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来就是既定的接班人,为什么还要多次冒险参与倒严斗争?

文火烹小鲜


是高拱,徐阶,张居正给嘉靖和裕王设的套。这也是他们最成功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由于嘉靖信奉二龙不相见的怪论,父子没有见面的机会。被高拱等人利用,他们要做的就是给裕王营造危机感,并且深度与裕王绑定。让裕王活在随时可能被嘉靖废掉的阴影里。对于嘉靖来说他积极的维护裕王间接就成了高拱党徒的保护伞。只要有人对其党羽出手他们会先通过裕王说有人要颠覆太子,对付我们就是对付太子,纵观整个故事严嵩党羽真正想铲除的并不是太子裕王而是高拱等人。到了最后,嘉靖要死了,赵贞吉给嘉靖送了一个不救浙江的死鹰,这时嘉靖曾经在过年的时候留下严嵩父子问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究竟谈了什么电视剧里没有演,估计这时嘉靖彻底明白了高拱等人玩的花活。但是为时已晚,只能彻底处理严党,这才有了那封奇怪的遗诏,贤则用不贤则废。


日常刷下线


一提到嘉靖皇帝,就能想到严嵩。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嘉靖皇帝既然重用奸臣严嵩,那么理论上应该是个昏君,但实际上明史上对嘉靖评价并不算低,甚至一度嘉靖年间的改革中兴了颓势的大明王朝,只是后期重用严嵩以后,才逐渐的衰落。
说到裕王,就不能不提嘉靖皇帝的子嗣。
嘉靖一共有8子6女,其中裕王朱载垕第三子,而且也并非皇后生,乃是庶子,从理论上将,朱载垕完全没有可能被立为太子,甚至是当皇帝,但事情偏偏就有凑巧。
嘉靖皇帝一生有四位皇后,除了朱载垕母亲杜贵妃后来母凭子贵,其他几个皇后都没有生出子嗣,而且死得都很早,所以嘉靖所有的儿子都是庶子,为了大明王朝江山社稷,也只能从庶子中挑选。
嘉靖长子朱载基,生于嘉靖十二年,母亲阎贵妃,是庶长子,但出生仅两个月就去世,封谥号哀冲太子。
次子朱载壡,母王贵妃,嘉靖十八年被立为太子,而朱载垕同时被册封为裕王,但在十年后朱载壡去世,享年14岁。
这样来看,论过来论过去就只有第三子朱载垕能够继承为太子。
只不过朱载垕十分可怜,由于他二哥去世的比较早,所以嘉靖认为如果太早立太子的话,很有可能就会遭到天谴,所以迟迟没有下旨立太子。
理论上来说,明代王爷在受封以后,都要到全国各地去就藩,嘉靖没有下旨,所以裕王始终待在京城之中,并未离开。
但即便如此,太子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很显然裕王朱载垕的威胁并未消除,因为嘉靖皇帝当时还有第四子景王朱载圳,同样未就藩,而且当时朱载圳仅比朱载垕小一个月,虽然并无证据表明,嘉靖想要立朱载圳,但一天不就藩王,裕王就始终安定不下来。
更为关键的就是,裕王的生母杜贵妃,并不受嘉靖皇帝宠爱,这无疑使得裕王更加雪上加霜。
虽然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立嫡立长,但很显然裕王自己觉得,自己并非不可替代。
当时朝廷上分为两派,其中一派是以徐阶为首的,拥护裕王,而以严嵩为首的,拥护景王。
严嵩之所以选择景王,也是无可奈何,因为当时他的死对头都是拥护裕王的,如徐阶、高拱、李春芳等等,一旦嘉靖皇帝嗑药后撒手人寰,裕王上位,将来反攻倒算之下,自己难有好果子吃,所以始终以针对裕王为主。
裕王也很无辜,他并不想参与朝廷争斗,只是被下面的人卷入里面来,况且他在皇帝心目中并不是很重要,地位不稳,因此更加需要争斗才能出头。

漫步史书


其实不是严嵩跟裕王斗,而是裕王要跟严嵩斗,且不得不斗!

