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悬肘临写《九成宫》全文技法解析21期兼谈墨迹与碑刻的关系

按:本系列图文只为探讨欧体书写技法,不对任何人构成贬损和攻击。特此声明。

今天,我们《九成宫》本真技法全文解析的内容来到了第21期,今天解析的字按顺序因该是“四、起”两字,我们先看一下它们在字帖中的样子:

古法悬肘临写《九成宫》全文技法解析21期兼谈墨迹与碑刻的关系

古法悬肘临写《九成宫》全文技法解析21期兼谈墨迹与碑刻的关系

这两个字虽然极富神韵,但我认为临写起来并不复杂。因此,今天的解析任务不算繁重。趁此机会,我想回应一下书友看了我悬肘临写《九成宫》视频后的评论。

有书友说,我临写的欧体字碑气太重。我明白这个书友的意思,就是说,我的临字太追求原帖的意味,因此少了墨迹的情趣。

我想这种观点的最初提出者应当是启功先生。他有句著名的论点:“透过刀痕看笔痕”。意思是说,碑刻上的字都是在墨迹的基础上经过刀刻过了,已经不是手写字本来的面貌,我们要从碑刻字里还原墨迹的本来面目。

这种观点近年来甚嚣尘上,甚至成了临帖不像的最有权威借口,几乎颠覆了几百上千年传下来的临帖标准。

传统的临帖标准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酷似毕真”。也就是说,字帖上什么样你就临成什么样,越像越好。这里面当然包括字形,以及笔画的形象。但以启功先生为主导的观点认为,墨迹的形象是不可能写成碑刻的形象的。

这里边有三个问题,第一,用笔可不可以在纸上表现出碑刻的特点?第二,以启功先生为首的主张者,是不是考虑全了碑刻形象出现的原因?第三,你们还原出的墨迹形象是什么样子?

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三个问题,结合今天解析的这两个字和后世学欧大师的临字,展开碑刻和墨迹关系的讨论。

先看清朝贡生姚孟起的:

古法悬肘临写《九成宫》全文技法解析21期兼谈墨迹与碑刻的关系

古法悬肘临写《九成宫》全文技法解析21期兼谈墨迹与碑刻的关系

这里有两个版本,底色发黄的是姚孟起墨迹本,下图中间的是姚孟起雕版印刷本。

我们先来说与原帖的差异。

首先姚字不够厚重。所有的笔画都写得较细,尤其是方框中间的撇,不仅细,还显得羸弱;方框右面的竖更是没有力量,原帖是非常强劲的气息。虽然雕刻印刷本在某种程度上做了修饰,甚至加粗笔画,但仍没能体现原帖的神韵。

其次,笔画位置不清楚准确。方框左面的竖和下面的横,原帖的位置关系是“横”托起了“竖”,但是姚字这里看不清楚;而方框右面的“竖”,明显是挡在了“横”的右面的,姚字写成了“横”托起了“竖”,这样不仅影响了字的高度,也影响了字的强劲气息。

虽然如此,姚字的两个版本,其气韵还是基本一致。都是方笔比较突出,笔画外沿比较平顺。墨迹本仍然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刀刻的效果。

古法悬肘临写《九成宫》全文技法解析21期兼谈墨迹与碑刻的关系

古法悬肘临写《九成宫》全文技法解析21期兼谈墨迹与碑刻的关系

姚孟起这个字和原帖相比显得比较松散。这主要是“走”下面的三画距离拉得较开,而“巳”部又离“走”部远了些,因此没有完成“抱紧”的效果。

墨迹本和雕刻本气韵还是基本一致,当然雕刻本还是做了修饰。而墨迹本仍然各个笔画干净利索,和雕刻本差别不大。

再看田英章先生的:

古法悬肘临写《九成宫》全文技法解析21期兼谈墨迹与碑刻的关系

田先生这个字,第一横抗肩太高,致使整个字看上去过分向左倾斜了。

笔画位置,第一竖和下面横的位置也是不准。姚孟起是不清晰,而田字是明确地“竖”挡住了“横”;

