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祢衡是大才,还是浪得虚名?曹操杀死孔融和杨修,是否受祢衡影响?

原度拾趣


电视剧《三国演义》

祢衡、孔融和杨修之死,说明曹操任用人才的尺度是什么呢?   祢衡、孔融和杨修都是当时才名很高的文人,三人意气相投,彼此推重,后来都直接或间接为曹操所害。曹操素来有爱才的美名,他还多次下过“求贤诏”,声称即使德行不够好而真正有才的人也可以录用,可见曹操用人之不拘一格。本文里曹操点数到的手下得力的文臣武将,也确实都是一时的俊杰,可见曹操爱才确有实据。祢衡、孔融和杨修究竟为什么不能被曹操相容呢

曹操爱其才,非爱其人。试看官渡一战,曹操幸得许攸献计,未适履而相迎。然而许攸恃才放旷,终被曹操所杀。来献图的张松虽然有过目成诵之才,但不言不逊,也受到杖罪。我想祢衡、孔融和杨修也是如此,假使他们见风使舵,终不会有杀身之祸。


奇怪视频君


祢衡(173—198),汉末文学家,平原人 ,少有才辩,长于笔札,性刚傲物,矫时慢物。也就是说,此人有才气,狂傲,是个狂士。

祢衡这样的狂士生活在太平年代,真的没啥,文人独立特行嘛。如果是个行为艺术家,或者说不定成了网红,屁股后面跟着一大群人,拿着手机拍,直播加带货。

祢衡有才,孔融把他推荐给朝廷,曹操派人召祢衡至,见礼毕,曹操不命祢衡入座。祢衡仰天叹息说:“天地虽阔,何无一人也!”曹操当然不会高兴,说我手下有数十人,都是当世的英雄,怎么说没有人?掰着指头说出一大群,这个那个。祢衡说,这个那个,不过尔尔,其余都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

可是祢衡生活在三国时代,是乱世,草菅人命,杀气很重的社会环境里,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何况你跟拿刀的人对着干。其实,祢衡与曹操的冲突,是价值观的冲突,祢衡骂曹操,“常怀篡逆”,又痛骂曹操身边谋士荀彧等,为曹瞒之党,焉得不死?

都说曹操爱才,那也得顺着他,祢衡傲慢放诞,曹操给他一个职位,鼓吏,就是击鼓的,羞辱祢衡,祢衡裸体击鼓,戏骂曹操,激怒曹操,超过容忍的限度了。

曹操有心机,不直接杀了祢衡,要借刀杀人,祢衡被送到刘表处,祢衡讥讽刘表,刘表也不愿落害贤之名,再送到黄祖那里,黄祖杀了祢衡,祢衡才26岁,呜呼哀哉了!

孔融(153—208),曲阜人,孔子20世孙,建安七子之一,孔融比较特别,喜欢和曹操捣乱,攻击曹操,被曹操杀了。杨修华阴人(175—219),才思敏捷,曹植的朋友,因曹植失宠,杨修有计谋,又是袁术的外甥,曹操恐有后患,借故杀之。

总之,祢衡,孔融,杨修,本是一类人,大有才气,性格狂傲,都不顺着曹操,哪能有好果子吃!


青霞人文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讲的是祢衡裸衣击鼓骂曹操。这段故事有历史出处,《三国志》、《后汉书》以及《世说新语》都讲到东汉名士,大才子祢衡当众侮辱曹操的事情。弥正平击鼓骂曹后来在民间广为传颂,舞台戏剧更是精彩演绎,成了了非常著名的传统剧目。

但是,我对祢衡其人及事迹并不以为然,此人死不足惜。而曹操杀孔融、杨修是否与祢衡有关,这倒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总体而言,这三人与祢衡大致就是一路人,祢正平没有死于曹操刀下,孔融、杨修则幸运得多,得到曹操的正法,死也比祢衡多一些名分。

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故事呢?

