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感动、讲理和发脾气,父母这样管教孩子有害而无益

卢梭: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在《忏悔录》第6章提到“我对他们只知道用三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往往有害的方法,那就是:感动、讲理和发脾气”。

卢梭:感动、讲理和发脾气,父母这样管教孩子有害而无益

卢梭《忏悔录》第6章节选

伟大的卢梭,在管教孩子方面也并非天才。他同我们广大父母一样,曾经试图用发自内心的劝诫感动他们,用费尽心思的说教去改变他们,也曾经被孩子的顽固不化气得火冒三丈。现在看来,父母在管教孩子方面都有着出自本能的“通病”。

但不同的是,卢梭不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知道缺点所在,而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补救,又有什么用呢?”,并尝试去改变并最终取得了成功。这才是我们应该去学习的地方。

感动

回忆一下,我们是否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或试图表达这样的意愿:

“爸爸妈妈辛辛苦苦赚钱多不容易,就是希望你能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

“你若不努力学习,对得起为你操劳付出的父母吗?”

“你怎么就不想想,……,你这样做太令爸妈伤心了”

卢梭:感动、讲理和发脾气,父母这样管教孩子有害而无益

理解先于感动

这些话在往往感动自己的同时,对于改变孩子似乎收效甚微,甚至弄得孩子无以言对,默不作声。父母以为孩子被感动了、铭记在心了,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不过是倾诉者的一厢情愿罢了。

这并不是说孩子不理会父母的苦衷,而是这个年龄的心智还不足以承载和内化这样的感动。这会犹如一块压在胸口的巨石,要么因敷衍认输而选择充耳不闻,要么因无力反驳而选择闭塞心门。久而久之,会影响孩子的表达、倾诉和自信,从而导致自卑和负罪感。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我们无法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孩子。我们可以去引导和影响孩子,而孩子的自己感受最终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经历,来自于观察和体悟,而非“言传语教”。

讲理

父母多半都是讲道理的高手,在这方面,孩子可能永远不是大人的对手。但要论证一道思维缜密的作业题,父母有时未必能比孩子更聪明。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焉有不胜之理。

卢梭:感动、讲理和发脾气,父母这样管教孩子有害而无益

讲道理有用吗

我们大人懂得那么多的道理,尚且未必能过好当下的生活。还记得一则寓言故事,母亲的一句‘你听话,回头给你肉吃’的戏言,父亲回家后就把猪给宰掉了,敢问多少人能有这样的智慧和勇气呢?所以,道理讲讲容易,做到何其难。

道理应该是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中自己学到的、悟到的,而不是用看似华丽而空洞而又无懈可击的辞藻堆砌出来的。

所以,懂道理,还要会“讲道理”,要结合孩子的日常言行、所思所想、理解能力去水到渠成地传递给孩子,而最好的道理是父母示范给孩子的。礼貌、诚实、自信、讲卫生、爱劳动…,很多道理,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讲”给孩子。

发脾气

我们都知道“冲动是魔鬼”,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是不理智的行为,尤其是当大人居高临下对一个孩子大吼大叫时,本来就是弱者的孩子往往难以有招架之力。情绪的宣泄,无异于问题的解决。

卢梭:感动、讲理和发脾气,父母这样管教孩子有害而无益

语言的冷暴力

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声高”。越是要发脾气的(严重)行为,越是要心平气和的(耐心)处理。你把孩子单独领到房间,你凝重的表情,郑重的语言,足以将问题的严重性传递给孩子,并留给他自我体会和反省的空间。

极具攻击性的语言刺激和恐吓,只会让倾听者感到失望、无助,急于逃离你这个“火药库”,而无助于有效地聆听,更谈不上沟通交流和达成共识。久而久之,会影响孩子的沟通交流,导致自卑和叛逆心理。

而更为严重的是,发脾气的“无名之火”往往是触景生情,不由自主、油然而生的,而后伴随着懊悔和愧疚感,情绪会变得更加糟糕,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做到“不乱发脾气”可以从严格的自我暗示和克制做起,当想法脾气时,闭嘴、深呼吸30秒、抽身离开,给冲突一个缓冲地带。慢慢你会发现,做到不发脾气越来越容易,近而可以很好地掌控自己,随之而来的亲子关系会得到改善,问题也会得到妥善的处理。

卢梭:感动、讲理和发脾气,父母这样管教孩子有害而无益

共同成长

卢梭:感动、讲理和发脾气,这也许是很多父母、老师、家长等成人管教孩子的共性,出发点虽是好的,但好心却不一定事随心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好孩子不是一天教育出来的,作为成年人,我们是否需要多点理解、多点耐心,更应该多点方法和智慧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