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賣債了?

外資賣債了?

摘要

#交易覆盤:“流動性衝擊”突襲。①海外市場上演“危機”模式。受歐美股市劇烈波動(美股創紀錄的一週兩次熔斷)影響,市場競相“變現”持有資產,以追加保證金,全球流動性邊際緊縮。這一過程中,美債成為遭“變現”品種,黃金也受到拋售,唯一堅挺的是被“持現”需求推高的美元指數。②國內流動性總量受影響有限。受海外影響,周內資金利率中樞一度邊際上行,但隨後快速回復至極低水平。向前看,資金面負面擾動因素有限,且有定向降準及財政投放對沖,預期市場利率維持低位。③二級市場的拋壓不大,未見明顯外資賣盤。一方面,二級成交仍處於節後回暖趨勢中,但尚未“過熱”,利率債久期並未明顯拉昇;另一方面,外資拋售中國債券力度並不大。以190015為例:進入3月以來,由於海外市場流動性緊缺,境外機構確實減少了對中國債市的參與程度,體現為成交量佔比從19.02%

下降至9.71%;但僅僅是減少參與(增量概念),並沒有大規模“拋售”(存量概念)。事實上,近兩週賣盤主要由券商貢獻。

#策略思考:外資賣債了?“準危機”狀態之下,國內市場有遭遇流動性衝擊的端倪:①在岸、離岸匯率再度回到7.0以上;②從人民幣中間價觀察,再次出現單日400點以上的“調升”信號;③陸股通累計淨流出創新高。

這會成為利率定價的主邏輯嗎?我們認為可能性不大:①儘管市場波動率水平直逼2008年,但是從全球流動性監測指標看(如Ted利差、Libor-OIS利差),與彼時仍有明顯的差距。②從債券市場成交結構看,外資行為並不能用來解釋上週的下跌,賣盤力量主要由券商貢獻。③從跨境資本流動的高頻指標(外匯市場成交量、在岸離岸匯差)看,近期沒有明顯的異動出現。④近年來基礎貨幣投放模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外匯佔款的重要性明顯下降,央行“再貸款”才是主要決定因素。⑤此次流動性衝擊的根源是外部衝擊(而非內部因素驅動),政策不至於陷入“兩難”,必要時可以通過內部流動性投放平抑。

接下來更關注的邊際變化主要包括:其一,宏觀數據“填坑”之後的瓶頸在哪裡?其二,美債收益率定價驅動力切換後可能的反覆。其三,貨幣政策會不會用價格工具?

總體上,從國內看,由於“寬貨幣”週期未盡,市場暫時沒有“反轉”風險,中短端利率“安全性”相對更高;長端利率受美債利率波動加大、高頻復工情況暫時可持續等因素影響,博弈屬性將明顯增加,經驗規律看,“牛市回調”應以30bp為限。

風險提示:海外疫情超預期

正文

【交易覆盤:“流動性衝擊”突襲】

“流動性衝擊”突襲。本週,受歐美股市劇烈波動(美股創紀錄的一週兩次熔斷)影響,市場競相“變現”持有資產,以追加保證金,全球流動性邊際緊縮。

這一過程中,美債也難以倖免,成為遭“變現”品種,特別是30y美債收益率大幅上行57bp回到1%以上(部分國內機構跟進,中債收益率也轉為上行);黃金同樣受到拋售,倫敦金現下跌6.6%;唯一堅挺的是被“持現”需求一路推高的美元指數。

外资卖债了?
外资卖债了?

事實上,此前市場已經顯現流動性短缺壓力。上週二(3.3),美聯儲緊急宣佈降息50bp,而隔夜交易商提交了多達1086億美元的隔夜回購需求(去年10月以來首次超額認購),超過紐約聯儲規定的上限1000億,接下來兩天亦是如此。說明市場大幅波動下,對流動性需求明顯高於此前一般水平,且僅依靠降低利率可能還不足以解決,需要擴大回購或資產購買規模。

為此,歐美央行加大注入短期流動性,以穩定金融市場。紐約聯儲本週共投放1.5萬億回購資金,並將隔夜回購規模上限從1000億美元提高至1750億美元(直至4月中期);同時還將購債範圍擴大至短期國庫券之外,作為每月600億美元購債計劃的一部分。此外,歐洲央行宣佈將臨時實施更多LTRO,為金融體系提供即時流動性支持。

外资卖债了?外资卖债了?