唇剑腐儒,自寻死路

《三国演义》中说,曹操假天子以令诸侯,作书招安荆州刘表。贾诩献计说,刘表喜欢结交名流,就得派一个名人文士做说客。曹操问,谁可以担当此任呢?荀攸说,孔文举可当其任。于是,曹操把孔融请来,让他去做刘表的说客。孔融心中没底,大概很害怕与军阀打交道,或者有意给祢衡机会,所以,就上表推荐了祢衡。


汉献帝看了孔融的推荐信,不置可否,便交给曹操处理。既然孔融推荐,而且,祢衡的名气也很大,符合贾诩提出的条件。于是,曹操召见了祢衡,“击鼓骂曹”的故事便应运而出了。曹操被骂了个狗血淋头,《三国志·荀彧传》中说:“太祖大笑,告四座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曹操没有杀祢衡,而是让他去荆州见刘表。此时,祢衡倒赖着不肯去了。《三国演义》说,曹操教备马三匹,令二人扶挟而行,同时,又教手下文武,整酒于东门外送之。

祢衡的这场骂曹大戏,上演得极其不堪,期间还当众脱掉衣服,裸身而立。在击鼓骂曹之前,还鼓动利舌,对曹操手下进行痛骂,说“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招,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徐晃可使屠猪杀狗。”三国名士在祢衡眼里,竟然如此不堪。

这样骂没有问题,只要祢衡比这些人更厉害,或者也有这些人的能力,可以藐视,甚至侮辱,都可以理解,个性使然,谁也管不着他。但是,曹操让他干一件正经事,祢衡却不敢了。曹操敬他是名士,担心得到害贤之名,没有杀他,还派手下文武给他送行。

祢衡无奈前往荆州,但心里极不服气,也极不平衡,放声大哭。曹操手下问他为何大哭,祢衡说:我在棺材当中行走,怎么能不哭啊。曹操手下反诘道,我们都是死尸,你就是无头之鬼。祢衡此时,又施展唇剑毒舌之功,辱骂众人:“吾乃汉朝之臣,不作曹瞒之党,安得无头?”

曹操众文武早就忍耐多时了,因曹操有令不准杀他,才强压怒火。此时,曹操不在,大伙便一齐拔刀要杀祢衡。荀彧立即制止,劝说道:“量鼠雀之辈,何足汗刀!”祢衡绝不饶舌,反唇道:“吾乃鼠雀,尚有人性;汝等只可谓之蜾虫!”话到这种地步,前来送行的人无不痛恨祢衡,立即就散伙了。

祢衡如此张狂,是不是真有本事呢?或者说,他就不愿意给曹操卖命呢?都不是。祢衡也是精心准备了一道表章,见到刘表时就献了上去。刘表看完后,祢衡的文章中虽然有溢美之词,实际上则夹枪带棒讽刺自己。于是,刘表十分不悦,把祢衡送到了黄祖那里。

到了江夏,黄祖也很客气,热情招待了祢衡。席间,黄祖问起许都人物,祢衡说了孔融、杨修的名字。黄祖便问,这两个人跟我比如何,祢衡对黄祖说:“汝似庙中之神,虽受祭祀,恨无灵验!”这句话惹恼了黄祖,一刀将祢衡砍杀。

唇剑腐儒自取灭亡。假若祢衡不愿意给曹操效力,完全可以不干这趟差事,既然出任,就当施展才干,不负“大儿孔文举”的推荐。骂曹操可以以汉贼之名骂之,刘表却是汉室宗亲,祢衡难道不知道?祢衡逞口舌之能,胸无一智,还要逞毒舌之能事,被黄祖所杀,死不足惜。