在《大明王朝1566》中,严党的最终灭亡,其导火索就是严嵩指出了张三丰血经有假,嘉靖帝大呼“欺天了”。

这个“欺”字意义深广,既可以理解成裕王的欺骗、欺瞒,也可以理解成严嵩的欺负、欺压。这个“天”字同样意义深广,既可以理解成上天,也可以理解成嘉靖帝。

总而言之一句话,严嵩这次玩过了,不上贺表,还直接攻击裕王是欺君。这个势头压到了裕王头上,更是不把上天放在眼里,嘉靖帝又岂能容他?

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思考,严嵩又不是傻子,为什么明明知道裕王是下一任皇上,还要跟他作对呢

一、

在《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帝是不近女色的,甚至见不到一个宫女和皇后。

这样就会给人们造成一个错觉,那就是剧中嘉靖帝为什么只有一个儿子,是不是他不好那事呢?

其实不然,第85期我们就讲过,嘉靖帝还是相当好S的,甚至他的三任皇后,一个比一个死得惨。后来因为他过于变态,最终导致了宫女暴动,差点没勒死他,从此之后,他就搬离了皇宫,一心修道了。

也就是说,嘉靖帝并不是仅仅有裕王这么一个儿子,他也曾立过太子朱载壡,只不过后来在嘉靖二十八年去世了。

而跟裕王同岁的还有一个王,叫景王,此时他不在京城,而这个景王,才是严嵩曾经靠拢的对象。而这些内容,在剧中并没有体现,所以,严嵩跟裕王不对付,也就显得有点滑稽了。

但严嵩不能向裕王靠拢,究其原因还在于嘉靖帝的帝王之术,皇权之下,哪有你靠边站的选项?

在剧中,嘉靖帝驾崩之前,他曾经跟裕王讲过这么一句话:

“朕御极四十五年,从来是一个人独治,你太弱,没这个本事!”

随后,裕王反问嘉靖帝,大明朝,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贤臣?

嘉靖帝一句话点了题:

“没有真正的贤臣,贤与不贤有时候也由不得他们,看清楚了,贤时便用,不贤便黜!”

二、

嘉靖帝的这句话,就很好地概括了严嵩的一生:

首先我们要明白,严嵩所在的角色是什么,真的像表明上看到的那样是内阁首辅吗?

当然不是这么简单,其实剧情走到这里,大家想必也清楚了,大明朝真正的问题在哪?就在于大明朝日益枯竭的财政,满足不了嘉靖帝日益增长的欲望。

而他的这种欲望是以侵吞国家财产为手段,已到达自己修仙的目的。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就很好理解,剧中的三派,也就是以裕王为首的清流、以严嵩为首的严党、以嘉靖帝为首的宫里,三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是谁发现的呢?

其实很多人都清楚,只是没有人指出来而已,而这个弊端最终还是由海瑞讲出来的:

“自陛下登基初年,亦有之而未甚也,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天下因即陛下……曰:嘉靖嘉靖,言家皆净而无财用也,天下之人不值陛下久矣。”

甚至海瑞更是直指问题根源,那就是嘉靖帝家国不分,以国库为私库,用全民的财力来供自己挥霍,这才是根源所在!

懂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严嵩为什么被软禁在家,他会冲严世蕃大喊,不仅是皇上离不开你爹:

“大明朝也离不开你爹!”

三、

也就是说,嘉靖帝要想实现把国库的钱,掏进自家的腰包,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因为这是两套系统在运转,一套是宫里的系统,包括司礼监啊、巾帽局啊、针织局啊等等。这一类属于嘉靖帝的皇家产业,里面工作的人员也以“奴婢”自称,这类人只效忠于皇上,不过问政事。

另一套系统,是国家运行系统,是以内阁为首,以及所管辖的六部,以及各级地方衙门。其实他们的职责是在嘉靖帝的带领之下,实现对国家的控制,按照海瑞的说法,这叫“君臣共治”。这类人,并不仅仅效忠于皇上,更是要跟皇上抗争,以便更好的管理和服务天下人。

这里面就有矛盾了,一方面要服务天下苍生,比如严嵩倒台之后,徐阶做的财政预算,就包括安抚灾民,发放俸禄,抗击鞑子等等。可是嘉靖帝也想从中拿钱,从百姓手中拿钱出来,怎么办?

