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成鐵路搶險 給大山修築“護城河”的人這樣工作

7月25日下午3時,寶成線搶險現場,在距離山下垂直高度120米處的山坡上,西安局集團公司工務機械段工程師楊利濤帶著四名職工,手持鐵鍬洋鎬,正在對修築好的截水溝進行著檢查整理。

楊利濤說,“山體發生塌方滑坡,主要原因是由於持續強降雨大量雨水滲透到山體裂縫裡,使山體的活動面重量增加,同時雨水還造成滑動體的摩擦力減小,達到滑動體與穩定山體自穩極限就會造成山體溜塌。按照地質專家勘測後製定的方案,現在,我們按照雨水流動趨勢,從這裡修築一條截水溝,把從滑坡體上方100多米高的山體流下的雨水截流,給它設置一個固定的流動路徑,使雨水從兩側天溝流入嘉陵江裡,避免後期下雨時雨水侵入滑坡面,造成次生災害。其實,說通俗一點,修築截水溝就像修築一條‘護城河’,防止雨水這個‘外敵’入侵山體。”

19日,接到這項任務後,這個段就立即組織50人上山作業。結合地質專家意見,他們選擇在塌方體上方約30米處的錯落體平臺坡腳處修建60米的截水溝,然後向兩側環形延伸45米,溝底坡度按照8%的坡率引入既有天溝,以達到將塌體上方雨水全部截流的效果。

說起修築時的情況,正在在清理雜草的程載鵬說:“ 山體上覆蓋了約1米厚的腐植物,人員在作業前要首先對其清理,由於雨後鬆軟溼滑,大家經常摔倒,加上山體坡高峻險,作業面狹窄,幹起活來難度非常大。特別是有的地方坡度70多度,連站腳的地方都沒,大家就用繩子系在身上,紮在半山腰,一步步完成挖溝,夯實,摸面等工作。因為機具設備當時上不了山,我們就拿著鐵鍬、洋鎬一下一下的鑿挖,特別是修築期間,溫度最高時40多度,大家的汗不停的流著,身上的皮退了一層又一層,每個人都被曬成了古銅色,加上山上蚊蟲肆虐,大家都被咬的渾身紅腫。”

“ 他說的這些都不是問題, 最困難的還是材料的運輸,所有沙子、水泥、石子等材料都是由我們搶險人員們手抬肩扛一步步從山腳下運上來的,包括和沙子水泥的水都是大家一桶一桶扛上高山的,感覺特別累,但搶險任務特別急,大家沒人抱怨退縮,想法設法克服重重困難,在這裡晝夜奮戰,最終修出了這道150米的截水渠溝。”一旁的任浩急忙補充到。

“看到最近幾天的天氣預報說可能降雨,這不,我帶著大家趕緊上來把修築好的截水渠在仔細檢查檢查,看哪有問題再整治修補一下,如果下雨,它肯定會發揮大的作用了。”看著親自修築的截水渠,楊利濤很有信心地說。

華商報記者 雷婧 通訊員 邵旭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