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懸肘臨寫《九成宮》全文技法解析21期兼談墨跡與碑刻的關係

按:本系列圖文只為探討歐體書寫技法,不對任何人構成貶損和攻擊。特此聲明。

今天,我們《九成宮》本真技法全文解析的內容來到了第21期,今天解析的字按順序因該是“四、起”兩字,我們先看一下它們在字帖中的樣子:

古法懸肘臨寫《九成宮》全文技法解析21期兼談墨跡與碑刻的關係

古法懸肘臨寫《九成宮》全文技法解析21期兼談墨跡與碑刻的關係

這兩個字雖然極富神韻,但我認為臨寫起來並不複雜。因此,今天的解析任務不算繁重。趁此機會,我想回應一下書友看了我懸肘臨寫《九成宮》視頻後的評論。

有書友說,我臨寫的歐體字碑氣太重。我明白這個書友的意思,就是說,我的臨字太追求原帖的意味,因此少了墨跡的情趣。

我想這種觀點的最初提出者應當是啟功先生。他有句著名的論點:“透過刀痕看筆痕”。意思是說,碑刻上的字都是在墨跡的基礎上經過刀刻過了,已經不是手寫字本來的面貌,我們要從碑刻字裡還原墨跡的本來面目。

這種觀點近年來甚囂塵上,甚至成了臨帖不像的最有權威藉口,幾乎顛覆了幾百上千年傳下來的臨帖標準。

傳統的臨帖標準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酷似畢真”。也就是說,字帖上什麼樣你就臨成什麼樣,越像越好。這裡面當然包括字形,以及筆畫的形象。但以啟功先生為主導的觀點認為,墨跡的形象是不可能寫成碑刻的形象的。

這裡邊有三個問題,第一,用筆可不可以在紙上表現出碑刻的特點?第二,以啟功先生為首的主張者,是不是考慮全了碑刻形象出現的原因?第三,你們還原出的墨跡形象是什麼樣子?

今天,我們就圍繞這三個問題,結合今天解析的這兩個字和後世學歐大師的臨字,展開碑刻和墨跡關係的討論。

先看清朝貢生姚孟起的:

古法懸肘臨寫《九成宮》全文技法解析21期兼談墨跡與碑刻的關係

古法懸肘臨寫《九成宮》全文技法解析21期兼談墨跡與碑刻的關係

這裡有兩個版本,底色發黃的是姚孟起墨跡本,下圖中間的是姚孟起雕版印刷本。

我們先來說與原帖的差異。

首先姚字不夠厚重。所有的筆畫都寫得較細,尤其是方框中間的撇,不僅細,還顯得羸弱;方框右面的豎更是沒有力量,原帖是非常強勁的氣息。雖然雕刻印刷本在某種程度上做了修飾,甚至加粗筆畫,但仍沒能體現原帖的神韻。

其次,筆畫位置不清楚準確。方框左面的豎和下面的橫,原帖的位置關係是“橫”托起了“豎”,但是姚字這裡看不清楚;而方框右面的“豎”,明顯是擋在了“橫”的右面的,姚字寫成了“橫”托起了“豎”,這樣不僅影響了字的高度,也影響了字的強勁氣息。

雖然如此,姚字的兩個版本,其氣韻還是基本一致。都是方筆比較突出,筆畫外沿比較平順。墨跡本仍然比較明顯地體現了刀刻的效果。

古法懸肘臨寫《九成宮》全文技法解析21期兼談墨跡與碑刻的關係

古法懸肘臨寫《九成宮》全文技法解析21期兼談墨跡與碑刻的關係

姚孟起這個字和原帖相比顯得比較鬆散。這主要是“走”下面的三畫距離拉得較開,而“巳”部又離“走”部遠了些,因此沒有完成“抱緊”的效果。

墨跡本和雕刻本氣韻還是基本一致,當然雕刻本還是做了修飾。而墨跡本仍然各個筆畫乾淨利索,和雕刻本差別不大。

再看田英章先生的:

古法懸肘臨寫《九成宮》全文技法解析21期兼談墨跡與碑刻的關係

田先生這個字,第一橫抗肩太高,致使整個字看上去過分向左傾斜了。

筆畫位置,第一豎和下面橫的位置也是不準。姚孟起是不清晰,而田字是明確地“豎”擋住了“橫”;

