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于瘟疫之认识

回望华夏历史长河,不难发现每一次社会出现的巨大变革中,都有瘟疫的影子里面。华夏史,也是一部同瘟疫斗争的历史,在斗争中,古人也对瘟疫有了一定的认识。

古人对于瘟疫之认识


在我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瘟疫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就是时令之气不正常,由“非时之气”造成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气候紊乱。

在《丹溪心法·瘟疫五》记载:“瘟疫,众人一般病者是,又谓之天行时疫。”其发病急剧,证情险恶。若疠气疫毒伏于募原者,初起可见憎寒壮热,旋即但热不寒,头痛身疼,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数等。治以疏利透达为主,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若暑热疫毒,邪伏于胃或热灼营血者,可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斑、神志皆乱、舌绛苔焦等。治宜清瘟解毒,用清瘟败毒饮、白虎合犀角升麻汤等方。朝葛洪《肘后备急方》对瘟疫也有论述,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并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温疫的方剂。根据这些书中的记载,古人已经认识到了瘟疫是大规模的人群都发同样的病,且总结出了瘟疫发病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案等。

曹植《说疫气》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描绘了当疫病流行的惨状,并明确指出:“疠气流行”,并非“鬼神所作”,而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所致。

古人对于瘟疫之认识


此外,在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疫疠病诸候》、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伤寒》、唐朝王冰以后的《素问》遗篇、宋代医家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元朝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以及明朝医家吴又可其所著的《温疫论》等资料中都记载了关于瘟疫的知识。

古人对于瘟疫之认识


总而言之,我国古人对于瘟疫的认识是留给我们的重要财富之一,尤其是经过SARS和“新冠”以后,我们更应重视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