徒有虚名,装疯卖狂

祢衡死于黄祖之手,因曹操不敢杀,刘表也不敢杀。不敢杀的原因,是祢衡确实名声在外,杀这样一个并不能威胁自己的“鼠雀”,污了刀不说,还得背负害贤之名。那么,祢衡到底是不是有才,是不是“贤士”呢?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借用孔融的话说:“祢衡,字正平,其才十倍于我。此人宜在帝左右,不但可备行人而已。我当荐之天子。”于是,孔北海给汉献帝上了一道表章,极力夸赞弥衡“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之口,耳所暂闻,不忘于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弘羊潜计,安世默识,以衡准之,诚不足怪。”

从孔融的奏章中,不难看出,祢衡的才华主要体现在艺文之上,读书也很厉害,达到了过目不忘的程度。而且,极有心计,与西汉桑弘羊有一拼。所以,大家都以祢衡为标杆榜样。

孔融的这道表章,见之于《文选·孔融》,但《后汉书·孔融传》中,却没有这篇文章,也没有孔融向汉帝推荐祢衡的故事,《后汉书·文苑传·祢衡》同样也没有这个记载。《三国演义》中祢衡的事迹,主要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注引《文士传》、《平原祢衡传》,孔融上书推荐祢衡,大概就出自《平原祢衡传》。

在这些史料中,还有与弥衡才华相关的记载:“衡尝书一刺怀之,字漫灭而无所适”。意思是说,祢衡曾经自己写了个名片,名片上的字一塌糊涂,不能辨识。古人以书法为门面,有“打门锤”之称,十分重视书写。祢衡字都写不规整,能有什么大才?

不过,祢衡倒是深通音律,鼓打得不错。曹操其实知其所长,便任命他做一个鼓手。击鼓骂曹时,一通《渔阳三过》,也是“容态不常,音节殊妙(《文士传》)”。说白了,祢衡就是个比较优秀的文艺青年,所以,孔融上表称他“初涉艺文”,是最正确最中肯的评价。

曹操不杀他,并非不敢杀。因为许都新建,祢衡在这个地方名气很大,曹操亟需招揽人才,稳定新建的首都,从而诏令天下。曹操知道此人“素有虚名”不可用,便任其所长,并以此打压这类唇剑腐儒,树立人才新标杆,在三国纷乱之际,聚集更多的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栋梁之才。假若曹操用了这样一个人,就难免形成一种人才导向,以虚名自负的狂妄之徒得了势,荀彧、郭嘉、张辽、徐晃还能有立足之地吗?

纵观古今,诸如祢衡者,几希。此类人虽然过目不忘,基本上只记住了文字,书中的道德学问几乎没有入目入脑,一点修养都没有。圣贤经典,教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不知祢衡看的是什么书,连起码的做人修养都没有。这样的人,绝无大才,当众裸体,等于耍流氓。

三国时代,风云际会,人才辈出,魏晋风度从兹而始。如果说祢衡有大才,击鼓骂曹必定要得到喝彩,那就十分令人难以理解了。祢正平装疯卖狂,无论到何时何地,都不能为人所容,也都没有好果子吃。

孔融被杀,多与祢衡有关联

却说祢衡倒江夏见了黄祖,喝酒之时,黄祖问起许都人物,祢衡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除此二人,别无人物。”这句话,在《平原祢衡传》中有记载。那么,祢衡目空一切,为何又独敬服这两人呢?

先说说孔融。《后汉书·孔融传》说:“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作为孔子的世裔,孔文举在当时也是非常有名的,也得到了很广泛的尊重。孔融小时也很聪明,让梨的故事,“小时了了”的故事,“覆巢无完卵”等等故事,都与孔融有关。《三国演义》中的孔融,当时为北海相,刘备北海救孔融的故事,也见诸《后汉书》等历史记载。此时,孔融从孔子世孙的身份,独据一方,也是一镇诸侯。

孔融有才名,有声望,也有地盘,按说也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但是,《后汉书》却是这样评价孔文举的:“融负有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看来,孔融与弥衡一样,都属于“才疏”之人,同样“素有虚名”。方以类聚,人以群分,孔融很快就与弥衡搞到一处了。

