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虛、毒、瘀論治肝硬化——軟肝煎臨床應用體會

從虛、毒、瘀論治肝硬化

——軟肝煎臨床應用體會

□ 張傑 安徽中醫藥大學

肝硬化是一種由多種病因引起的慢性進行性和瀰漫性肝病。西醫認為以肝細胞廣泛變性壞死,纖維組織瀰漫性增生,再生結節形成導致肝小葉結構破壞和假小葉形成,使肝臟逐漸變形、變硬為特徵的疾病。

臨床上以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肝、丙肝)的遷延失治演變發展成肝硬化;其次是酒精性肝炎發展成酒精性肝硬化;還有膽汁淤積、血吸蟲病、藥物及化學毒物損傷、代謝障礙、營養不良等,亦是導致肝硬化的原因。肝硬化屬於中醫積聚、鼓脹範疇,代償期屬於積聚,失代償期屬於鼓脹。筆者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認為本病病機應概括為虛(正氣不足)、毒(乙肝、丙肝病毒、血吸蟲毒、酒毒及藥物化學毒等)、瘀(氣血瘀滯、癥積痞塊),涉及臟腑為肝、脾、腎,病機為臟腑功能失調產生氣滯、血瘀、水阻等證。現就病因病機及臨床證治淺談一下個人見解。

從虛、毒、瘀入手

肝硬化是由多種原因引起肝臟受損,肝功能失常的疾患。此病早期應按中醫積聚辨治,積聚以腹內結塊或脹或痛為主要臨床特徵,多由正氣虧虛,臟腑失調,氣滯、血瘀、痰濁、溼毒蘊結腹內所致。

情志抑鬱、飲食損傷、感染乙肝、丙肝病毒及酒毒、藥毒等是引起積聚(早期肝硬化)的主要原因,而正氣虧虛則是積聚發病的內在因素。如《黃帝內經》所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活法機要》書中言“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景嶽全書·積聚》亦謂:“凡脾腎不足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

無論是病毒感染或其他因素引起的肝硬化,正氣虧虛與毒邪壅盛是致病關鍵。正氣不足,邪毒留著,肝氣鬱滯,脈絡瘀阻,故見脅肋疼痛,日久成為積塊。瘀結日甚,積塊漸大,由軟變硬。肝氣鬱結,木不疏土,木鬱土壅則脾胃運化失常,納差腹脹,脘痞噫氣之症常見,脾運失健,胃納受損,則生化乏源,病人逐漸消瘦,乏力神疲;毒邪蘊結,氣血瘀滯,鬱而化熱,故常見低燒,五心煩熱;熱傷血絡,血液外溢,則見鼻衄齒衄;溼熱內蘊,肝膽疏洩不利,則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膚形成黃疸。

顧及標本,辨清虛實

肝硬化早期毒邪戕害肝體,致肝膽疏洩不利,溼熱互結,應以茵陳蒿湯合小柴胡湯加白花蛇舌草、垂盆草、平地木、炒蒼白朮、鬱金、土茯苓等清熱解毒,疏肝利膽,健脾化溼為主,同時也應儘早加入莪術、丹參、鱉甲等活血化瘀之品。

肝硬化病至中期,氣滯血瘀日久,脾虛日甚,肝鬱血瘀,脅下脹痛,宜選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湯,加丹參、莪術、鱉甲等活血化瘀消癥之品。

肝硬化病至後期,肝脾腎三髒衰敗日甚,氣、血、水互為壅結,宜採取中西醫結合治法,優勢互補。中醫調補脾腎,養肝化瘀培補元氣以顧其本,攻堅消癥治其標。陽水用豬苓湯加味,陰水用五苓散、實脾飲化裁,並用現代醫學的先進技術補充血漿、白蛋白及抽放腹水或服西藥安體舒通等利尿劑可暫時緩解病情。到了晚期可以進行肝移植,古人側將其列入死症。“單腹脹,實難除”“疳癆、氣、臌、噎,閻王下到帖”。所以本病宜早診斷,早治療,積極阻斷和延緩肝纖維化是治療肝硬化的關鍵。