这就显得严嵩的重要性了,为什么他在雨中跟严世蕃大吼:

“在这个世上,只有皇上能呼风唤雨,也只有你爹能遮风挡雨。”

是啊,他为什么能遮风挡雨?

说白了,他就是替嘉靖帝背锅的,只有他才能做这个恶人。

而裕王,是要接班的,他当然不能当恶人,而且为了统治的正当性,他更是要站在人民的一边。所以,他跟严嵩,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只要严嵩替嘉靖帝背一天的锅,他们就一天也站不到一块去。

四、

严嵩之所以做首辅二十年而不倒,就在于他在满足嘉靖帝欲望的同时,也能镇得住下面。

不要觉得什么杨继盛啊,沈炼啊,周云逸啊,戌午三子,越中四谏,这些人的死貌似记到了严嵩头上。实际上,何尝不是他们在跟嘉靖帝争辩,而嘉靖帝又巧妙地把矛盾移到了严嵩头上。

这就是他所谓的贤臣,等到严嵩再也扛不住了,再也背不了锅了,那就是不贤,需要罢黜了。

而严嵩从“贤”往“不贤”的演变,正是嘉靖帝把权力和矛盾往下一代培养的过程:

严嵩当权这么多年,相安无事,为什么到了他快老了,徐阶啊,张居正啊,高拱啊,都蹦出来了?

这就是嘉靖帝给裕王准备的一套班子,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严嵩注定只能跟着嘉靖帝这条船走到黑。嘉靖帝允许冯保去裕王府,狠心赶走吕芳,提用陈洪,就是为后来的冯保干掉陈洪,给裕王铺路。

后来徐阶顶替严嵩当首辅,显然没有严嵩手段高明,也是跟嘉靖帝讨价还价,使得大明朝的银子在国库和私库之间流淌。而张居正和高拱,毅然决然,把炮口又对准了徐阶,而徐阶下台后,下一任首辅,同样经历他们的遭遇。

说了这么多,只是表明一个问题,严嵩选择了当内阁首辅,在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自然就注定了不能跟裕王同心。不是他不想,而是不能,跟裕王走得近,等不到裕王即位,他就先被嘉靖帝干掉了。

记住一点,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派别,在嘉靖帝下面当官受委屈的,自然只能把希望寄托到下一任皇上身上。而受宠的,就像严嵩这一类人,自从一开始上了这条船,那就永远掉不了头了,他能做的无外乎再行驶地久一些。

就像严世蕃听从严嵩的安排,做最后的努力,给胡宗宪写信一样:

“望吾弟体朝廷大局,暂休兵歇战,以解国库不继之难。”

因为他知道,倭寇可以剿,但不能全剿啊,毕竟倭寇被剿灭之际,也是严党要倒台之时啊。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杨角风发作


这是嘉靖安排好的故事情节,谁不斗谁死

嘉靖皇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葩皇帝,一心躲在西苑炼丹修道,宠信道士。搞的国库空虚,卖官糜爵,二十多年不上朝,完全符合昏君的形象。


看上去丝毫不理朝政,但是他把朝堂上衮衮诸公一个个收拾的服服帖帖,满朝文武皆为棋子。严嵩和裕王的斗争早就被定下格局,谁要是不斗,谁就出局。

裕王朱载垕是嘉靖的第三子,但嘉靖其他儿子全部早世,虽然嘉靖表面上对朱载垕关系十分冷淡,没有案例册封其太子。不过嘉靖对于自己的“布种大业”非常痴迷,明眼人都知道皇帝位置肯定是会传给裕王。以严嵩父子这对揣摩圣意的高手难道会不知道?但正是他们知道嘉靖的心意,所以只能跟裕王党拼到底,寄希望于渺茫的立其人为皇帝。


相比较嘉靖,裕王的声誉要好太多,关心民间疾苦,针砭时弊,朝堂上清流和对严党不满的人士全部倒在其麾下,可以说是朝堂上“正义人士”的最后希望。所以如果严党和裕王党要是合流,嘉靖的皇帝位置还能做的稳吗?他还能安心的在西苑炼丹,各种胡作非为吗?

