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成王時期,感覺楚國實力明顯超過齊桓晉文,為什麼齊桓公、晉文公還能成為霸主?

光輝十萬


霸主相當於是主導者,開始於齊桓公,九合諸侯抵禦外敵,所以齊桓公是第一個霸主,後面的人就把能讓諸侯會盟的人看做是霸主,所以後來宋襄公會盟了一次諸侯,有人就把宋襄公也當做霸主,晉國和楚國實力其實差不多,但是晉國通過城濮之戰打敗了楚國,所以晉國被稱為當時的霸主,其實論實力晉楚旗鼓相當。後來楚國打敗了晉國,楚莊王就成了霸主。秦穆公其實一直都不是真正的霸主,一直被晉國擋在了西垂之地。真的說起來的話,楚成王是可以稱為霸主的,論實力宋襄公會盟那段時間真正的霸主就是楚國。即使晉楚之戰楚國敗了,他還是南方的霸主。


宇宙爆炸了


楚成王,殺兄奪位,背上罵名換來王位,想要在有生之年進駐中原,但他的運氣並不怎麼好,甚至可以說點背,他在位期間經歷了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一個個都是雄才偉略的霸主,個個都不是軟柿子,楚成王被他們孤立在南方,一生都沒有實現稱霸中原的目標。

楚成王是霸主麼?若是從楚國軍事能力來講,楚成王確實是一方霸主。根據《史記》記載:

成王惲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結舊好於諸侯。使人獻天子,天子賜胙,曰:“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於是楚地千里。

楚成王剛剛即位,楚國國力尚不能與齊、晉等大國爭鋒,想要發展壯大,只能向南方發展。或許真的是天公作美,周天子給了楚國一道名正言順擴張的王牌,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這句話,意味著楚國可以名正言順的實行擴張政策,打蠻夷,擴充土地,楚國看似被當炮使,實際是因為這個原因,楚國土地擴充千里,國力日益旺盛。

面對如此強大的楚國,齊桓公與晉文公又是如何稱霸的呢?

齊桓公、晉文公為何會成為公認的春秋霸主?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尊王攘夷”。所謂尊王就是維護周王室的共主地位,周王室衰微,名存實亡,突然冒出個諸侯國維護自己的地位,周王室自然欣然答應。所謂攘夷就是抵禦四方蠻夷入侵,四方蠻夷入侵各地諸侯,大國自然不怕,小國卻苦不堪言,突然有個大國冒出來幫他們打蠻夷,小國自然呼應。這個口號,照顧了當時各股勢力的根本利益。所以,齊桓公、晉文公都能如願稱霸。

楚稱王想要阻止,有兩個難題,第一個是楚國長期與蠻夷混居,被孤立與中原文化圈外,不被各諸侯國承認。第二個是師出無名,周天子的諭令是楚國抵禦南方蠻夷,決不允許有北侵意圖,若是阻止齊桓公、晉文公勢必要發兵北上,楚國面對的不光光是齊國、晉國,還有數不盡的諸侯小國。


歷史百川


這個問題很有水平。

是呀,為什麼實力強大的楚國不能成為霸主,反而是無論土地還是人口都不如楚國的齊國齊桓公,晉國晉文公成為了霸主呢?

我們先來學習一個成語——尊王攘夷!

什麼是尊王攘夷呢?“尊勤君王,攘斥外夷”是也!

具體到楚成王時期,“尊王”即是尊崇周王的權力,維護周王室的宗法制度;“攘夷”即是對北方遊牧的狄、戎民族和南方楚國蠻夷侵擾中原各諸侯國進行抵禦。

即是說,包括周王室,齊國,晉國等中原諸國,他們都認為楚國乃是“蠻夷之國”。

關於楚國是不是蠻夷,楚國人自己也有答案:

楚國第六任君主熊渠曾經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楚成王的爺爺楚武王無故伐隨國,隨國說:“大哥,我沒得罪你呀,給個理由先!”