《后汉书》说了这样一件事,孔融在做北海相的时候,见朝廷很不安宁。于是,便“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也就是“志在靖难”。孔融说:“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所谓的“靖难”,原来是以“大圣”自负,试图借助圣人的名望,夺取天下。

“卯金刀”指的就是“刘”姓皇帝。这件事,孙权大概知道,孔融曾当着孙权使者的面,谤讪朝廷。到朝廷做官,又“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官掖。”大概是在这之前,孔融对弥衡大放狂言,说,父子之间有何亲缘关系,因为情欲,才有了父子。母子之间,也就是一件东西寄存在瓦缶之中这样的关系。这等违背祖训的大逆不道之词,当然赢得了祢衡的极力点赞,称孔融为“仲尼不死。”孔融则回应祢衡“颜回复生”。两人意气相投,甚是相得。范晔极其愤怒,在此痛斥道:“大逆不道,宜极重诛”。

果然,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杀了孔融。《三国演义》中,忽略了孔融试图谋反,口出无父无君狂言的细节,只说曹操因孔融多次轻谩自己,又阻止大军南下而深恨之,才杀掉了孔文举。其实,孔融并没有胆略阻止曹操南征,被杀的缘故是他多次轻蔑、侮辱曹操,还把曹操比作夏桀商纣。陈寿说:“(孔融)颇推平生之意,狎侮太祖”。《资治通鉴》也证实陈寿的说法,说京兆尹脂习与孔融交厚,每次劝他不要太过刚直,以免招致杀身之祸。

因而,孔融之死,与祢衡一样,都是狂妄自大,轻谩侮辱他人而自饮钢刀。至于曹操杀了孔融的两个儿子,也是因为他们与孔融一样,不知求饶。曹操说,父亲都是这样的人,儿子也一样,便叫手下杀了他们。这件事,曹操干得很不人道,另当别论。

孔融比祢衡相比,虽然志大才疏,但毕竟是“建安七子”中的一员,也留下了《孔北海集》,是有点真才实学的。但这两人意气相投,傲慢无礼,相互吹捧,最终殊途同归,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奇怪的。而且,孔融又与祢衡不同,此人有很大的野心,不服曹操每每“狎侮”之,大有不能达到孟德而在自己的理想破灭后,有嫉恨泄愤的心理因素存在。

当然,假若一定要讲孔融具有叛逆精神,解读先祖的学说有超前意识,那也不假。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此等言论行为,诚如范晔所云,就是大逆不道,应当从重惩处。

杨修与祢衡殊途同归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书中,写到了杨修之死。这段故事大致是这样讲的,曹操在汉中与刘备作战吃了很大的亏。驻扎在斜谷时,想进兵担心马超,想退兵又害怕蜀军耻笑。犹豫之间,夏侯惇前来禀请口令,正在吃鸡的曹操见碗中有鸡肋,便随口念道:鸡肋、鸡肋。夏侯惇以为这个就是口令,回去对杨修说了。杨修便赶紧让夏侯惇收拾行李,准备撤退。

当夜,曹操提斧巡寨,见夏侯惇收拾行装,大惊。问明原因,才知道杨修把鸡肋理解为班师的暗示。杨修认为,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曹操此时进退两难,最终还得班师回许都。大概杨修猜透了曹操之意,便招来了杀身之祸。

“鸡肋”的故事,见诸《后汉书》、司马彪《九州春秋》,应当是可信的。那么,曹操杀杨修,仅仅是因为“鸡肋”事件吗?