所以严嵩很清楚,他倒向裕王之日,就是他的死期。而裕王除非想要要做李世民或阿尔萨斯,否则也绝不可能和严党合流。更何况相比较前者,后者难度还更低。所以双方的斗争早就被安排好,不斗也得斗,谁不斗谁就出局。嘉靖要严党打压裕王党势力,又拉出裕王这个未“贤君”让其他诸多臣以未来希望,同意他的胡作非为。



此外,严党和裕王党斗的太久,双方血仇太深,周云逸案、沈炼案、大殿案等,权力的游戏从来不是请客吃饭过家家。裕王党本身就是被严党打压欺负的政治失意者大集合,双方积怨太深,更何况嘉靖把不得双方斗的越狠,这样自己炼起丹来越安心。


五岳掩赤城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裕王朱载坖是既定的接班人这本身就是一个谎言。裕王名义上虽然是既定接班人。但嘉靖皇帝没发话之前,一切都是未知的事情。嘉靖皇帝本身就没多少后代,再加上后来沉迷修道,服食丹药导致自身身体素质就更差了。所以嘉靖皇帝的后代并不兴旺。原本嘉靖皇帝也有八个儿子也算是够用了。但之后八个皇子纷纷早夭。直到庄敬太子朱载壡死后,此时嘉靖皇帝就剩下三儿子裕王朱载坖和四儿子景王朱载圳了。本来按照惯例三儿子裕王朱载坖就该当太子了。但由于庄敬太子朱载壡死后,嘉靖皇帝认为自己命格太硬了。会克子。所以庄敬太子朱载壡死后嘉靖就不再册立太子了。而是任凭裕王和景王相争。


另一方面,当时嘉靖皇帝痴迷修道,所以十分宠幸道士。而一个名叫陶仲文的道士尤其受嘉靖帝信赖。所以嘉靖皇帝请陶仲文占卜一下如何避免子嗣无端的死去。陶仲文在一番装腔作势之后对嘉靖皇帝说道“二龙不相见”。陶仲文认为,嘉靖是真龙天子,太子是潜龙,只要真龙见到潜龙,潜龙就必死。一般人肯定是不会相信这种鬼话的。但是嘉靖有着血淋淋的事实证明。所以嘉靖十分相信陶仲文的说法。为了保住自己儿子的性命。至此以后嘉靖再也没有管过自己的儿子。裕王和景王好多年都见不到嘉靖一面。

嘉靖皇帝是不管不顾了。但是裕王和景王还是的生活啊。但是由于嘉靖对于景王的喜爱明显要高于裕王。所以“二龙不相见”之后。很多大臣都认为继任者非景王莫属。所以纷纷开始投效景王。这其中又以严嵩一党为主。毕竟严嵩之所以能够专权靠着的就是皇权。所以严嵩开始提前布局亲近景王。而有了严嵩的帮助,景王势力更是如日中天。裕王被景王给压的死死的。所以裕王深恨严嵩。

而朝中反对严嵩的臣子们,以徐阶为首又结成一党支持裕王和严嵩对着干。所以说,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但实际上因为立储之争。裕王和景王那可是斗的相当的狠。而作为双方的主要支持者。裕王自然也敌视严嵩。而景王也敌视徐阶。双方都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直到嘉靖四十四年景王朱载圳病死。嘉靖皇帝在选无可选的情况才册立了裕王为太子。也就在此时裕王的太子之位才算稳定下来。所以说裕王立储之争走的可是相当的艰难。他之所以冒险倒严,主要还是因为他和严嵩不是一路人。双方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才是根本原因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嘉靖二十年不上朝,国家机器还能照常运转,这就是他玩的高明的平衡术。他利用徐阶与严嵩之间的明争暗斗,将大权牢牢的握在手中,真正做到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裕王做为嘉靖的既定接班人,为什么要多次冒险参与倒严的的斗争?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点:,让他不得不这样做。


