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岡民俗“接送三王”

佛岡民俗“接送三王”

佛岡民俗“接送三王”

佛岡民俗“接送三王”

佛岡民俗“接送三王”

吉河洞接三王是元末明初以來在佛岡境內吉河洞舉辦的民間傳統活動,在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吉河洞是指古代佛岡潖江上游的地域,包括現在的水頭、石角(含三八、龍南)一帶。接三王是指接送流傳在當地被神化的人物——劉泉及其左右護衛三人,稱為三王。因這項活動的含意迎合人心,跨及地域廣,參與群眾多,儀式嚴密,場面熱鬧,所以流傳久遠,歷代不息,從起源至今已有600多年,成為當地具有鮮明特色的民間傳統活動。20 世紀中期因發生“文化大革命”,這項活動被當作“封建迷信”活動而被迫停辦。改革開放後,人民群眾按照“振興民族文化”的政策,逐漸操辦恢復活動,近年來已經恢復為群眾性盛會,筆者曾先後數次前往現場觀摩採訪。 佛岡雖然自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才成為獨立的行政建置,但自古以來這裡就一直有人居住勞作,繁衍生息。傳說中的三王主角名叫劉泉(又名劉一相),生於元末明初,原是從化地區人,自小隨父、兄一起來到佛岡吉河洞龜仔塘(今水頭王田村)居住。隨著歲月遷移,劉泉逐漸成年,長得一表人才,加上頭腦聰明,熱心助人,辦事周全,雖然他是外地人,但深得當地人喜歡,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名聲逐漸從龜仔塘傳遍吉河洞地區。後來,劉泉一家遷到湞陽(今英德)連江口謀生,離開吉河洞。因吉河洞位於湞陽(英德)、清遠、從化、新豐、的交匯處,常有匪賊橫行,社會治安混亂,鬧得雞犬不寧,民不聊生。吉河洞鄉親父老為保一方平安,派出父老到連江口將劉泉請回來吉河洞龜仔塘居住。劉泉回來後,採取編制戶籍、聯防自治等措施,加強治安防衛,抵抗匪賊。同時,動員民眾開荒種植,教化民眾向善,並建立墟集以互通有無,把整個吉河洞治理得整整有條,吉河洞從此太平,人們安居樂業。由於劉泉治理地方有功,被朝庭任命為吉河總兵。並被吉河洞主封為“屯田萬戶”。 可惜劉泉英年早逝,令人痛惜。因為劉泉的功績在吉河洞中家喻戶曉,深得人心。他去世後,人們仍然深切地懷念他,以寄託對平安生活的嚮往。劉泉的為人和事蹟在人們的口耳相傳中逐漸被神化,以至傳說他是含笑端坐離開人世昇天的。後來,吉河洞鄉親尊之為王,並且設立神位、雕刻神像進行拜祭。劉泉神位居中,另設有左右護衛騎於神馬,合稱為“三王”,拜祭儀式越來越隆重,逐漸成為於每年十月初一接三王的民間傳統活動。 接三王,是吉河洞民眾祈盼團結、興旺、平安的傳統活動,按當時吉河洞十個甲按順序輪流接送,每年接送一次,循環不斷,每個接送週期為十年。十個甲(即今自然村,多為宗族祠堂所在村,其中小坑村接兩次),接送的順序是:小坑(在石角龍南)、鳳圍(在石角)、龍蟠(在石角龍南)、古塘(在石角三八)、蓮塘(在石角三八)、大塘(即誠逕在石角三八)、坣下(在水頭)、石街口(即石潭在水頭)、小坑(在石角龍南)、王田(在水頭)。 接送三王活動被當地人視為重大慶典,特別是輪到接送的村莊,更是在農曆十月初一到來之前就選定主持人及早做好準備。接方和送方準備的物品主要有:紙錢、香燭、鞭炮、雞、豬肉、茶、酒、發糕、穀米等祭祀用品。後生們還要練習舞獅子、武術,許多人參加殺豬宰雞鴨,並預備參加接三王全部人員的飯菜,出錢請道士(南無佬)準備做樵。