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成王时期,感觉楚国实力明显超过齐桓晋文,为什么齐桓公、晋文公还能成为霸主?

光辉十万


霸主相当于是主导者,开始于齐桓公,九合诸侯抵御外敌,所以齐桓公是第一个霸主,后面的人就把能让诸侯会盟的人看做是霸主,所以后来宋襄公会盟了一次诸侯,有人就把宋襄公也当做霸主,晋国和楚国实力其实差不多,但是晋国通过城濮之战打败了楚国,所以晋国被称为当时的霸主,其实论实力晋楚旗鼓相当。后来楚国打败了晋国,楚庄王就成了霸主。秦穆公其实一直都不是真正的霸主,一直被晋国挡在了西垂之地。真的说起来的话,楚成王是可以称为霸主的,论实力宋襄公会盟那段时间真正的霸主就是楚国。即使晋楚之战楚国败了,他还是南方的霸主。


宇宙爆炸了


楚成王,杀兄夺位,背上骂名换来王位,想要在有生之年进驻中原,但他的运气并不怎么好,甚至可以说点背,他在位期间经历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一个个都是雄才伟略的霸主,个个都不是软柿子,楚成王被他们孤立在南方,一生都没有实现称霸中原的目标。

楚成王是霸主么?若是从楚国军事能力来讲,楚成王确实是一方霸主。根据《史记》记载:

成王恽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於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於是楚地千里。

楚成王刚刚即位,楚国国力尚不能与齐、晋等大国争锋,想要发展壮大,只能向南方发展。或许真的是天公作美,周天子给了楚国一道名正言顺扩张的王牌,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这句话,意味着楚国可以名正言顺的实行扩张政策,打蛮夷,扩充土地,楚国看似被当炮使,实际是因为这个原因,楚国土地扩充千里,国力日益旺盛。

面对如此强大的楚国,齐桓公与晋文公又是如何称霸的呢?

齐桓公、晋文公为何会成为公认的春秋霸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尊王攘夷”。所谓尊王就是维护周王室的共主地位,周王室衰微,名存实亡,突然冒出个诸侯国维护自己的地位,周王室自然欣然答应。所谓攘夷就是抵御四方蛮夷入侵,四方蛮夷入侵各地诸侯,大国自然不怕,小国却苦不堪言,突然有个大国冒出来帮他们打蛮夷,小国自然呼应。这个口号,照顾了当时各股势力的根本利益。所以,齐桓公、晋文公都能如愿称霸。

楚称王想要阻止,有两个难题,第一个是楚国长期与蛮夷混居,被孤立与中原文化圈外,不被各诸侯国承认。第二个是师出无名,周天子的谕令是楚国抵御南方蛮夷,决不允许有北侵意图,若是阻止齐桓公、晋文公势必要发兵北上,楚国面对的不光光是齐国、晋国,还有数不尽的诸侯小国。


历史百川


这个问题很有水平。

是呀,为什么实力强大的楚国不能成为霸主,反而是无论土地还是人口都不如楚国的齐国齐桓公,晋国晋文公成为了霸主呢?

我们先来学习一个成语——尊王攘夷!

什么是尊王攘夷呢?“尊勤君王,攘斥外夷”是也!

具体到楚成王时期,“尊王”即是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室的宗法制度;“攘夷”即是对北方游牧的狄、戎民族和南方楚国蛮夷侵扰中原各诸侯国进行抵御。

即是说,包括周王室,齐国,晋国等中原诸国,他们都认为楚国乃是“蛮夷之国”。

关于楚国是不是蛮夷,楚国人自己也有答案:

楚国第六任君主熊渠曾经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楚成王的爷爷楚武王无故伐随国,随国说:“大哥,我没得罪你呀,给个理由先!”

楚武王有什么理由呢?

楚国从立国开始就没有打算过维护周王室的宗法制度,也没有尊崇周王室权力的意愿,因为,楚国根本就是被商朝人打败赶去南方蛮荒之地的敌人。

后来,楚国人跟随周王室灭掉了商王朝,论功行赏的时候,周王室依然视楚国为蛮夷,楚国的国君甚至不被允许上宴会厅,只能犹如家奴,在宴会厅之外干些杂活。

楚国人很不高兴。

楚武王回答随国说:“我蛮夷也!”随即就挥兵灭了随国。

请不要和我讲你的道理,我和你不一样人。

你看,打则能打也,不在一个文化系统呢!

