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之——殷姓

殷姓,中華姓氏。殷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山東、雲南、四川、河北、陝西、江蘇、安徽等省多此姓。

中華姓氏之——殷姓


源流一

源於子姓或依姓風姓,出自帝嚳嫡子殷偰之後裔。

據《風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記載,商朝君主盤庚將國都從奄(今山東曲阜)遷於殷(今河南安陽),故稱“殷”或“殷商”。殷商滅亡後,殷商遺民以國名為姓,稱殷(依)氏。該支殷氏已有三千多年時間。

中華姓氏之——殷姓

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宋朝時,因避宋太祖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的名諱,許多殷氏族人皆改姓氏為湯氏、商氏、戴氏、林氏等。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發源於河南境內穎川的殷水,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禹州(今河南潁川)古有殷水,原居者有以水名為姓,形成河南中部殷氏一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唐朝時,有“磤”字被簡筆為“殷”,此後殷氏族人大多隨之改用“磤”字讀音,其姓氏讀音亦隨改作yin。

源流三

源於子姓,出自北殷氏,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北殷氏出子姓,即北髦氏,亦稱北旄氏。商朝時,有一支崆峒族,居於崆峒國(今甘肅隴東平涼),臣服朝貢於商朝。商人是東來民族,出東夷族一系。商族先世與戎族聯姻,所以史稱殷戎、戎殷、戎商。商族進入中原後,與周圍的土方、犬侯、虎方、羌方、風方等諸多方國交往。史載商族是在夷、戎基礎上吸收其他氏族部落融合而成的新商族。很明顯崆峒族參與這種民族的融合。北殷氏在周武王滅商後,回遷至崆峒山區與原崆峒族合併的一部分遺民,他們後來成為崆峒十二部族聯盟中的一部,因居北方,稱為北髦、北旄,但其族民皆自稱為北殷氏。北殷氏的後裔子孫在秦漢時期,都逐漸省文簡化為單姓殷氏、北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滿族完顏氏,是滿族著姓之一。後有蒙古族、錫伯族引為姓氏,是女真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滿族殷佳氏,亦稱音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嘉木湖地區,後多冠漢姓為殷氏。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彝族、回族、瑤族、土家族、侗族、佤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殷氏族人分佈,除彝族殷氏自稱傳承上古之源外,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殷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殷契。殷契是帝嚳之子,商部族始祖。傳說契是其母簡狄吞燕卵而孕所生,故被賜為子姓。契在舜帝時任司徒,掌管教化,後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商,其裔孫成湯建立商朝。其間曾五次遷都,十傳至盤庚時,又由奄遷到殷,故名殷商,契被後人稱為殷契。商朝傳至商紂王時被周所滅。後周武王封商紂王庶兄微子啟於宋,以奉湯王之祀。除此以外的殷商後裔大多沒有封賞,便以原國名為氏,稱殷姓,他們尊殷契為其得姓始祖。

遷徙傳播

殷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十三位,在臺灣省則名列一百三十五位,人口約二百零五萬兩千餘。

先秦時期,殷姓活動比較廣泛,戰國時期的河南的魏國、冀魯地區的衛國、陝川一帶的秦國都有殷人的足跡,但是河南地區一直是殷姓的主要活動地。

到秦朝末期,殷姓的主要族群集聚在河內野王。秦漢時期浙江的會稽地區已經有殷姓。西漢初期,殷姓南移到淮河上游的汝南和西華一帶,形成著名的殷氏汝南望族。魏晉時期,殷姓由淮河地區向東南遷移,過長江全面進入江南地區。唐宋時期,殷姓亦在江蘇形成大族。

明朝時期,殷姓已散播到全國各地,約有13萬人,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三十位。江蘇為殷姓第一大省,約佔殷姓總人口的36%。全國主要集中於江蘇、山東、江西、浙江,這四省大約佔殷姓總人口的69%。宋、元、明600餘年,殷姓人口主要向東南地區遷移,以江蘇為中心的殷姓聚集中心已經形成。

當代殷姓的人口已近220萬,為全國第九十八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8%。自宋朝至今1000年間殷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現今殷姓主要分佈於雲南、江蘇,這兩省約佔全國殷姓人口44%,其次分佈於安徽、山東、湖北、河北,這四省又集中了20%。殷姓的第一大省為雲南,大約佔全國殷姓人口的31%。全國形成了以西南雲南、東部蘇皖為中心的殷姓聚集區。殷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

姓氏名人

殷融,字洪遠。生卒年不詳,約晉惠帝永康元年前後在世。桓彝見而嘆美之。

殷仲文,東晉文學家,曾官尚書、東陽太守。擅文辭,其詩開始改變東晉玄言詩的風尚,但其玄氣並未盡除。

殷秀梅,當代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祖籍山東。

中華姓氏之——殷姓


殷桃,當代著名演員,1999年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戲劇系。

中華姓氏之——殷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