楚武王有什麼理由呢?

楚國從立國開始就沒有打算過維護周王室的宗法制度,也沒有尊崇周王室權力的意願,因為,楚國根本就是被商朝人打敗趕去南方蠻荒之地的敵人。

後來,楚國人跟隨周王室滅掉了商王朝,論功行賞的時候,周王室依然視楚國為蠻夷,楚國的國君甚至不被允許上宴會廳,只能猶如家奴,在宴會廳之外幹些雜活。

楚國人很不高興。

楚武王回答隨國說:“我蠻夷也!”隨即就揮兵滅了隨國。

請不要和我講你的道理,我和你不一樣人。

你看,打則能打也,不在一個文化系統呢!

中原各國不會接受一個蠻夷做他們的“霸主”的。

齊桓公怎麼做的呢?

齊桓公伐宋的時候,先派人帶著豐厚的禮物去朝拜了周天子,說宋國不尊重周天子,廢立國君竟然不經過周王室同意,請求派兵打他。

周天子欣然同意,自此後,齊桓公凡是打人總要拉著周天子,佔盡了便宜,所以被稱為霸主。

不過不怕,楚國還是有機會的,隨著周天子越來越弱,後來的霸主也就不怎麼在乎尊王了,一切唯軍事實力說話。

到了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掌權的時候,就有很多中原諸侯小國願意尊楚國一聲“大哥”了。


葭明通半瓶歷史


楚國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中,面積雖然大,但地盤大多都遠離中原,不但人口稀少,還都屬於未開發地區,只有軍事實力能與中原各大國抗衡。但這只是其中一點。

周天子雖然失勢,但還是名義上的老大,小國基本都俯首帖耳,大國凡有什麼軍事

行動,也要找個藉口,並向周天子“彙報”。但楚國從未這樣做過,當然,這也有原因。

公元前706年,楚國討伐隨國,隨國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楚王的意思就是:我處在蠻夷地區。今天諸侯們都背叛王室互相侵伐,互相攻殺。我有軍隊,想憑此參與中原的政事,請求周王尊奉我的名號。隨國人替他到周王室請求尊號,周王室不答應,楚國就這樣把隨國滅了。隨後,楚國用幾十年的時間,從一個幾百裡的小國擴張成萬里大國。

所以,中原各國就一直都沒把楚國當“自家人”。齊桓公和晉文公稱霸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救亡圖存”。齊桓公尊王攘夷,存邢救衛。晉文公也時常征伐夷狄。楚國在當時各諸侯的眼裡就是蠻夷。一旦楚國的勢力滲透到中原,所有國家都會一起抵制楚國。齊桓公伐楚就是個很好很好的例子。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領八國聯軍征伐楚國,隨即便攻破楚國小弟蔡國,並俘獲蔡穆侯。四月,聯軍抵達楚國,隨後,楚成王派遣屈完與聯軍和談,盟於召陵,聯軍撤退,蔡穆侯也被釋放。

此時的楚成王,已經意識到了他必須與中原各國加強聯絡,與各大國改善關係。這樣才能讓各諸侯接受楚國,即便是擠破了腦袋也要擠進中原。在後來的時間,楚國不斷與中原各國交好,並加強自己的經濟實力,到了他的孫子楚莊王那時,楚國已經問鼎中原,成為霸主。



盛京土著


春秋時期稱霸,其首要目的是救亡圖存。當時各方的蠻夷紛紛侵入到中原,一些小國抵擋不了,在蠻族的衝擊下滅亡,而周王室此時虛弱,也無力組織國際社會反抗群蠻。所以,春秋五霸應時而生,以“尊王攘夷”為號召,團結中原諸侯,共同反擊蠻夷的入侵浪潮。

所以,春秋時期的稱霸,其實是稱“伯”,是共尊一個老大,團結起來的意思,與後世的霸權主義是兩回事。這也是楚成王時期雖然楚國勢力強盛,卻始終無緣霸主地位的原因。因為楚國奉行的就是霸權主義的行事邏輯,與春秋五霸的初衷相背。