一:未来的天子职责。裕王成了嘉靖的唯一继承人后,君临天下是早晚之事。自古以来,没有一个皇帝甘愿平庸,甘愿默默无闻,谁不想有一番大作为,青史留名!裕王也不例外。严嵩,严世蕃结党营私,贪污纳垢,裕王比谁都看得清楚。他冒险倒严,不仅能为自己登基后有所作为扫除障碍,而且还能赢得以徐阶为代表的士大夫拥戴。

二:做给他父亲嘉靖看。严嵩,严世蕃父子是君子是小人,嘉靖心里跟明镜似的。他之所以不法办严氏父子,其实就是用他俩来平衡朝中清流的势力,以达到自己修道、管理国家两不误。如果,严氏父子倒台,清流就会一家独大,他岂能安心修道,长生不老!裕王正是看透了嘉靖的心思,才敢暗中与徐阶一起倒严。因为严氏父子是奸臣,嘉靖心知肚明,搬到严氏父子,即使嘉靖心里不乐意,也绝不会怪罪自己。

三:倒严能使裕王将来实现大权独揽。严氏父子把持朝政二十年,势力错综复杂,党羽遍布朝廷内外,如果现在不趁机把他们搬到,将来他们就会架空自己,成为无冕之王。熟读史书的裕王,深知霍光、高洋这些权臣当年如何飞扬跋扈、目无天子!他绝不允许霍光、高洋的事重演。

事实证明,裕王登基后,是个不错的皇帝。他任用高供、张居正等贤臣,一扫嘉靖朝的乌烟瘴气,是大明又一次出现复兴的迹象。


洛水清风




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不少情节都是虚构的

有个重要的剧情改稻为桑,也是虚构的,这个虚构一点还不要紧,关键是连裕王的故事也虚构。按照明朝的祖制,夺门之变后,明朝皇室亲王是不能参政的,而且远离权力中心,根本没有机会参政,也不敢参政,否则会被弹劾,惹火上身。

嘉靖的哀冲太子夭折后,裕王成为最大的皇子,按照明朝祖制,裕王就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但毕竟不是太子,是太子才能参政,不是太子就没有参政的名份。这是明朝中后期的一个基本常识。



历史上,裕王非但没有参与倒严嵩行动,而且在严嵩倒台前对严嵩父子存有忌惮

因为裕王的父亲嘉靖听信道士的话,说二龙不相见,所以裕王基本见不到父亲嘉靖皇帝。又一次,裕王家的俸禄好久没有发放了,王府快揭不开锅了。裕王不得不让人给严世蕃送去1500两银子,这样俸禄才得以发下来。严世蕃很得意,到处和人说,连皇子都要给我送银子,而且说朝廷没有我严家富有。



裕王上台后,严世蕃已经被处死,严嵩不久也死了,裕王在修明世宗实录时,把严嵩父子的贪赃枉法写的比较清楚,也算是给了严嵩父子这两个奸臣下了历史定论。后来清朝修的明史将严嵩列为明朝六大奸臣之一,也算恶有恶报。


坐看东南了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裕王为什么倒严,因为这是嘉靖道长的需要。

裕王为什么要为徐阶、髙拱、张居正撑腰,因为这也是嘉靖道长的需要。

如果裕王不倒严,那么也许严嵩早就倒了。

嘉靖道长的一句“三路诸侯”,点出了剧中的三个派系:清流、严党、司礼监。

那为什么清流党不是裕王党呢?

因为裕王没党,裕王不需要有党,因为裕王是嘉靖道长的唯一儿子。

如果不是嫡子,也许裕王真的会和清流党结为裕王党。

那为什么裕王还要一心一意倒严呢?