中原各国不会接受一个蛮夷做他们的“霸主”的。

齐桓公怎么做的呢?

齐桓公伐宋的时候,先派人带着丰厚的礼物去朝拜了周天子,说宋国不尊重周天子,废立国君竟然不经过周王室同意,请求派兵打他。

周天子欣然同意,自此后,齐桓公凡是打人总要拉着周天子,占尽了便宜,所以被称为霸主。

不过不怕,楚国还是有机会的,随着周天子越来越弱,后来的霸主也就不怎么在乎尊王了,一切唯军事实力说话。

到了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掌权的时候,就有很多中原诸侯小国愿意尊楚国一声“大哥”了。


葭明通半瓶历史


楚国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中,面积虽然大,但地盘大多都远离中原,不但人口稀少,还都属于未开发地区,只有军事实力能与中原各大国抗衡。但这只是其中一点。

周天子虽然失势,但还是名义上的老大,小国基本都俯首帖耳,大国凡有什么军事

行动,也要找个借口,并向周天子“汇报”。但楚国从未这样做过,当然,这也有原因。

公元前706年,楚国讨伐随国,随国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楚王的意思就是:我处在蛮夷地区。今天诸侯们都背叛王室互相侵伐,互相攻杀。我有军队,想凭此参与中原的政事,请求周王尊奉我的名号。随国人替他到周王室请求尊号,周王室不答应,楚国就这样把随国灭了。随后,楚国用几十年的时间,从一个几百里的小国扩张成万里大国。

所以,中原各国就一直都没把楚国当“自家人”。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救亡图存”。齐桓公尊王攘夷,存邢救卫。晋文公也时常征伐夷狄。楚国在当时各诸侯的眼里就是蛮夷。一旦楚国的势力渗透到中原,所有国家都会一起抵制楚国。齐桓公伐楚就是个很好很好的例子。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八国联军征伐楚国,随即便攻破楚国小弟蔡国,并俘获蔡穆侯。四月,联军抵达楚国,随后,楚成王派遣屈完与联军和谈,盟于召陵,联军撤退,蔡穆侯也被释放。

此时的楚成王,已经意识到了他必须与中原各国加强联络,与各大国改善关系。这样才能让各诸侯接受楚国,即便是挤破了脑袋也要挤进中原。在后来的时间,楚国不断与中原各国交好,并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到了他的孙子楚庄王那时,楚国已经问鼎中原,成为霸主。



盛京土著


春秋时期称霸,其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当时各方的蛮夷纷纷侵入到中原,一些小国抵挡不了,在蛮族的冲击下灭亡,而周王室此时虚弱,也无力组织国际社会反抗群蛮。所以,春秋五霸应时而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团结中原诸侯,共同反击蛮夷的入侵浪潮。

所以,春秋时期的称霸,其实是称“伯”,是共尊一个老大,团结起来的意思,与后世的霸权主义是两回事。这也是楚成王时期虽然楚国势力强盛,却始终无缘霸主地位的原因。因为楚国奉行的就是霸权主义的行事逻辑,与春秋五霸的初衷相背。


楚成王做了将近50年的国君,一生经历了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时期的霸权争夺,可是自己却憋屈的只能作为南方的蛮夷眼巴巴的看着别人热闹。这一切,都要从很久远的时代说起。

楚国被中原诸侯认定为蛮夷,先王熊渠曾说过:“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接着熊渠还给三个儿子尊王号,表示自立一派,不跟中原国家玩了。后来周厉王兵锋很盛,熊渠为了缓和矛盾,就自己去掉了封号。楚成王的祖父楚武王伐随时,随国自称“无罪。”楚武王的回答是:“我蛮夷也。”结果楚国又一次称王。

所以,楚国在那些崇尚礼法的中原国家看来,就是礼乐崩坏的蛮夷国家,所要攘除的就是这样的国家,怎么还能让他做霸主呢?