楚成王做了將近50年的國君,一生經歷了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時期的霸權爭奪,可是自己卻憋屈的只能作為南方的蠻夷眼巴巴的看著別人熱鬧。這一切,都要從很久遠的時代說起。

楚國被中原諸侯認定為蠻夷,先王熊渠曾說過:“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接著熊渠還給三個兒子尊王號,表示自立一派,不跟中原國家玩了。後來周厲王兵鋒很盛,熊渠為了緩和矛盾,就自己去掉了封號。楚成王的祖父楚武王伐隨時,隨國自稱“無罪。”楚武王的回答是:“我蠻夷也。”結果楚國又一次稱王。

所以,楚國在那些崇尚禮法的中原國家看來,就是禮樂崩壞的蠻夷國家,所要攘除的就是這樣的國家,怎麼還能讓他做霸主呢?

可是,楚國的實力又太強大了,不管誰做霸主都不可避免要與楚國掰掰手腕。楚國成為了霸主的試金石,如果連楚國也幹不掉,霸主最好還是不要當的好。

(楚國疆域)

齊桓公憑藉著充足的財力,以及管仲等一班良臣猛將的輔佐下,成功上位,也要面臨著這樣的問題。於是,齊桓公就開始想方設法糾集諸侯,共同打楚國。

這一天,齊桓公與夫人蔡姬在園林中乘舟遊玩,蔡姬故意晃動小船,桓公嚇得臉色都變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卻不聽。桓公一怒之下讓她回到了蔡國,但沒有說與她斷絕夫妻關係,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卻讓她改嫁了。

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齊桓公率領諸侯國的軍隊攻打蔡國。蔡國潰敗,接著又去攻打楚國。 楚成王派使節到諸侯之師對齊桓公說:“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雙方相距遙遠,即使是馬牛牝牡相誘也不相及。沒想到您進入了我們的國土這是什麼緣故?”

齊桓公望管仲,管仲立刻明白,就起身回答說:“從前召康公命令我們先君姜太公說:‘五等諸侯和九州長官,你都有權征討他們,從而共同輔佐周王室。’召康公還給了我們先君征討的範圍:東到海邊,西到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棣。你們應當進貢的包茅沒有交納,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沒有用來滲濾酒渣的東西,我特來徵收貢物; 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我特來查問這件事。”

楚國使臣回答說: “貢品沒有交納,是我們國君的過錯,我們怎麼敢不供給呢?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還是請您到水邊去問一問吧!”

這樣,就算是徹底談崩了。齊軍繼續前進,臨時駐紮在陘。

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齊軍中去交涉,齊軍後撤,臨時駐紮在召陵。齊桓公讓諸侯國的軍隊擺開陣勢,與屈完同乘一輛戰車觀看軍容。齊桓公說:“諸侯們難道是為我而來嗎?他們不過是為了繼承我們先君的友好關係罷了。你們也同我們建立友好關係,怎麼樣?”

屈完回答說:“承蒙您惠臨敝國併為我們的國家求福,忍辱接納我們國君,這正是我們國君的心願。”

齊桓公說:“我率領這些諸侯軍隊作戰,誰能夠抵擋他們?我讓這些軍隊攻打城池,什麼樣的城攻不下?”

屈完回答說:‘如果您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話,那麼楚國就把方城山當作城牆,把漢水當作護城河,您的兵馬雖然眾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齊桓公看到屈完不卑不亢,也意識到楚國實力不容小覷,因此就沒有繼續追打楚國,屈完代表楚國與諸侯國訂立了盟約。



這就是齊楚昭陵之盟。

楚成王在位時期,先後滅亡貳、谷、絞、弦、黃、英、蔣、道、柏、房、軫、夔等國,後來又率軍滅亡齊國的盟國弦國(今河南息縣)、黃國(今河南民權東南),並且攻打徐國,直接威脅齊國的大後方。齊桓公組織了一次國際救援,卻被楚國打敗。齊桓公因此只好攻打楚國的同盟國曹國,希望楚國停止攻打徐國(曹國表示很冤枉)。