前面说了这是嘉靖道长的需要。

正如严府论酒的暗示一样,严嵩一杯酒,徐阶、吕芳各半杯酒。

如果没有裕王撑腰,清流一党早就被严党打趴下了。

裕王明白嘉靖道长的需要,所以才会全力支持清流党倒严。

嘉靖道长用严嵩来控制朝局,用人、罢人和杀人;

用徐阶来制衡严嵩,防止严党尾大不掉、谋逆作乱;

用吕芳来传达个人意志,满足个人欲望。

这就是司礼监-严党-清流权力体系,也是嘉靖道长的帝王之术。

所以在严党和清流的搏斗中,司礼监就是个风向标。

嘉靖想敲打严嵩时,吕芳就站在清流一边;嘉靖想打压清流,吕芳就站在严党一边。

试想如果裕王不倒严,而是左右逢源,那么谁会感到危险呢?

嘉靖道长无疑,他决不允许司礼监、内阁都和裕王一体无间,拿走全部权力。

所以严党倒台后,嘉靖道长必然猜忌吕芳和徐阶,必须时常敲打徐阶,希望他来替代严嵩发挥“遮风挡雨”的作用,这是他故意提拔徐璠接替严世蕃任工部侍郎的原因。

又必须时常敲打吕芳,防止他有了“倒向裕王”的念想。

更必须时常敲打裕王,“你爹还没死呢,还轮不到你接班”,这是要拿掉冯保的原因。

所以说白了,剧中的一切,都是嘉靖帝的权谋之术、帝王之术,都是为了一个平衡。


瓦窑堡的碳


最是无情帝王家,斗而不破,双方都能自保。

嘉靖四十四年之前,裕王朱载垕还不是唯一的帝位继承人,何况就算他是太子又怎么样?严嵩是什么角色,是内阁首辅,百官之首,如果太子跟内阁首辅尿到了一壶,对嘉靖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让历史来回答这个问题。

雍正王朝中,康熙在废太子后下旨让百官举荐太子,结果大学士马齐,佟国维等八爷党迫不及待地跳出来举荐八阿哥,这一昏招直接导致八阿哥在夺嫡之争中out。


康熙这一招就是在钓鱼,是在试探坑太子的幕后黑手,也是在寻找儿子中间对自己权力威胁最大的人。然后,八爷党成了炮灰。

唐大中十年,宰相裴休上书唐宣宗请立太子,结果宣宗很不高兴地说:若立太子,则朕遂为闲人。

呵呵,朕还没死,你就迫不及待地要当定策元勋了?

这话里的寒意吓得裴大人再也不敢提立太子的事。

对皇帝来说,唯有权力不可与人分享!

所以说,裕王和严嵩必须斗,还不能把一方斗死,否则活着的一方会很难受。不仅裕王不可能接受严嵩的投靠,严嵩也不可能跟裕王走得太近,因为二人只有一个老板,就是嘉靖,如果公司里两个最大的部门经理结成了一党,他们要么是开新公司,要么是开新公司之前被老板干掉。


嘉靖二十七年,首辅夏言和三边总督曾铣就是因为“貌似”走得太近,触了嘉靖的忌讳,两个人一起丢了脑袋。

裕王的野心是,他做皇帝之后要收拾人心。即使海瑞不上书,他也知道天下臣民不鸟他老子很久了:任用奸臣,崇信道教,奢侈无度,滥用民力,把大明朝搞得乌烟瘴气。

如果不搞严嵩,等于拿着扩音器向天下宣布:我老子是混蛋,我也是。

和严嵩作对,还可以给天下一个交代:严嵩是混蛋,我老子是被严嵩蒙蔽的,他不是混蛋,我更不是。


《苏绰答宇文泰》中宇文泰问苏绰:国何以立?苏绰答:具官。宇文泰又问:如何具官?苏绰又答:用贪官,反贪官。这就是帝王心术!贪官的价值就是给皇帝背锅。贪污的钱最后是皇帝的,贪官不仅是背锅的,完事之后还要被皇帝拿去当替罪羊。

嘉靖四十四年,景王朱载圳去世,裕王成为嘉靖在世上唯一的儿子,这时严嵩的存在,其实从各方面来说都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这事没等裕王继位后处理,嘉靖就自己动手把严嵩打发去乡下讨饭了。


每日一段历史


在大明王朝1566中,裕王的所作所为相信令很多人都感到不解,他的大哥出生没多久就去世了,而二哥虽然被册封为了太子,但是太子的位置还没捂热呢,就去世了。裕王二岁的时候就被册封为王了,所以无论是太子之位还是皇位,按理说此时都应该离他不远了,这个时候裕王已经是既定的接班人了,大明王朝很快就是他的了,但是他却还要冒险参与倒严斗争,这究竟是为何呢?

