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北部有一座古城,見證過很多歷史事件,為何現在卻時隱時現

在北京市北部匯入密雲水庫的潮河西岸,有一個四四方方的古代城池遺址,在夏日的水波里若隱若現,但到了冬天或者枯水季節,這個城則就完全露了出來,特別是在航拍圖或者衛星圖裡看的更是真切。

北京市北部有一座古城,見證過很多歷史事件,為何現在卻時隱時現

冬天的石匣城

這個城池在明末清初的歷史地理學家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裡有明確的記載:


北京市北部有一座古城,見證過很多歷史事件,為何現在卻時隱時現

《讀史方輿紀要》裡的記載

石匣營,縣東北六十里,營西有石如匣,因名。舊有石閘驛,在縣南里許,宜德四年徙於此。弘治十七年築城,週四裡有奇。自是增兵置守,益為要地。自石匣東北行十里為腰亭鋪,始入山。又十里為新開嶺,又十里為老王店。金史“貞祐二年潮河溢漂古北口鐵里門關至老土谷”,即此。又十二里至古北口。水淺則涉潮河,水大則紆迴從山頂行,故石匣至古北計程為六十里。

大概意思是在石匣營或者是現在的石匣鎮在密雲縣北六十華里,因城西邊有石頭像匣,故此得名。在明末之前密雲縣南一里多的地方有石閘驛,後來某年某年遷到石匣鎮位置,某年某年築城,並且增加了許多兵力,成為了戰略要地。從這裡往東北行十是為腰亭鋪,正式進入連綿的山地,再行十里為新開嶺,再行十里為老王店。金史記載一件事情就是說的這裡。再行十二里就是古北口。水淺的時候涉潮河而過即可,水大的時候則需要從山頂迂迴過去,計算下來從石匣鎮到古北口的里程為六十里。


北京市北部有一座古城,見證過很多歷史事件,為何現在卻時隱時現

西漢時的要陽縣與獷平縣

雖然有些網絡資料說此地是漢代的要陽縣城,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要陽縣城真實地點在今天的河北豐寧。而在石匣鎮的位置是叫做獷(音guǎng)平縣的。


北京市北部有一座古城,見證過很多歷史事件,為何現在卻時隱時現

石匣城內的設施

北京市北部有一座古城,見證過很多歷史事件,為何現在卻時隱時現

民國年間地圖上的石匣城


鑑於石匣城的重要地位,在明代嘉靖四十五年,將之前的土質城牆換成了磚石結構的 “石城”。改建之後的城池為方形,“週四裡二百六十四步三尺”,各邊約570多米,每側正中設門,東門曰“來曦”,西門曰“昭遠”,南門曰“昊瞻”,北門曰“朔鎮”。石匣城扼守南北交通要道,是北方政治勢力南下的必經之路,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當古北之要衝,九邊協鎮,屏神京之鎖鑰”。明穆宗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抗倭名將戚繼光來石匣營坐鎮指揮以防蒙古鐵騎南侵。在1933年爆發的長城抗戰古北口戰役中,這裡是重要戰場。日本投降時,蘇聯紅軍到這裡接受了日軍投降。解放戰爭期間,兩隻軍隊也圍繞石匣城進行過兩次爭奪。


北京市北部有一座古城,見證過很多歷史事件,為何現在卻時隱時現

明代的石匣營

北京市北部有一座古城,見證過很多歷史事件,為何現在卻時隱時現

清光緒年間的石匣城

北京市北部有一座古城,見證過很多歷史事件,為何現在卻時隱時現

豐水期的石匣城

1958年的時候,因為修建密雲水庫,具有悠久歷史,在歷史上留下英勇光輝一頁的石匣城位於密雲水庫的淹沒區裡,城內的居民只好搬出石匣鎮,大部分居民遷至北山。石匣城隨著水庫水位的提升慢慢被淹入水下。只有在枯水以及水波不興時讓人們再次感覺到它的風采。明朝遵化巡撫王大用的:“昔人藏劍處,石匣入雲根。萬里妖氛定,千年靈氣存。鬥文能自蔽,霜仞復誰倫。防護憑神力,常留鎮北門”一詩,讓有著近五百年曆史的石匣城,讓大家只能在史書或者在記憶裡尋找過去了。


北京市北部有一座古城,見證過很多歷史事件,為何現在卻時隱時現

上個世紀70年代初,被淹沒僅20年的時候石匣城

你瞭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