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寶舟高效閱讀連載09:是什麼使你放下手機,通過讀書飛速成長?


桂寶舟高效閱讀連載09:是什麼使你放下手機,通過讀書飛速成長?


沒什麼好說的,是錢,以及隨之而來的選擇權和幸福。

查理·芒格說,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一天不閱讀的 —— 沒有,一個也沒有。

小時候,你有沒有厭惡地撕掉書本,朝著母親怒吼:“我不想讀書, 我要打遊戲”;偶爾,你還會期盼著颱風天的到來,這樣就可以不去唸書,在家裡偷懶了。一直以來,讀書在我們的腦海中留下的是抗拒和牴觸的情緒。

於是,哪怕長大工作後,你多次站在深夜的窗前感慨,為什麼當年沒有多讀書,腦海中已經沒有了可以用的知識,就跟被社會淘汰了的無用人一樣。

可你依舊沒能拿起書本,在被虐的魔幻印象前徘徊。

幾乎每個人都認為讀書好,但又各自在不同程度上覺得自己還差那麼點行動力,總之各有各的苦惱。

不妨在留言裡回答我:你在哪一刻,最深刻地感受到讀書的有用?

其實,能點進這篇文章,就說明在你內心深處,是認同這個觀點的:讀書能幫助我們變得更好,獲得幸福。

那麼,變得更好的現實體現是什麼?幸福是什麼呢?按照現代人的觀點:有錢、自由、受尊重是排在前三位的因素。

接下來,聽好了,我來告訴你為什麼閱讀可以給你帶來這些好處,弄明白這三個問題會讓你放下手機,喜歡上讀書。


桂寶舟高效閱讀連載09:是什麼使你放下手機,通過讀書飛速成長?


1、有效閱讀量決定薪酬的高低。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究竟擁有何種程度的在一個小時之內的“掙錢”能力呢?

建築工人在一個小時內販賣體力;商店老闆在一個小時內等待客戶;企業主在一個小時內利用了幾百乃至幾萬員工的時間;演說家在一個小時內演講給十萬個聽眾。

他們時間價值差別如此之大,每個人創造價值的公式:時間x單位時間價值=總價值,而每個人的時間卻又是相等的每天24小時,那麼提高單個小時的價值就成了拉開差距的唯一選擇。

大家也可以看到,上面說到的每一個職業身份,隨著單位時間創造價值的提升,勢必需要有大量知識和技能的積累。而人們又是無法親身體驗所有事情的,這樣一來,他們就會認真看資料,或者讀一些值得信賴的作者寫的書,並通過網絡獲得權威信息,然後以此為基礎,再加上個人的體驗來進行實踐輸出。

這難道不意味著,為了提高每小時所產生的價值,讀書是不可或缺的嗎?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知識和技能不斷更新迭代,這就更加要求我們跟上趨勢,通過廣泛的閱讀來積累優勢,畢竟只有擁有最新信息的人才能符合客戶的期待。


桂寶舟高效閱讀連載09:是什麼使你放下手機,通過讀書飛速成長?


2、有效閱讀量決定我們做選擇的能力

中國社會發展異常迅速,在短短的四十年內實現了西方國家近兩百年的發展。可以說,中國社會在這個急速變化的過程中,從“成長型”社會邁向了“成熟型”社會的步伐。

在20世紀後期,父輩們的幸福論是端“鐵飯碗”,是大一統的。到改革開放後期,那些被選擇的金龜婿是“下海青年”,可見人們的選擇變了。再到如今,以前的“鐵飯碗”、“下海創業”不再是唯一的選擇,他們甚至只成了一個保底的手段。因為無論各行各業,只要精專積累,你都可以成為佼佼者,進而擁有極大的跨界創造和競爭力。似乎一切都在打破邊界,沒有固定的答案和套路,隨之而來的是選擇的焦慮和迷茫。

也由此,我們必須擁有自己的觀點,擁有自己融合多元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些觀念怎麼來的呢,通過讀書!唯有了解過那麼多的觀點,極大開闊自己的眼界,才能摒棄腦海中的條條框框,在那些沒有對錯的答案面前,擁有自己的一套體系去抉擇。

龍應臺說:“我想要孩子讀書,是為了讓他有自由選擇的能力”,這是一種最高貴的自由。

畢竟,我們獲得自由的根本,首先是思想的自由。而且,換句話說,沒有什麼可以阻止我們,除了我們自己的思想。


桂寶舟高效閱讀連載09:是什麼使你放下手機,通過讀書飛速成長?


3、有效閱讀量幫助我們迅速成為專家

隨著社會發展,分工越來越細,大通才模式的人已經不吃香了。想想看,你感冒的時候,是相信一個感冒領域的專家呢,還是選擇一個什麼都可以看的醫生?

答案不言自明。

當你有真知灼見的,在某一個領域積累了大量知識的時候,不要擔心,排著隊來問你問題的人一大堆,你根本不必擔心找不到顧客賣出自己。

成為專家的一個前提,一個最快速的方法是進行主題閱讀,接著實踐,然後再進行進一步的主題學習,這樣實踐-理論-實踐-理論來回一兩次以後,要積累門檻真的不難,你相當於在自己這個領域站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段位上。

說得嚴重一點,不閱讀,只能賺辛苦錢,難以在社會中更好的生活。

所以說,讀書和賺錢息息相關,和選擇息息相關,這也勢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幸福。

願你讀書,願你幸福。

不如每天遠離一個小時的手機,把手機開飛行模式,放到離自己最遠的那個房間的抽屜裡,靜靜看會書吧,你沒有那麼重要。

桂寶舟高效閱讀連載09:是什麼使你放下手機,通過讀書飛速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