首先,裕王早晚是要当皇帝的,但是中途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谁也不能够得知,所以裕王的内心还是比较忐忑的!毕竟如今嘉靖还在呢,文武百官也不是吃素的,要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说不定下场仍然会非常惨。自古以来,朝堂上的权力都是要加以分散的,大臣们手中都拥有不同的权力,并且他们的势力也是相对分散的!裕王若是每天没有什么作为,任凭当下的局势发展,然后一步一步的登上皇位的话,这样得来的权力,握在手中也会感到忐忑不安的,因此他要做的就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壮大自己的势力!

裕王的所作所为是通过深思熟虑的,所以他才与严嵩父子站在了不同的一条船上,严嵩父子的势力逐渐壮大,并且把持朝政20多年!裕王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知道如今朝堂上的稳定只是假象,自己的势力虽然也在逐渐变大,但是严嵩父子早晚有一天会威胁到自己。如今父亲还在世,因此严嵩父子不敢有什么大的动作,若是有一天自己继承了皇位的话,严嵩父子就会依靠手中的势力发起动乱,所以他要趁嘉靖还未驾崩之前赶紧除掉他们。

而且,如果嘉靖的儿子和嘉靖最宠爱和信任的大臣站在同一条船上,那最不安的就是高高在上的嘉靖皇帝了。只要嘉靖不死,裕王也好,严嵩也好都只不过是棋盘上的棋子而已,自古以来帝王最喜欢使用的不就是制衡术吗?利用严嵩一党,不仅可以为自己炼丹花钱买单,他嘉靖的白手套而已,更是可以制衡太子党一家独大。

裕王冒险倒严,一方面是为今后做打算,让自己登基之后能够走得更顺畅一些!皇帝之位自古以来就诱惑了很多的人,当上皇帝的人都不想在这个位置上默默无闻,而裕王自然也不例外。他若是能够在当上皇帝之前,就除掉这些结党营私的人的话,那么他就会受到别人的拥戴,并且自己的父亲也会高看他的。嘉靖虽然表面上不说什么,其实他心里面什么都知道,裕王自然也明白父亲的心思,所以他才会选择默默的和徐阶倒严!严氏父子本就不知道什么好人,这种奸臣被扳倒了之后,对国家对百姓都是好事,无论嘉靖的心里高不高兴,他都绝对不会怪罪裕王的!

嘉靖在位期间朝堂之上是乌烟瘴气的,权臣之间相互斗争,大大小小的官员都贪污腐败。而严嵩担任的是内阁首府,很多在朝廷当官的人都是他的门生,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贪婪!严嵩的门生们就像是蝗虫一般,啃食着大明江山,让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差。裕王是要继承皇位之人,所以他自然不希望今后国家还是这番景象,他也知道若是想要安稳的坐上皇位的话,那么就必须先把严嵩给解决掉。裕王当上了皇帝之后,他的名声要比自己的父亲更加的响亮,朝廷之上清官越来越多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裕王冒险倒严!有人说,如果裕王不这么做的话,也许江山还没交到他的手中,就被他人夺了去了。嘉靖整日炼丹,想靠他拯救这个江山根本就不可能,更何况如果没有裕王的话,嘉靖又怎么能够安心的躲起来炼丹呢。

严嵩也是一个明白人,他知道自己一旦和裕王成了对手,那么就很有可能难逃一死。这两个人的斗争一旦开始不分出个你死我活,是绝对不可能结束的。裕王和严嵩党斗了很长时间,在斗争的过程当中,双方谁也不让谁,而且积怨也越来越深。站在裕王身边的人大多都是在政治上被打压的,这些人集结在了一起拥有了无限的潜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