齊桓公死後,因宋襄公欲稱霸,召盟諸侯,還傳召了楚成王。楚成王心裡很生氣,以楚國這樣強大,都無法稱霸,宋國又何德何能?齊桓公太強大,楚國也就忍了,宋國又是什麼東西?楚成王就說:“既然叫我會盟,看我怎麼羞辱他們!”在會上,楚國發兵攻打了諸侯國,並且抓住了宋襄公,過了很久才放他回去。

楚軍與宋軍戰於泓水,射傷意欲稱霸的宋襄公,擊敗宋軍,宋襄公在此役受傷而死。楚國軍威大振,楚國自此稱雄中原。此後,楚成王也知道自己不被中原諸侯待見,就繼續尊已死的齊桓公為霸主。

(不自量力的宋襄公)

泓水之戰後,楚成王苦於得不到國際社會的認可。於是他選擇善待流亡而來的晉文公,希望在中原有巨大影響力的晉國能認同自己,但是同樣,楚成王又被晉文公拋棄了。晉文公回國後成為了抗擊蠻夷的新領袖,最後選擇與楚成王開戰並打敗了他。

從這時候開始,晉文公統領的晉國崛起了。但是與齊桓公相比,晉文公領導下的國際形式發生了新的變化。

在城濮之戰中,楚國作為最重要的蠻夷諸侯被打敗後,由晉國帶領下的中原諸侯不再被動挨打,開始了全面的反擊。諸如北方的赤狄,白狄,長狄等都先後覆滅。國際局勢隨著蠻夷勢力的接連失敗發生了逆轉。中原的諸侯不但不再需要擔心被蠻夷滅國,反而追著蠻夷在打。情況已經與齊桓公做霸主時發生了很大的不同。

(楚成王)

國際社會已經不需要攘夷了,那麼,尊王的舉動就純屬多餘了。齊桓公的會盟是為了救亡圖存,而晉文公以後的會盟就變成了劃分戰後國際利益,構建新的國際合作關係。原本帶領大家抵抗蠻夷入侵的老大哥成為了超級大國,與諸侯形成了支配和從屬的關係,而周王則成為類似聯合國秘書長這種有名無實的存在。

雖然在城濮之戰失敗,可是楚國依然是國際社會的重要玩家,影響力巨大,是不可忽視的大國。所以,楚國很自然的就加入到新的國際體系中去,頻繁出使中原各國,尤其是楚國已經打通了通向中原的進兵通道。

當楚國也加入國際體系後,新秩序也就演變成了晉楚兩極爭霸,他們分別帶著一堆小弟和盟友相互對抗。一旦楚國強過晉國,那麼作為新秩序的最強者,就可以成為霸主,支配其他的諸侯。

楚成王時期,沒有等來這種國際社會風向標的轉向,在公元前626 年,楚成王因為廢立太子問題上猶豫不決,被太子商臣逼迫自殺。商臣本來給定的諡號是“靈”,楚成王死不瞑目。後來,改了“成”字,這才算心滿意足,瞑目而去。

他的孫子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天下,實現了他的稱霸的遺願。


而知而行的歷史


因為當時楚國的經濟文化還非常的落後,在當時中原諸侯國看來,完全就是一個蠻夷之邦。用現在話來講,就是楚國的卵軟實力太差太差了,他實在太不夠格了。而齊國晉國作為老牌的中原大國,在其他中原諸侯國看來,他的軟實力,他的文化經濟水平是非常高的。


頂端學術切磋


難得,居然有人認為春秋中後期還有比晉國更強大的諸侯國。


天辰承影763


楚國是大但是權利,並不集中。

貴族都不是一定聽招呼的


哈市假的


呵呵,這個感覺,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