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後,是一場沒有硝煙的“心理戰”——“疫情大考下的思考”系列報道之三

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不僅是一場與新冠病毒鬥爭的“病毒防禦戰”,也是一場與不良心理和情緒鬥爭的“心理防禦戰”。加強心理疏導,做好人文關懷,是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一環。

心理疏導是 “降壓藥”和“安全閥”

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困擾,確診患者、被隔離人群、醫護工作者、防控工作人員和普通民眾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良情緒和心理壓力,感到恐慌、焦慮,甚至悲傷、痛苦。因此,除了有力的醫療防護,“柔性”的心理防護同樣必不可少。如何幫助他們克服並走出心理危機,成為當下亟待解決和關注的社會問題,也是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一環。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心理疏導、人文關懷的重要性。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強心理干預和疏導、有針對性做好人文關懷,對於我們更加深入細緻做好群眾工作,深入落實科學防治要求,堅定信心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3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再次強調,病人心理康復需要一個過程,很多隔離在家的群眾時間長了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病亡者家屬也需要心理疏導。要高度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動員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強心理疏導工作。

在防控疫情的背景下,精準實施心理疏導與干預是不可缺少的“降壓藥”和“安全閥”。

這是因為,有太多的歷史經驗證明,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來臨時,如果不及時對社會進行心理疏導,當不良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會對人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一定損傷,嚴重的則會造成較大範圍的恐慌,影響社會穩定。通過及時的心理疏導、有針對性的人文關懷,構築防疫抗疫的心理防線,不僅有助於幫助人們消除不良情緒,還能減緩疫情所造成的社會影響,維護社會穩定。

近段時間以來,為加強疫情防控中的公眾心理疏導工作,中央文明辦請國家衛健委疾控局推薦了10個應對疫情心理疏導的視頻短片。每個短視頻時長2分鐘左右,分別針對老年人、兒童、青少年、孕產婦、返崗工作人員、一線防疫人員、居家隔離人員、確診(疑似)患者及家屬、因疫情去世人員家屬等人群在應對疫情過程中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分眾化具象化的心理調適和心理撫慰。

疫情發生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及時印發了心理危機干預的指導原則,為各地科學、規範、有序加強心理干預和疏導提供有力指導。國家衛健委於2月2日印發《關於設立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的通知》,要求全國各地需應對疫情開設專門的心理援助熱線,結合本地公眾需要提供24小時心理服務。一時間,各地區在原有心理熱線基礎上,統籌協調多部門、多方面的心理熱線服務,努力為公眾提供心理援助服務。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國形成了全方位、立體化、全覆蓋的心理干預和疏導機制。

此外,全國眾多高校、企業及社會組織也行動起來,開通了面向疫區乃至全國的疫情心理援助服務。

心理防禦戰不僅僅是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環節和科學戰“疫”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衡量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是否贏得徹底的重要標準之一。

宅家產生的“心結”要當心

目前,疫情防控仍在繼續,我市很多企業都已逐漸復工復產。但在經歷了疫情之後,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長時間“宅”在家裡所產生的緊張焦慮情緒、“停課不停學”帶來的不知所措等因素,仍在或多或少的影響著市民,與此同時,企業員工累積的各種情緒不僅影響著個人的身心健康,也阻礙著正常工作狀態的迴歸。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給很多人造成了很大心理壓力。”接受採訪時,在我市一所小學擔任心理教師的馮豔珍嗓音有些沙啞。3月8日這天,她在微信上用語音為多位學生進行了心理輔導。

疫情發生後,馮豔珍的工作量陡增。對疫情的恐慌、長期封閉的焦慮、生活節奏被打亂的無措……疫情除了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也讓人們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機。

8歲的明軒是一名小學生,上學時生活很有規律,而且乖巧懂事。但疫情發生至今,明軒遇到不順心的事就要發脾氣,而且學習也沒有耐心。明軒的媽媽胡女士告訴記者,疫情發生後,孩子一聽到疫情,就顯得很緊張,而且不明白自己為什麼不能出去玩。為此,胡女士和丈夫想了很多方式來平復孩子的心緒。