祢衡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这两个人才是许都真正的人物。从祢衡嘴里出来的优秀人才,大抵也与自己情趣相投吧。祢衡死于自己的狂傲轻薄,孔融死于自己的叛逆与轻谩,杨修大概也是殊途同归,虽然死法有别,但本质上也没逃脱前面二位的套路。

杨修很有才,比祢衡强多了。但是,杨德祖之才却显得有点聪明自负,毫无顾忌的张扬,多次犯忌,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其实,杨修死于“鸡肋”不假,但却不一定是死在了汉中。《三国志》裴松之引注《典略》说,曹操杀杨修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而曹操从汉中撤兵回许都,则是在这一年的五月(阴历)。也就是说,杨修并非妄猜曹操退兵,涉及军事机密而被杀的,一定有其他缘故。因三国时期魏国郎中鱼豢所著的《典略》已失传,“鸡肋”之事究竟如何,也无从考证了。不管怎样,杨修应当直接死于“鸡肋”无疑。

在“鸡肋”之前,杨修多次破解曹操的谜语,比如因“阔”而改门,见“一合酥”而将曹操的酥分而食之,等等,这些都是自作聪明。尤其是“一合酥”,并不能表明曹操的意思是要分而食之。如此猜测揣摩上司,还在人前卖弄,杨修把自己看得太大了。

曹操虽然对杨修这些耍小聪明的勾当不喜,但却并不是要杀他的主要原因。罗贯中在七十二回书中堆砌这些故事,无非是想证明曹操是个极端猜忌之人,也是一个不能容人之人,千真万确的“奸雄”。这还真冤枉了曹操,三国时期,曹操手下人才最多,倘若真的不能容人,或者猜忌之心很深,还有谁为他如此卖命?

曹操杀杨修的真正目的,应当与选择曹魏继承人有关。曹丕、曹植在争夺世子位置时,都用了奸诈的手段,争斗得不亦乐乎。但是,曹丕手下棋高一着,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杨修其实并不是不聪明,但此人性格张狂自负的弱点,葬送了曹植的前途,也把自己带进了坑里。兄弟二人每次用计陷害对方,基本上是曹丕得逞,而杨修出的点子,则不断被曹丕发现、揭发。杨修自以为天下无敌手,轻视对手,疏于防范,等于是把一把好牌摊开来打,曹植这边几乎是暴露着让人攻击。

如曹操这等雄才大略之人,一定考虑到身后的事情,为防止兄弟自相残杀,便有意的打压曹植势力。曹子建身边有这样一个人,曹丕总会遭到挑战的,不如早早的找个借口,杀掉狂妄自负的杨德祖,为曹丕铺平道路。

通过祢衡、孔融、杨修之死,不难看出,这三个人都死于张狂轻谩。虽然孔融、杨修之死不是祢衡直接所害,但三人之死却有内在的关联,都能够给后人提供同一个教训:那就是做事先做人,即便有再高的才华,再大的本事,也要尊重他人,讲究团队意识,德才兼备才能有所作为。狂妄自负,轻视他人,便永远难以融入到团队之中,也很难做成大事。倘若成为众矢之的,甚至危害了团队利益,迟早要跳进自己挖的大坑之中。


绿野萍踪01


《三国演义》中的祢衡当然是大才而非浪得虚名,但《三国演义》是(三分真七分虚的)小说,而且其主旨是迎合封建统治者“扬刘拟曹”的小说。

事实是如此吗?

据《后汉书·祢衡传》记载,因为孔融举荐,曹操想见一下祢衡,可祢衡自称狂病,不肯去见,还对曹操多有不敬之言,这让曹操很恼火,但碍于祢衡的才气与名声,又不想杀他。听说祢衡擅长击鼓,“乃召为鼓史”。演出那天,鼓史们都换上专门演出服装,依次轮到祢衡上场,祢衡演奏的《渔阳》鼓曲,声音节奏悲壮,听到的人无不感慨万分。当祢衡径直来到曹操跟前时,曹操身边的官员发现他没有换服装,便呵斥道:“为何不换专门的衣服,就胆敢轻率进见?”于是,祢衡就当众裸身换服,而后又面不改色的去击鼓,曹操对此一笑了之。这让孔融感到很不体面,“退而数之”,希望祢衡能去向曹操请罪,祢衡也答应了。一向“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的祢衡能够登门谢罪,这让曹操十分欢喜,“敕门者有客便通,待之极晏”。祢衡也真的来了,然而却“着布单衣、疏巾,手持三尺棁杖”,来到了大门前,也不进去,而是“坐大营门,以杖捶地痛骂”。曹操很生气,“谓融曰:‘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顾此人素有虚名,远近将谓孤不能容之,今送与刘表,视当何如。’”祢衡到刘表那里,刘表十分高兴,很器重他。可祢衡又侮辱、轻慢刘表,刘表实在不能容忍,所以把祢衡又送给江夏太祖黄祖。祢衡又羞辱黄祖,黄祖性情粗暴,一气之下就把祢衡杀了。