另外,田先生在横折上仍然使用了“提按折”。在“竖”起笔的右侧,多出来一个小“疙瘩”。原帖的竖是另外写的,因此,没有这个“副产品”。

田先生的笔画,仍然可以体现碑刻的特点。也就是说,笔画平顺,用笔干净,方笔突出,因此和碑帖笔画的书写特点并无二致。

古法悬肘临写《九成宫》全文技法解析21期兼谈墨迹与碑刻的关系

田先生的这个“起”基本保持了原帖的气韵。除了唯一的“折”是“提按折”的问题外,其他技法走差不大。

虽然田先生这个字也是墨迹,但和碑帖笔画的书写效果也是非常相似。

最后看一下卢中南先生的:

古法悬肘临写《九成宫》全文技法解析21期兼谈墨迹与碑刻的关系

卢先生这个“四”字,也是横抗肩高了。我想卢先生在临写这个字时,借鉴了姚孟起的写法,其结体特点和姚字十分相似。只是右面的“竖”挡住了横的去路,这一点区别于姚字。

向来卢先生笔画比较写意,但是这个“四”却写得了比较精细,毛刺也很少,笔画也没有弯曲的现象。也是非常接近碑帖的效果。


古法悬肘临写《九成宫》全文技法解析21期兼谈墨迹与碑刻的关系

“起”字,卢先生写得也基本符合原帖的气韵。只是方笔仍然显得不够。劲挺气韵略有损失。

一反常态,卢先生今天两个字都写得比较精细。以前我们分析过的卢字,大都笔画写得比较随意,洇湿效果较重,方笔使用不够等。但是今天两个字以前的缺失并不明显。

尽管如此,卢先生今天的字在三位大师中,其外在形态,还是最有墨迹效果的。

分析完上面两个字,我们再回到“透过刀痕看笔痕”的话题上来。

上面三位大师的墨迹,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刀痕的特点。而本人的临字,也一直努力追求碑刻的效果。也就是说,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仍然可以表现出碑刻的气韵。这里就回答了第一个问题,那就是毛笔在纸上是可以表现出碑刻的效果的。

那么,墨迹经过刀刻后会不会改变形象?应当是会的,毕竟要经过二次加工。但是书丹的碑刻,与雕版印刷应当有区别。

姚孟起的字,雕刻本明显气韵优于墨迹本。他的制作过程是:工匠照着墨迹本在刻板上描摹,大致修改成姚孟起墨迹的形象。有的地方气韵不足,雕刻匠进行了了修改。因此,姚孟起的墨迹和雕刻本差距还是很大的。

但在石碑上书丹就不一样了。由于在平滑的石头上书写,不会有洇湿的现象,所以更能表现书写者的书写脉络,因此也更能体现书写者的书写技法。而在雕刻的过程中,雕刻匠也只能按照字迹用心雕琢,不存在再创造的问题。

同时,刻碑作为一项技艺,自甲骨文开始,祖先们就开始潜心研究。一直到后来的钟鼎、石鼓、再到后来的石碑,到唐朝是已有两千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其雕刻技艺是当代不可比拟的。尤其是歌颂皇帝的碑文,肯定用技艺最为精湛的工匠,虽然在雕刻过程中也会有一定走差,但其面貌,肯定是最接近书丹的书写脉络的。

以上的文字回答了第二个问题:以启功先生为首的主张者,是不是考虑全了碑刻形象出现的原因。

那么,既然用笔能够写出字帖上一样的效果,为什么还要改变写法,去追求所谓的“墨迹”效果呢?

第三个问题,你们还原出的墨迹形象是什么样子?

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因为迄今为止,没有人宣称自己已经还原出了碑刻墨迹的样子。

但启功先生既然说了,肯定有他实践的证明。幸好找到了他老人家临写《九成宫》的图片,下面让我们看一下吧:

古法悬肘临写《九成宫》全文技法解析21期兼谈墨迹与碑刻的关系

古法悬肘临写《九成宫》全文技法解析21期兼谈墨迹与碑刻的关系

看了上面的图片我们只能有一个印象,就是“不像”。

对于启功先生,我们是尊重的。我们不去探讨启功先生为何声名远播,也不去探讨启功先生在书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仅就启功先生临写的《九成宫》做出评价:

差强人意!

好,今天的解析就到这里。上面图片原帖后面的字是我的学临。由于功力有限,肯定毛病更多。还望书友不吝斧正。另外。我所有的临字都是悬肘书写,也都有视频记录,喜欢可以翻出来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