前段時間,家住龍亭區開柳路北段的劉現軍也面臨著心理問題,而且他的焦慮程度非常嚴重。劉現軍在江蘇崑山一家電子廠打工,過年回家不久得知疫情來襲,被要求不串門、不聚會,“起初每天在家看電視,陪孩子,時間很愜意,但是不久之後就開始慌了。”劉現軍最憂心的是不工作沒有收入。他是原來廠裡的技術人員,靠著工資和積蓄在開封市區按揭了一套商品房,妻子在家照顧孩子和老人。但受疫情影響,劉剛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返崗工作,感到壓力不小:“復工前那段時間,一直睡眠不好,入睡難、睡得淺,還多夢,特別容易忘事,轉個身就忘了自己要做什麼。”

31歲的趙亞林在河南大學明倫校區附近開了一家理髮店,但受疫情影響,理髮店已經閉店近兩個月。趙亞林說,這段時間配合疫情防控,居家不外出,讓他的心理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平時的忙碌充實變為對現實的焦慮和疫情的擔憂。打開手機,看著全國各地的疫情信息,心裡有說不出的感覺。”為了緩解這些心理情緒,他和妻子一起做家務、學做飯等等,讓自己忙碌起來。

“這幾天一直頭疼,是不是得病了?”“最近經常感覺渾身不舒服,很害怕!”馮豔珍介紹說,疫情對人們造成的心理壓力是多方面的。這段時間,也有一些市民特別關注自己的身體是否異樣。“疫情易引發人們的恐慌情緒,疑病心理是主要反應之一。此外,封閉時間過長,人們容易出現煩躁、發怒、鬱悶、生氣等情緒不穩定問題,同時缺乏戶外活動,生活節奏被打破,乏力、疲倦等身體不適的症狀也會多發。新冠肺炎起源於全新的未知病毒,由此產生的“不確定感”容易導致人們焦慮和恐懼,進而造成過度恐慌。

記者查詢相關信息瞭解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對我國18至70歲的中國居民,進行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的社會心態”“疫情防控與社會心態的變化”兩次調查。第一次調查顯示,在積極情緒方面,民眾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不強烈的樂觀、平靜體驗居多,分別為42.8%和53.9%。在消極情緒方面,首先是有較強烈的擔憂,佔比79.3%,其次有較強烈的恐懼,佔比40.1%,再次是有較強烈的憤怒,佔比39.6%,表明擔憂是民眾目前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較佔主流的情緒。第二輪調查顯示,民眾對於疫情風險認識趨於理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措施的升級提高了民眾的安全感。樂觀和平靜情緒的平均分有所增加,消極情緒有了明顯下降。此外,民眾對主流媒體信息可信程度的評價大幅提高,私人信息可信程度明顯下降。

暖心服務助力我市疫情防控

病毒無情,人間有情。通過心理援助的危機干預方式,化解大家心理應激反應過度及其導致的暫時性心理疾患,已經成為舉國戰“疫”的重要一環。

在開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和市衛健委高度重視疫情下的大眾心理健康問題,專門依託市五院開通了400-1096-096疫情防控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市五院專門組織專家成立了疫情防控心理援助救援隊,24小時不間斷服務,幫助公眾在心理上有效應對這場疫情。熱線開通以來,一些市民通過熱線掃除了心頭的陰霾。對每一位市民的求助,心理專家們都力爭周到細緻地幫助解決。接線專家及時幫助來電者平復因新冠肺炎產生的緊張情緒,並提供疫情防護相關知識,得到來電者一致好評。

2月10日起,開封中小學線上課堂正式實施在線教學,全市百萬中小學生通過網絡開啟了新學期的學習生活。各學校在共享全市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結合疫情防控情況對網上直播課程進行針對性的延伸,如市縣街小學開闢了網上音頻《知心姐姐講故事》,帶領學生樹立新的目標,認識鍾南山院士。市二師附小發揮專職心理教師作用,開闢在線心理疏導活動,幫助學生築牢疫情防控心理戰線。市十四中在線上教學同時開展網上心理諮詢,要求班主任不僅關注學生的課業輔導,更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情緒問題,為廣大師生和家長帶來戰“疫”強心劑。