《后汉书》是史书,其可信度是高于《三国演义》的。但是,这样的人物是真的有大才吗?与其说是,还不如说是祢衡性格上存有极度的“自卑”才对。

暂且认祢衡有大才,那他是应该读了孔儒经典的,况且他又与孔子二十代孙孔融交好。但就他当众(非一般场所)脱得赤身祼体的,在自“独尊儒术”之后,祢衡那还有孔儒所提倡的“礼”态?那还有孟子所说的“四端”之羞耻之心?祢衡要羞辱曹操并非他与曹操有私人恩怨,而是站在孔儒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立场。说白了,祢衡与曹操有意识形态上不可调和冲突。

曹操杀孔融当然与祢衡无关。但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许多场和是对的。孔融也是一个孔儒道统思想的维护者,他也是反感曹操的,但他比祢衡要会来事,只不过在维护君主利益的前提下,他与曹操则水火不容,这就是孔融为被曹操所杀的根本所在,正如荀彧被杀一样。

杨修为曹操所杀也与祢衡无关,曹操在祢衡如此羞辱之下都不杀之,更何况杨修要比祢衡文质彬彬多了。杨修是真有才,也深得曹操的喜爱。请注意,在曹操的儿子当中,他尤其喜欢曹植,而曹植与杨修的关系极好。也正是这种极好的关给杨修埋下了祸根。不论曹操是奸臣或是新型地主的代表,他有代汉之心是随事业的发展而来的,其五十多岁后所写《让本县志令书》就说明一切,更不用再解释曹操为什么要杀荀彧了。曹操有代汉之心,但他时已年暮,因此他只能留给下一代去完成。而且,他也深知“嫡长子”的重要性,所以在曹丕和曹植之间,曹操只能选前者,而杨修有可能坏事,因此曹操为除身后所患,决意杀杨修。当然,杨修被杀也与其聪明外露有直接关系,他若有与贾诩一样的深沉,杨修的历史恐怕是要重写了。


黄山一片云


演义

祢衡,孔融,杨修这三位知识份子是,书呆,他们虽然都是高级知识份子,根本没懂三权:皇权,政权,父权被作者贬曹而利用,做了牺牲品。

。祢衡,击鼓骂曹,你何必呢?你不赞成曹操的为人,那他当他的丞相,你干你的事业,古人云:‘’除了青山别有庙‘’各走各的路,井水不犯河水。你也不会送掉生命。祢衡其实还不如阵宫,陈宫还知道同曹操不是同路人,防止经常碰撞,还悬分道扬蘸,各走各路。你祢衡这样做算什么?献出了生命,没有换得任何利益,你相流名千古吗?也未必,击鼓骂曹只起到了贬曹的作用,历史永运是公正的,凭你祢衡一人的见识,起不了任何作用,只是時代的小丑。

。杨修。应该也是聪明人,过份聪明成了小聪明,书载的二件玩意儿,一个不懂慎觸怒了主子,鸡助:通常说来:食之无味,异之可惜,但是为了件小事,去坏主人的大事(拢乱军心)曹操虽没有问罪,你知错不改,由于曹操爱才,任你在身边工作,应该感恩为曹操好好办事,却反而常生事,人家送给主人的礼物‘’一盒稣‘’,你自作聪明,借用歪才,改成‘’一人一口稣‘’,这种不上台盘的小事,你何必让:主人对你记恨,过后借姑伤了生命。