從氣、血、水辨證

現代藥物如干擾素及拉米夫定等藥的問世,給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療帶來希望,但在阻斷肝纖維化方面仍無良策。筆者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及查閱現代中藥研究資料,發現有活血化瘀、軟堅消癥功效的中藥有較好預防、延緩肝纖維化的作用。如炙鱉甲、炮山甲、牡蠣、丹參、三七、當歸等均可促進毛細血管擴張,抑制肝纖維組織增生,活化肝細胞,加速病變的修復,使腫大的肝脾回縮變軟。若輔以黃芪、黨參、白朮、靈芝等健脾益氣藥提高血漿蛋白,增加補體生成,調整機體活力。這是中藥益氣健脾,培元扶正的獨特優勢,同時再佐以廣木香、青皮、陳皮等理氣藥,可以行氣化瘀。清熱解毒藥中也有不少有保肝、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如垂盆草、金錢草、板藍根、馬鞭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均可降低由溼熱毒邪引起的轉氨酶及膽紅素升高。但臨床上必須認真運用中醫的理、法、方、藥進行辨證,運用中醫思維、中醫理念去指導臨床用藥。切忌按圖索驥,不中不西,按照西醫理念、西醫藥理去堆砌用藥。

筆者根據此病本虛標實,毒邪久羈,肝鬱血瘀,脾虛溼滯的特點,扶正健脾,疏肝活絡,化瘀消癥為主,佐以解毒利溼。自擬一方,名曰軟肝煎,臨床上使用數十年,療效確切。

基礎方:生黃芪30克,焦白朮15克,茯苓20克,炙鱉甲20克,土鱉蟲15克,莪術10克,黨參20克,丹參30克,三七參10克,當歸15克,生地15克,枸杞子30克,茵陳20克,炒梔子15克,垂盆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方解:本方以黃芪、黨參、白朮、茯苓培補元氣,健脾化溼;當歸、生地、枸杞子養血柔肝,滋補肝腎,使肝脾腎三髒同調,以解決虛的問題;以茵陳、梔子、垂盆草、白花蛇舌草疏肝利膽,清熱利溼,解毒保肝以解決毒的問題;並集中優勢兵力選用丹參、鱉甲、莪術、土鱉蟲、三七參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消積化癥藥,針對肝硬化的主要矛盾瘀的問題。故此方立法益氣養肝以扶正,健脾滋腎以固本,清熱利溼以解毒,活血祛瘀以軟堅。臨床隨症加減,對治療肝纖維化、肝硬化常獲滿意療效。

隨證加減,靈活變通

脾虛氣滯

肝硬化前期腹脹納呆、食後脹甚、噯氣不適、倦怠乏力等皆為木鬱土壅,氣機不暢的脾虛氣滯證。宜用本方加炒蒼朮、廣木香、檳榔、大腹皮等以健脾益氣,寬中導滯。

水溼內阻

肝硬化中期腹水明顯,腹脹如鼓,按如氣囊,胸悶納呆,小便短少。此肝鬱脾虛,土不制水,氣化不利。此水為陰邪,宜用本方去茵陳、炒梔子、垂盆草等寒涼之藥加炒蒼朮、桂枝、乾薑、川厚朴、大腹皮、連皮苓、陳葫蘆等健脾利溼,行氣利水之藥。

肝絡瘀阻

肝硬化中期腹水明顯,兼見右脅痞硬,腹壁靜脈曲張,舌質紫黯或有瘀斑。此血不利則為水,血瘀水阻,瘀血凝滯肝絡。宜基本方加益母草、澤蘭、赤芍、白茅根、川牛膝等活血利水之藥。

脾腎陽虛

肝硬化遷延日久,症見腹部脹滿、形寒肢冷、面色黧黑、尿少納呆、苔白舌黯等,病機為脾腎陽虛、氣化不利。宜用本方去生地、炒梔子,加桂枝、乾薑、炮附子、防己、連皮苓、澤瀉等。

肝腎陰虛

肝硬化後期肝傷絡阻,脾胃衰敗,反覆行氣利水藥物傷及真陰,肝腎陰虛與水瘀互結並存,症見腹水的同時又見皮膚乾燥,口乾思飲,厭食嘔惡,舌紅少苔等,宜用育陰利水法,採用本方加北沙參、西洋參、澤蘭、益母草、車前子、白茅根、阿膠、豬苓等。

肝硬化需健脾

肝硬化氣血陰精皆虧損,以脾氣虧虛為主。在肝失疏洩,本髒受損的同時肝失條達,脾失健運,木鬱土壅。由於是脾氣先虧,故為木克土。張仲景提出“見肝之病,當先實脾”即是此意。脾虛則溼滯,化源匱乏則氣血俱虛。所以補虛要在中焦上下功夫,應以補氣健脾為主。氣為血之帥,氣旺則血生,溼為滯脾之邪,溼賴氣以化,故氣旺則中州運。脾氣健運,水溼得以氣化,無形勝有形。即使活血利水,當先補正氣。這叫作見水不治水,見血不治血,治無形之氣勝於治有形之水和有形之血。即疏肝理脾,調和氣血,建立中氣的思想,“中央健,四旁如”。