近日,市科協聯合市心理諮詢師協會組建了社會心理服務團隊,為疫情防控提供心理支援,24小時提供熱線服務,免費為廣大市民提供遠程心理援助,幫助大家消除焦慮恐慌心理,以積極心態面對疫情。市科協還通過更加細緻周到的社會心理疏導服務,疏導社會不良情緒,並及時瞭解社會認知和民眾情緒變化情況,為疫情防控科學決策提供及時的參考信息。

3月2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心理援助熱線開通,數十位心理諮詢師輪流值守,為群眾提供心理援助和情感支持。疫情防控期間,市人社局充分發揮“開封人社12333”公共諮詢服務平臺的優勢和作用,幫助廣大市民築牢心理防線,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

“吃好睡好放鬆身心,這是我們身體獲得免疫力和心理健康的保障……”2月26日,在尉氏縣邢莊鄉甄家村的廣播站,心理諮詢師張路萍正在向村民們進行心理疏導,緩解村民長期居家可能產生的亞健康心理。這段時間以來,我市農村地區充分利用村委廣播、宣傳頁、電話連線等方式,引導群眾正確對待疫情,幫助村民紓解情緒,建立安心抗疫的心理屏障。

“親愛的父老鄉親們,當負面情緒產生後,不要一味的逃避、抗拒,可以通過深呼吸、室內運動等方式放鬆自己,也可以向朋友、家人、社區工作者傾訴獲得幫助,如有需要,也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干預。”在禹王臺區南郊鄉,政府工作人員印製了心理防護知識宣傳單發放到各家各戶,工作人員還利用宣傳車,輪番播放心理防護知識。

堅持做好疫情期間的人文關懷,我市統籌各類資源、整合各方力量,努力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心理干預和疏導機制,確保電話打得通、問題說得清、答覆講得透,做到了便捷高效,幫助不同群體免除後顧之憂。

疫情之下如何邁過心裡的“坎”

研究表明,人在面臨突發性危機時,個體總會不同程度地產生某種焦慮情緒和恐慌心理,不同群體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應激反應。因此,要及時將心理干預納入疫情防控整體部署,以減輕疫情所致的心理傷害、促進社會穩定為前提,根據疫情防控工作的推進情況,及時調整心理干預工作重點。

2月3日,在國家衛健委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針對記者提問的“全國多地延遲開工開學,許多人待在家中時間也被延長,有的人可能會出現煩躁恐慌情緒,如何緩解?”的問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陳雪峰建議,廣大民眾可以試試“五個一”,保持良好的心態,對提高免疫力抵抗病毒的攻擊很有幫助。陳雪峰表示,要制訂一個計劃。安排好每天要做的事情,特別是要保證規律的飲食和睡眠。要鑽研一件事請。看書、聽音樂、寫字、學習一項新技能等,並且享受這個過程。要找到一種支持。來自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是很重要的社會支持。要進行一項鍛鍊。心情煩躁時,可以做一遍八段錦或自己喜歡的室內運動。要思考一些體驗。思考自己可以從這段經歷中獲得什麼有價值的人生體驗。

採訪中,從事多年心理諮詢工作的馮豔珍告訴記者,疫情當前,任何人都可能出現負面情緒。要理解和接納自己這樣的狀態,告訴自己這是面對不正常情境的正常的反應,要允許它們存在,不自責,也不指責和抱怨他人。其實,適度的焦慮可以提高我們的警覺水平,提高人們的適應和應對能力,是一種保護性反應。居家期間,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和營養,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衛生習慣、鍛鍊習慣,多去關注一些有價值、有意義、充滿正能量的事情,可以做一些平時很想做但一直沒有時間做的事情,比如多陪伴自己的家人,或是看一些經典的電影,和許久未聯繫的朋友通訊聯繫等。

“目前,疫情已經有所控制,不少單位已經復工。這一時期,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馮豔珍介紹說,疫情是大的形勢,能夠復工說明疫情已經得到了控制,這是有關部門經過慎重調查和考慮做出的決定。在這種情況下,要主動調整自己對待疫情和復工的心態,積極投入到工作中。此外,大家一定要做到適度獲取信息,掌握可靠的信息渠道,不要輕信非官方信息渠道。

人心強大起來,抗疫更有力量。疫情雖然兇猛,每個人都要以積極健康的態度去應對、去戰鬥,打贏這場硬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