。这种事还是否有史实尚且不知,或许作者借以搞笑。总的他们所起到的作用是贬低曹操,都用自已的生命来玩儿戏。


老龚166916589


大家好我是心学,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祢衡,大名祢正平,有一段京戏名叫击鼓骂曹,说的就是这段故事,祢衡把曹操骂的体无完肤,把曹操手下的大将骂的也是一文不值,说夏侯惇是完体将军,气的夏侯惇要杀他。曹操不想留下杀贤的骂名,让祢衡出使荆州去见刘表,刘表识破曹操的诡计,又让祢衡出使江夏去见黄祖,结果被黄祖杀害。祢衡连自身都不能保全,何谈大才。

至于曹操杀死孔融,和杨修完全是曹操的嫉贤妒能,和祢衡关系不大。


心学999


祢衡有才是事实,他这种才能属于博文强记,辩论机敏,是一种纯文化的天才。但不属于雄才大略,能谋事布局之人,与郭嘉,诸葛亮这样的人,显著不同。说白了就是一个优秀的书生,谈诗论词,可以滔滔不绝,但行军打仗,设计谋略,治国理政则不行。曹操当然请楚的很,虽受到侮辱,但并不杀他,是考虑到他在文化界的名声,而把他送到愚蠢者手中,最后被杀掉了。孔融与杨修都有才学,后都被曹操杀掉了。但并不是因为嫉忌他们的才学,孔融因有反意,杨修因故意猜测,就假传号令动摇军心被杀,他二人之死一点不冤,是咎由自取。


汉阙故人


曹操老谋深算,决不是黄祖一类的莽汉和蠢人。他要既杀祢衡,又不担害贤之名,不让自己招贤纳士的大计因之受半点损害。经过几番唇枪舌剑的交锋,曹操知道祢衡这种人肯定会被达官显贵所嫉恨,所以他便派祢衡出使刘表,企图以刘表无谋无量杀死祢衡,使自己毫无损失地解除心头之恨。刘表竟然识破了曹操的如意算盘,竟然也容忍了祢衡的讥讽,但他令祢衡去见黄祖,将祢衡放到黄祖的刀下。不过曹操也没有失算,不管将祢衡转置谁的刀下杀戮,都应该说没有出曹操的谋算。并且,刘表这个“二传”更有利于曹操,它似乎淡化了曹操的谋算,似乎减轻了曹操杀害祢衡的罪责。


太凌轩


三国演义上描写祢衡有文采辩才,喜音乐,性狂放。放到现在来说可能是一位音乐家作家演说家,但是任何一个作家音乐家能称为大才么?

三国时期一个人的能力往往都是通过月旦评等名人点评传扬开来,所以一个人想被征用就要出名,曹操如此,诸葛亮也如此,都是通过先扬名先造势来包装自己,和现在的女艺人找大明星传绯闻一个道理。而祢衡为了出名采取不走寻常路的策略,逮谁骂谁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的操作让人不耻“”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等等言论及裸体演奏的行为都是为了凸现自己与众不同。而其所号称擅长的领域又没有作品传世(太狂死的早)[大笑]

所以我觉得他不是什么大才,最多就算一个玩崩了的行为艺术家。


一一零下五度一一


这个事不复杂。首先明白弥衡是什么人就理解了。弥衡按河南人的说法,就是个信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神经病。此人精神上肯定有毛病。他的才学就是吹自己,贬低别人,特别是有才能的人。嫉妒心超强,狂的也超强,但任何小事也做不了。孔融也如此。所以,曹操对弥衡说,出使荆州成功,回来就封候,他自己把自己做死。

点明一句,让他死的,是孔融,可能是两个人抬杠,张狂的孔融把他推荐给曹操,让他走向死路。

孔融、杨修后世称为名士,可历史上这两个人没什么贡献,不管是文学还是政治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