可是,楚国的实力又太强大了,不管谁做霸主都不可避免要与楚国掰掰手腕。楚国成为了霸主的试金石,如果连楚国也干不掉,霸主最好还是不要当的好。

(楚国疆域)

齐桓公凭借着充足的财力,以及管仲等一班良臣猛将的辅佐下,成功上位,也要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于是,齐桓公就开始想方设法纠集诸侯,共同打楚国。

这一天,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

齐桓公望管仲,管仲立刻明白,就起身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楚国使臣回答说: “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

这样,就算是彻底谈崩了。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

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

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

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齐桓公看到屈完不卑不亢,也意识到楚国实力不容小觑,因此就没有继续追打楚国,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这就是齐楚昭陵之盟。

楚成王在位时期,先后灭亡贰、谷、绞、弦、黄、英、蒋、道、柏、房、轸、夔等国,后来又率军灭亡齐国的盟国弦国(今河南息县)、黄国(今河南民权东南),并且攻打徐国,直接威胁齐国的大后方。齐桓公组织了一次国际救援,却被楚国打败。齐桓公因此只好攻打楚国的同盟国曹国,希望楚国停止攻打徐国(曹国表示很冤枉)。

齐桓公死后,因宋襄公欲称霸,召盟诸侯,还传召了楚成王。楚成王心里很生气,以楚国这样强大,都无法称霸,宋国又何德何能?齐桓公太强大,楚国也就忍了,宋国又是什么东西?楚成王就说:“既然叫我会盟,看我怎么羞辱他们!”在会上,楚国发兵攻打了诸侯国,并且抓住了宋襄公,过了很久才放他回去。

楚军与宋军战于泓水,射伤意欲称霸的宋襄公,击败宋军,宋襄公在此役受伤而死。楚国军威大振,楚国自此称雄中原。此后,楚成王也知道自己不被中原诸侯待见,就继续尊已死的齐桓公为霸主。

(不自量力的宋襄公)

泓水之战后,楚成王苦于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于是他选择善待流亡而来的晋文公,希望在中原有巨大影响力的晋国能认同自己,但是同样,楚成王又被晋文公抛弃了。晋文公回国后成为了抗击蛮夷的新领袖,最后选择与楚成王开战并打败了他。

从这时候开始,晋文公统领的晋国崛起了。但是与齐桓公相比,晋文公领导下的国际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城濮之战中,楚国作为最重要的蛮夷诸侯被打败后,由晋国带领下的中原诸侯不再被动挨打,开始了全面的反击。诸如北方的赤狄,白狄,长狄等都先后覆灭。国际局势随着蛮夷势力的接连失败发生了逆转。中原的诸侯不但不再需要担心被蛮夷灭国,反而追着蛮夷在打。情况已经与齐桓公做霸主时发生了很大的不同。

(楚成王)

国际社会已经不需要攘夷了,那么,尊王的举动就纯属多余了。齐桓公的会盟是为了救亡图存,而晋文公以后的会盟就变成了划分战后国际利益,构建新的国际合作关系。原本带领大家抵抗蛮夷入侵的老大哥成为了超级大国,与诸侯形成了支配和从属的关系,而周王则成为类似联合国秘书长这种有名无实的存在。

虽然在城濮之战失败,可是楚国依然是国际社会的重要玩家,影响力巨大,是不可忽视的大国。所以,楚国很自然的就加入到新的国际体系中去,频繁出使中原各国,尤其是楚国已经打通了通向中原的进兵通道。

当楚国也加入国际体系后,新秩序也就演变成了晋楚两极争霸,他们分别带着一堆小弟和盟友相互对抗。一旦楚国强过晋国,那么作为新秩序的最强者,就可以成为霸主,支配其他的诸侯。

楚成王时期,没有等来这种国际社会风向标的转向,在公元前626 年,楚成王因为废立太子问题上犹豫不决,被太子商臣逼迫自杀。商臣本来给定的谥号是“灵”,楚成王死不瞑目。后来,改了“成”字,这才算心满意足,瞑目而去。

他的孙子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天下,实现了他的称霸的遗愿。


而知而行的历史


因为当时楚国的经济文化还非常的落后,在当时中原诸侯国看来,完全就是一个蛮夷之邦。用现在话来讲,就是楚国的卵软实力太差太差了,他实在太不够格了。而齐国晋国作为老牌的中原大国,在其他中原诸侯国看来,他的软实力,他的文化经济水平是非常高的。


顶端学术切磋


难得,居然有人认为春秋中后期还有比晋国更强大的诸侯国。


天辰承影763


楚国是大但是权利,并不集中。

贵族都不是一定听招呼的


哈市假的


呵呵,这个感觉,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