反觀國內,流動性總量總體充裕。本週央行暫停公開市場操作,當週無資金到期,整體實現零投放零回籠。受海外影響周內資金利率中樞一度邊際上行,隨後快速回復至極低水平。截至週五,DR001與DR007品種分別加權於1.41%與2.06%位置,較前期分別上行和17個BP。

外资卖债了?外资卖债了?

從擾動因素看,月內依舊無公開市場資金到期壓力,但下週臨近本月報稅截止日(23日),稅期效應或將逐步顯現。從正向因素看,央行公告於16日實施普惠金融定向降準,預期將釋放長期資金5,500億元,或將對稅期效應形成平抑。此外,3月並非繳稅大月,近三年央行報表中政府存款科目環比下降近7,000億元,即綜合考慮繳稅和財政投放後仍將對市場提供增量流動性。資金面負面擾動因素有限,且有降準及財政投放資金對沖,市場流動性總量或將進一步增加,預期市場利率維持低位

外资卖债了?
外资卖债了?

二級現券拋壓有限。一方面,二級成交仍處於節後回暖趨勢中,但尚未“過熱”。本週,銀行間債券現券成交繼續回升,日均成交11045億元,環比增長29%;其中,政金債、國債日均成交分別回升至4591、2039億元,環比增長15%、36%。不過,參考我們測算的公募基金持倉高頻數據,利率債久期並未明顯拉昇。目前平均久期為2.8年,較節前(2.6年)小幅抬高,但遠不及2016年高位水平。

外资卖债了?
外资卖债了?

另一方面,外資拋售中國債券力度並不大。相比於政金債,外資對國債更加青睞,以個券190015為例:2月境外機構成交量佔比19.02%,僅次於證券公司(27.50%);且買賣方向上,境外機構以“買入”為主,2月淨買入(主要從股份行手中)132億元,操作上可以稱為“一騎絕塵”。

外资卖债了?
外资卖债了?

進入3月以來,由於海外市場流動性緊缺,境外機構確實減少了對中國債市的參與程度,體現為成交量佔比下降至9.71%;但僅僅是減少參與(增量概念),並沒有大規模“拋售”(存量概念)。事實上,近兩週賣債主力是證券公司,分別淨賣出34.38、44.59億元;作為對比,境外機構僅淨賣出6.76

、12.83億元。

外资卖债了?外资卖债了?

【策略思考:外資賣債了?】

流動性衝擊”初現端倪。全球資產價格的“高波動”仍在延續,本週VIX指數盤中觸及77.57,創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次高點”。似乎只有現金在受到追逐,美元指數單週反彈2.5%,所謂“避險資產”也難以獨善其身,黃金單週下跌超8%。

“準危機”狀態之下,國內市場有遭遇“流動性衝擊”的端倪:①人民幣再度面臨貶值壓力,在岸、離岸匯率再度回到7.0以上;②從人民幣中間價觀察,的確再次出現單日400點以上的“調升”信號,反應資本流動壓力邊際增加;③陸股通累計淨流出400億元,為開通以來最高單週淨流出。

外资卖债了?
外资卖债了?

會成為利率定價的主邏輯嗎?波動率存在“聚集效應”,按照歷史經驗規律,市場似乎還需要時間才能迴歸“平靜”(歷史上,波動率聚集後迴歸正常區間,可能需要至少3個月以上的時間)。

外资卖债了?

