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城区:“五套妙招”破解“五化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放眼莱城区,已经初步具备三方面优势条件——— 生态禀赋得天独厚。莱城山区、丘陵、平原各占1/3,南有莲花山、北有原山、西有香山、东有吉山、中有大舟山,汶水西流、汇河蜿蜒,拥有2处省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36%以上;农业产业基础雄厚。拥有“三辣一麻”、“三黑一花”,以及山楂、柿子、樱桃、白花丹参“三红一金”,是国家原产地注册的“中国生姜之乡”和“中国花椒之乡”,生姜出口量连续十几年位居全国首位。以泰丰、东兴源为代表的农业龙头企业,以明利蔬菜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民合作社和以万邦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各尽其能,产业有基础、有龙头、有支撑;特色品牌享誉盛名。目前,“大南山”山楂干和“一品”大蒜入选第2批百强企业产品品牌,高庄曹家庄村和牛泉庞家庄村成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新增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3个、新认证绿色食品15个、认证面积3000亩、“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60个、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13个,在品牌培育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目前,全区普遍存在“五化”问题。农村知识分子“逃离化”、农村土地“闲置化”、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化”、农村服务“缺失化”、农村精神文明“荒漠化”。面对这些问题莱城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五个解决方向。

做美生态。从生态振兴着手,真正让农村变成城里人向往的地方,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值,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农民变股民,使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百姓的日子好起来。同时,顺势而为,积极推进“六个一体化”莱城模式,树立机遇意识,提高境界水平,研发问题、成本控制问题,把“六个一体化”工程研究透、完善好、推广好,每项工作由专门部门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全力为全省全国提供“莱城方案”,真正让百姓得实惠。

做强产业。打造三大品牌,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今年,重点要做好三件事:品牌,对“三黑一花、三辣一麻、三红一金”三大品牌深度研究,拿出一个专业的报告,给出一个清晰指向;标准。下大力气解决好“标准、品牌、平台、政策”问题,使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掌握了标准就掌握了话语权、定价权,尤其是主打产品,山楂怎么做、花椒怎么做、生姜怎么做、大蒜怎么做;注重差异化发展。不搞千篇一律,不搞简单的复制粘贴,突出优势和基础,百村百貌、百花齐放,着力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发挥本村优势,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

引育人才。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在全区打造“高端人才+归雁人才+大学生村官+新型职业农民”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力人才支撑。按照“内外”结合、政企同向发力的原则,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特别是实施“归雁”工程,让更多的“领头雁”回归本土。大力实施“大学生村官”优选优育工程,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大力实施“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工程,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养。大力探索新型乡绅引进培养计划,研究出台政策,鼓励公职人员回乡任职。

繁荣文化。在红色记忆传承上下功夫。深入挖掘山东省工委旧址、小三线等红色文化,唤醒莱城红色记忆,为乡村文化振兴塑好形。在乡村治理上下功夫。坚持发展水平和治理水平共同提升,进一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巩固发展“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在乡风文明上下功夫。深入挖掘和发扬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借鉴推广一些乡村完善村民自律规约、成立乡贤理事会、培育文明新风等好做法,大力提振农村精气神和农民精神风貌,让清风正气充盈每一个乡村,让家教家风滋润农村每一个家庭,让乡村文脉传承到下一代。

夯实基础。落实党管农村的基本原则。坚持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力度不削弱,确保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切实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建设,做好党的农村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更好地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等职能。加强基层党组织管理,充分发挥出党支部的核心作用、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组织的纽带作用和其它社会组织的补充作用,真正把组织振兴落实到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党的组织生活等管党治党的主责上,落实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创业增收脱贫奔小康的主业上,落实到扎实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上,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