造园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在园林里生活。无论戏曲还是美食都是园林生活的元素。”为了再现园林生活的细节,叶放喜欢效仿古人操办“雅集”。

苏州现代私家园林:将柴米油盐变成风花雪月

有闲才能雅,古时的雅集可以琴会、诗会、曲会、画会,可以梅前聚饮、煎茗品诗、度曲会唱。叶放的雅集由头也有很多,除了昆曲、评弹这样的曲会雅集,还有做寿、婚庆、元宵、中秋这样的礼俗雅集,也有花事、蟹事、荷事这样的风雅雅集。园子中间有戏台,适逢雅集时会请昆剧团或评弹团的朋友过来,观众隔着水坐在对面,悠扬的乐曲抚水而至,在这样的“水座”上听到的曲子最婉转通透。

苏州现代私家园林:将柴米油盐变成风花雪月

坐在这样的园子里,喝着茶,随意地聊着文征明笔下的拙政园,沧浪五老图,王维的辋川别业,思维也从几百年跳到一千年前,不知道时光隧道的另外一边,在很多年前的一个午后,是否也有一群人在聊着几百一千年后的事情,如果世界上真有一条时光隧道,一定会在苏州的某个园子里吧。不过现在要紧的,我们得先去半园里找找叶放推荐的那道秃黄油捞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