肝硬化要養肝陰

肝體陰而用陽,肝藏血,主疏洩。肝硬化之肝損傷重點是以肝陰損傷,絡脈瘀阻為主。毒邪戕害,溼熱久羈以及利水藥物等皆損傷肝陰。故在肝硬化中晚期,臨床上常見陰精大虧,肝血不足,肝腎衰敗之象。肝腎同源,所以治療時應在本方基礎上加入西洋參、黃精、麥冬、石斛、阿膠、制何首烏等以顧護肝腎之陰。

肝硬化易與溼熱合

無論是病毒、酒毒及其他溼熱之毒均能引起肝膽溼熱,脾胃溼熱,阻礙中焦的運化功能。後表現出肝膽溼熱較重的可加用茵陳蒿湯加虎杖、赤苓、土茯苓;中、下焦溼熱較重的可用四妙散及蒼朮、川厚朴、藿香、川黃連等。

重型肝炎原稱急性、亞急性肝壞死,高熱神昏、黃疸、熱入營血等危重病症皆現,除採用現代醫學的各種搶救措施外,中醫用大劑清瘟敗毒飲合茵陳蒿湯可獲良效。

醫案

張某,男,63歲。

初診(2016年2月19日):四肢消瘦,肚腹脹大,青筋暴露。此為單腹脹(鼓脹)。肝功能基本正常,B超:1.肝佔位性病變2.大量腹水。胃鏡顯示:十二指腸球部炎,慢性淺表性胃炎。已化療九次,刻下症見:畏寒肢冷,腹脹,納可。苔白厚膩,色黯紫,脈弦滑。此肝鬱脾虛,寒溼積聚,氣血瘀滯。宜用柔肝健脾,溫陽化氣,行水滲溼,軟堅散結法治療。

處方:黨參20克,炒蒼朮15克,白朮15克,茯苓30克,炙甘草10克,廣木香10克,乾薑20克,豬苓30克,桂枝30克,澤瀉30克,當歸15克,赤白芍各15克,莪術15克,石見穿20克,腹毛30克,山藥30克,焦三仙各30克,土鱉蟲10克,桃仁10克,焦大黃6克,川芎10g 蟲草菌絲10克,車前子30克,仙鶴草30克,蛇舌草30克。14劑。水煎服,日服三次。

二診(2016年3月20日):藥中病機,腹脹、腹水漸消。囑患者繼續服用原方20劑。

三診(2016年6月1日): 刻下腹水漸消,飲食增加,體力轉佳。囑患者繼續服用原方20劑。

四診(2016年7月6日):前方效著,腹水已消大半。B超顯示:1.肝臟佔位性病變;2.腹水少量。囑患者繼續服用原方20劑。

按:此案患者為肝硬化合並肝癌晚期,已化療九次,西醫沒有其他方法,轉找中醫治療。這種單腹脹乃為癥瘕痞塊日積月累耗損正氣形成,病機為肝失疏洩,脾失運化,腎失開闔,髒氣衰竭,氣血逆亂,在古代文獻記載中為死症。患者來時四肢消瘦,大肉已脫,為脾敗之象;肚腹脹大是脾腎衰敗之像;水溼內停,青筋暴露(腹型靜脈曲張)是肝血瘀滯;伴畏寒肢冷,苔白厚膩可見脾陽已絕,陰寒水溼積聚日久。此時只能培補脾元,鼓盪陽氣以促氣化,佐以柔肝養血,活血消癥之藥,斷不可用峻藥猛攻,促其速死也。正如陳修園在《醫學三字經》中所說“若虛者,且躊躇,仔細診視,勿輕下藥”“中央健,四旁如”。喻嘉言云:“執中央以運四旁,千古格言”。方中桂枝人參湯合五苓散,健脾溫陽化氣行水;當歸、赤白芍、川芎柔肝養血;小劑量下瘀血湯中䗪蟲、桃仁、大黃加莪術、石見穿、白花蛇舌草攻其癥瘕,解其瘀毒;蟲草菌絲、山藥、仙鶴草扶正培元。全方以培補脾元為主,佐以軟肝散結,化瘀解毒。此在健運中焦思想的指導下,以“脾陽為本、腎陽為根”“中央建,四旁如”的理念,從“虛”“毒”“瘀”入手,謹守病機,隨證施治,以提高其生活質量。(張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