接方村莊還要及早準備在祠堂正中供奉三王神位的位置,以待接到三王神位後置放。送方村莊還要及早準備三王的新服裝,以待送出神位時裝扮。 農曆十月初一,接送三王活動正式開始。接方村莊主持人組織村民,各司其職。當天上午八點左右,祠堂所屬各分支村莊的獅子隊伍到來匯合。九點左右,獅子及所有人員到齊後,開始響起鑼鼓,燃放鞭炮,舞著獅子,旌旗招展,浩浩蕩蕩向接三王的村落行進。送方村莊在當日也隆重其事,召集祠堂所屬各村的老者,點燃香燭,舞起獅子,為三王穿上新衫,許多人還爭著將多少不等的善款放到三王的衣袋中,以示崇敬和尊重。送方村莊的歡送隊伍舞著獅子,在村口等待前來接三王的接方村莊隊伍。 接送三王隊伍相遇後,活動高潮接著到來。接送隊伍相遇時,有個傳統禮儀,獅子頭舞得越低就顯得越有禮貌。因此,送方的獅子整個的伏躺臥在村口的路邊等待接方,接方還以同樣的禮儀,躺臥著向前。獅子碰頭後互相拜禮,雙方領頭人見面行禮,熱情招呼。禮拜三巡,送方獅子和隊伍才開始向後退,邊退邊舞。接方也以同樣禮儀行進。 接方獅子隨著送方獅子在前面引路,一路緊緊跟隨,邊行邊舞,不時與送方獅子碰頭招呼,互相拜禮。到村後,按照禮節,進入每一個門口都要行拜禮三次,直到供奉三王的祠堂中。到三王神位前再行三拜禮,此時有一群婦女開始給三王上香,敬酒茶,燒紙錢,給三王穿上新衣服。接著,送方主事進行歡送儀式致詞,致詞內容主要是祝福、希望、祈禱之類。主事人致詞時,接方有幾個人將三王神位、神像請上轎子,用紅綢將其捆綁固定在轎子上,等主事講完話後,即響起鑼鼓,舞動獅子,一人捧起香火爐在前面引路,六人分三組抬著三個王(神位、左右護衛騎馬雕像)隨後,開始起轎接歸。此時送方的婦女們也趕緊從外向內撤穀米,以示挽留三王,不願意三王離開。而接方婦女也趕緊向外撤穀米,意思是請三王到她們的村子去。此時接送活動進入高潮,鑼鼓喧天,舞動獅子,鞭炮齊鳴。送方在前面帶路,接送雙方擁抬著三王神位。到祠堂中廳必須停放下來,讓獅子拜禮三巡,出了祠堂門口又要停下來再拜禮三次。這樣依次經過門樓、地堂、村口等多處,都要停下轎子,共要十二次的拜禮,才能離開送方村莊。 擁抬著三王神位的隊伍,一路上舞著獅子,燃放鞭炮,旌旗招展向自己的村莊走回去,到村門口時停下來,擺上香案、祭品,點燃紙錢、元寶,舞起獅子,燃放鞭炮。五六個老年婦女跪拜,每人一手拿著一個裝穀米的器具,一手抓穀米向內撤,口中唸唸有詞地不斷祈禱。獅子在村口拜禮三巡後,接著將三王神位請進祠堂擺在中央進行拜祭。拜祭時同樣擺上香案、祭品,點燃紙錢、元寶,舞起獅子,燃放鞭炮。村中各家各戶的婦女提著供品(發糕、雞、豬肉、香燭等)到來三王神位前行拜祭禮,祈求三王保佑家人萬事如意。 在接方主祠堂拜祭後,接方隊伍,再抬著三王神位,舞著獅子,燃放鞭炮,旌旗招展地到本祠堂所屬的其他各個村子進行巡禮。每到一個村子的門樓、分支祠堂,都要停下來進行拜禮。這樣逐個村重複以上拜禮,直至將本姓祠堂所屬的全部圍村巡完後再回到原來的主祠堂。 晚上,接方村莊請來若干個道士(俗稱南無佬)給三王做樵(即做法事)。做樵時將三王神位擺在案臺上,點燃香燭,幾個道士做法事,有數十名婦女(上了年紀者居多)在場旁聽,並不時為三王上香、點燃紙錢。做樵活動一直到第二天天亮才結束。一年一度接三王活動告一段落。當年接三王活動結束後,三王神位在接方村莊供奉一年,翌年農曆十月初一,再作為送方交給下一個村莊。


佛岡民俗“接送三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