“流動性衝擊”影響會有多大?我們認為,這一因素邊際上的確在強化,但演化為“主要矛盾”可能性不大。主要考慮以下幾點:①儘管市場波動率水平直逼2008年,但是從全球流動性監測指標看(如Ted利差、Libor-OIS利差),與彼時仍有明顯的差距。②從債券市場成交結構看,外資行為並不能用來解釋上週的下跌,賣盤力量主要由券商貢獻。③從跨境資本流動的高頻指標(外匯市場成交量、在岸離岸匯差)看,近期沒有明顯的異動出現。④近年來基礎貨幣投放模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外匯佔款的重要性明顯下降,央行“再貸款”才是主要決定因素。⑤此次流動性衝擊的根源是外部衝擊(而非內部因素驅動),政策不至於陷入“兩難”,必要時可以通過內部流動性投放平抑。

外资卖债了?
外资卖债了?

接下來更關注哪些邊際變化?我們認為,主要是以下幾點:

其一,宏觀數據“填坑”之後的瓶頸在哪裡?2月下旬以來,基本面高頻數據總體進入改善過程,環比以“積極信號”為主。市場目前的關注點仍在復工進度,但按照目前的人口流速推算,4月初各地用工需求將得到進一步滿足,大致實現生產經營秩序的“正常化”。由於疫情衝擊導致數據“砸坑”,數據變化首先以“超跌反彈”的形式展開,但最終會面臨“需求約束”,迎來“瓶頸期”,“瓶頸期”的位置在哪裡?或許是接下來的關注重點。

外资卖债了?

其二,美債收益率定價驅動力切換後可能的反覆。年初以來,美債收益率下行一共經歷兩個階段:①短端實際利率下行驅動。主要反映市場對美聯儲看法的逆轉,但隨著寬鬆預期接近“極致”,該變量在-1.9%附近逐漸穩定下來;②近兩週利率波動主要由通脹預期貢獻,原因是油價出現劇烈波動。由於通脹預期(主要受油價影響)的不穩定性明顯高於政策預期(一段時間內很難形成實質性變化)的不穩定性,美債利率可能很難再走出單邊行情。

外资卖债了?

其三,貨幣政策會不會用價格工具?短期央行已經兌現“降準”,但基本再預期之中,對市場邊際影響預計極為有限。現階段利率下行主要面臨“價格約束”:①資金利率(如DR007)與政策利率(7天逆回購)倒掛;②資產端利率(如3YAA城投收益率)與負債端利率(3個月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倒掛。央行若進一步採用價格工具,對市場才能形成增量利好。

總體上,海外流動性衝擊短期值得關注,但不會是主要矛盾;外需下滑對復工數據“瓶頸”的影響更重要。從國內看,由於“寬貨幣”週期未盡,市場暫時沒有“反轉”風險,中短端利率“安全性”相對更高;長端利率受美債利率波動加大、高頻復工情況暫時可持續等因素影響,博弈屬性將明顯增加,經驗規律看,“牛市回調”應以30bp為限。

周度策略

【20190308】升值的“煩惱”

【20190302】美債創新低,中債跟不跟?

【20190223】利率博弈第二階段

【20190216】等不來的“牛平”:曲線在反映什麼預期?

【20200207】疫情衝擊後,再看地產數據的“驚險一躍”

【20200202】非常時期的債市:利率會下到多少?

【20200119】一文全梳理:地方“兩會”中的經濟線索

【20200112】如何把握“春節效應”下的高頻數據信號?

【20200105】降準之後,又見“利好出盡”?

本微信號推送內容僅供招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招商證券”)客戶參考,其他的任何讀者在訂閱本微信號前,請自行評估接收相關推送內容的適當性,招商證券不會因訂閱本微信號的行為或者收到、閱讀本微信號推送內容而視相關人員為客戶。

完整的投資觀點應以招商證券研究所發佈的完整報告為準。完整報告所載資料的來源及觀點的出處皆被招商證券認為可靠,但招商證券不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證,報告內容亦僅供參考。

在任何情況下,本微信號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非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在任何情況下招商證券不對因使用本微信號的內容而引致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讀者不應以本微信號推送內容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本微信號推送內容做出決策。

本微信號推送內容僅反映招商證券研究人員於發出完整報告當日的判斷,可隨時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號及其推送內容的版權歸招商證券所有,招商證券對本微信號及其推送內容保留一切法律權利。未經招商證券事先書面許可,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製、刊登、轉載和引用,否則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後果及法律責任由私自翻版、複製、刊登、轉載和引用者承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