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190米的“望闻问切”

地下190米的“望闻问切”

记者 李羽佳

1月9日17时,随着班长张永亮一声令下,破碎机、转载机、运输机相继启动,采煤机滚筒一圈圈向前转动,煤块从高达7米的煤壁上落进传送带。工作面上轰隆隆作响,采煤开始。

这里是位于神木市的大柳塔煤矿大柳塔井52504综采工作面,距离地面190米,月产煤百万吨。

看到所有设备正常运转,综采五队队长呼绿雄严肃的表情渐渐放松下来,嘴上说着“回,升井”,手里的矿灯还不时照向设备的连接处、缝隙里。

工作面并不漆黑,几十米以外的人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但呼绿雄的矿灯几乎没有关过。他把本可以固定在安全帽上的矿灯紧紧握在手里,右臂的大小臂夹角在0度至90度间随机变换,矿灯的光精准地打在每一台设备的关键位置上。

“安全生产是底线,是生命线。把设备检修好了,才能保证安全、效益。”这是呼绿雄一直以来的信念。综采五队工作面总长780米,正常成年人走一个来回需要10余分钟,而呼绿雄走一个来回至少要一个小时。

呼绿雄走得慢不是因为他身上穿戴着超过5公斤重的装备,而是他不光用脚,还得用脑、用心、用眼、用耳,他形容自己在这780米里“望闻问切”。他说:“要看设备的位置是否正常,要听工作面上有没有不该有的声音,要随机提问采煤工人具体操作范式等,还得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优化改进设备。”

自从2007年元旦当上队长后,呼绿雄每次下井都这样走两三个来回。每个月下井近20次,一天走2万多步,对他来说是常事。

当采煤工人的20年间,呼绿雄从煤矿里的临时工干起,操作过矿井里的多种设备。加之呼绿雄爱琢磨,高中还没有读完的他不但成了大柳塔煤矿里为数不多的非大学生队长,还成了“地下发明家”,拥有2项国家级专利。

2015年,大柳塔煤矿活鸡兔井遇到有史以来第一个放顶煤工作面,煤层厚度有10米,上方就是采空区,工作面上还同时存在瓦斯、煤尘、水、火等不利条件,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煤矿坍塌。为了使立柱支架在采煤过程中充分支撑顶板,呼绿雄决定改变立柱支架的控制方式,变单阀控制为双阀控制,让立柱支架能够快速升降和推移,避免顶板压力过大造成事故。

2019年,呼绿雄凭借这项重大创新获得了“中国工业创新工匠”荣誉称号。

荣誉并没有给呼绿雄停滞不前的理由,他身上的担子始终没有放下过,新的一年,他仍在默默使劲儿。他说:“作为队长,一手要抓安全,一手还得抓效益。这么多弟兄跟着我,我不但得让他们平平安安多挣钱,还得继续多琢磨、多创新,改进设备,让工人们省点劲儿,少劳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