另外,田先生在橫折上仍然使用了“提按折”。在“豎”起筆的右側,多出來一個小“疙瘩”。原帖的豎是另外寫的,因此,沒有這個“副產品”。

田先生的筆畫,仍然可以體現碑刻的特點。也就是說,筆畫平順,用筆乾淨,方筆突出,因此和碑帖筆畫的書寫特點並無二致。

古法懸肘臨寫《九成宮》全文技法解析21期兼談墨跡與碑刻的關係

田先生的這個“起”基本保持了原帖的氣韻。除了唯一的“折”是“提按折”的問題外,其他技法走差不大。

雖然田先生這個字也是墨跡,但和碑帖筆畫的書寫效果也是非常相似。

最後看一下盧中南先生的:

古法懸肘臨寫《九成宮》全文技法解析21期兼談墨跡與碑刻的關係

盧先生這個“四”字,也是橫抗肩高了。我想盧先生在臨寫這個字時,借鑑了姚孟起的寫法,其結體特點和姚字十分相似。只是右面的“豎”擋住了橫的去路,這一點區別於姚字。

向來盧先生筆畫比較寫意,但是這個“四”卻寫得了比較精細,毛刺也很少,筆畫也沒有彎曲的現象。也是非常接近碑帖的效果。


古法懸肘臨寫《九成宮》全文技法解析21期兼談墨跡與碑刻的關係

“起”字,盧先生寫得也基本符合原帖的氣韻。只是方筆仍然顯得不夠。勁挺氣韻略有損失。

一反常態,盧先生今天兩個字都寫得比較精細。以前我們分析過的盧字,大都筆畫寫得比較隨意,洇溼效果較重,方筆使用不夠等。但是今天兩個字以前的缺失並不明顯。

儘管如此,盧先生今天的字在三位大師中,其外在形態,還是最有墨跡效果的。

分析完上面兩個字,我們再回到“透過刀痕看筆痕”的話題上來。

上面三位大師的墨跡,都不同程度的表現出刀痕的特點。而本人的臨字,也一直努力追求碑刻的效果。也就是說,用毛筆在宣紙上書寫,仍然可以表現出碑刻的氣韻。這裡就回答了第一個問題,那就是毛筆在紙上是可以表現出碑刻的效果的。

那麼,墨跡經過刀刻後會不會改變形象?應當是會的,畢竟要經過二次加工。但是書丹的碑刻,與雕版印刷應當有區別。

姚孟起的字,雕刻本明顯氣韻優於墨跡本。他的製作過程是:工匠照著墨跡本在刻板上描摹,大致修改成姚孟起墨跡的形象。有的地方氣韻不足,雕刻匠進行了了修改。因此,姚孟起的墨跡和雕刻本差距還是很大的。

但在石碑上書丹就不一樣了。由於在平滑的石頭上書寫,不會有洇溼的現象,所以更能表現書寫者的書寫脈絡,因此也更能體現書寫者的書寫技法。而在雕刻的過程中,雕刻匠也只能按照字跡用心雕琢,不存在再創造的問題。

同時,刻碑作為一項技藝,自甲骨文開始,祖先們就開始潛心研究。一直到後來的鐘鼎、石鼓、再到後來的石碑,到唐朝是已有兩千年左右的時間,因此,其雕刻技藝是當代不可比擬的。尤其是歌頌皇帝的碑文,肯定用技藝最為精湛的工匠,雖然在雕刻過程中也會有一定走差,但其面貌,肯定是最接近書丹的書寫脈絡的。

以上的文字回答了第二個問題:以啟功先生為首的主張者,是不是考慮全了碑刻形象出現的原因。

那麼,既然用筆能夠寫出字帖上一樣的效果,為什麼還要改變寫法,去追求所謂的“墨跡”效果呢?

第三個問題,你們還原出的墨跡形象是什麼樣子?

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因為迄今為止,沒有人宣稱自己已經還原出了碑刻墨跡的樣子。

但啟功先生既然說了,肯定有他實踐的證明。幸好找到了他老人家臨寫《九成宮》的圖片,下面讓我們看一下吧:

古法懸肘臨寫《九成宮》全文技法解析21期兼談墨跡與碑刻的關係

古法懸肘臨寫《九成宮》全文技法解析21期兼談墨跡與碑刻的關係

看了上面的圖片我們只能有一個印象,就是“不像”。

對於啟功先生,我們是尊重的。我們不去探討啟功先生為何聲名遠播,也不去探討啟功先生在書法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我們僅就啟功先生臨寫的《九成宮》做出評價:

差強人意!

好,今天的解析就到這裡。上面圖片原帖後面的字是我的學臨。由於功力有限,肯定毛病更多。還望書友不吝斧正。另外。我所有的臨字都是懸肘書寫,也都有視頻記錄,喜歡可以翻出來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