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幽州”到“京师”:辽朝之后,北京是如何变成中国首都的?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中国在地形上自北而南共有三条龙脉,第一条从祁连山山、贺兰山进入山西省界,再起阴山、太行山数千里,经燕山直到辽东为止,称为“

北龙”;第二条从昆仑山入关中,出终南、过太华、连秦岭,直到泰山为止,称为“中龙”;第三条则从横断山下丽江、趋云南、经桂林而入南岭,再北扬至武夷,直达海岸,称为“南龙”。

三条龙脉中,每一条都有“王气”聚集之地,孕育出许多王朝。其中“中龙”兴起最早,在上古之时,伏羲都陈、少昊都曲阜而颛顼都牧野;进入中古之后,周、秦、汉、隋、唐定都关中,五代及宋金都于汴梁,直到近古之后,中龙的“王气”才耗尽。“南龙”的“王气”较稀薄,故而六朝偏安一隅,宋明两代也退守至江南而亡。因此,要问近古以后“王气”盘踞在什么地方,那么就非“北龙”环绕的京城莫属了。

从“幽州”到“京师”:辽朝之后,北京是如何变成中国首都的?

中国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堪舆家称之为“三龙”

辽国的“五京”建制

北京地区在中古时代曾做过燕国的都城,在唐朝则叫作幽州,是范阳节度使的首府,设有卢龙军。五代时期幽州一度为刘仁恭父子所据,之后并入后唐的版图之中。后唐末年,大将石敬瑭为了获得契丹国的扶持,将幽云十六州拱手让出。契丹得到幽州后,改地名为“南京”,开始了对这座城市进行扩建工作,提升它的地位,可以说是北京城的“龙升”之时

《辽史·地理志》记载,辽国共设有五处京都,上京道的临潢府,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创业之地,最初叫作皇都 ,有丁16万7200人,多为契丹本族;东京道的辽阳府,为契丹消灭渤海国后获得的土地,有丁4万1400人;中京道的大定府,是契丹从奚族手中兼并的土地,地广而人稀;西京道的大同府和南京道的析津府都是石敬瑭献给契丹的汉地,仅乡丁人口就有80万6700人。而根据《辽史》的统计,辽国共有110万7300名乡兵,可知西京与南京就占据了全国丁壮口数的近79%。其中南京析津府有丁56万6000人,是全国壮丁最多的地方。

辽国得到幽州后,将其地从府升为京,因在国境之南,所以叫“南京”,民间则仍叫燕京。它的城墙方三十六里,崇三丈,衡广一丈五尺,规模为大都市级别。其中供皇帝居住的大内位于西南隅,曾是唐朝幽州镇的府邸。辽国的皇帝并不常驻燕京,只是偶尔来此巡幸,所以它还不是真正的都城,但具有成为都城的条件。

从“幽州”到“京师”:辽朝之后,北京是如何变成中国首都的?

辽国时,北京地区从边关重镇变成五大京城之一

金朝开始以燕京为国都

辽国末年,东京、上京和中京相继被女真人攻陷,丧失了三分之二的领土,天祚帝被迫逃亡在外。金国便与宋人达成海上之盟,联合攻下了燕京。之后城中的人口财宝被金人掳掠一空,宋人所得到的只是座空城而已。不久宋金交兵,三姓家奴郭药师将燕京献于金人,当时金国的首都还是会宁府,远在黑龙江。

到了海陵王统治的时期,为了方便南侵宋朝,他决定迁都燕京。海陵王认为“燕”是列国之名,“燕京”不适合用来作都城的称呼,于是将这座城市改名为“中都”。从这时候起,燕京城才第一次以近古国都的身份出现。天德三年,海陵王下诏扩建燕京城,模仿汴京的规划,修建宫室。

根据《金史》的记载,在修筑宫殿时,人们发现有两座坟墓在京城的范围内,传说是燕王及太子丹之墓,也有人说是汉朝刘建及刘嘉之墓,皇帝知道后便下诏将墓地迁葬到城外。之后人们又发现城中有唐朝御史大夫刘怦的石碑,也被迁出。从这两条线索中可以看出,金人对燕京是往

东南方向扩建的。因为在辽国时,这些墓地都在城外,金国的时候才被纳入了城中。

海陵王是迁都燕京的第一人,他想通过迁都以及灭宋来实现金朝的华夏正统地位。所以在1157年完成迁都并安定下来之后,便于1161年兵分四路,大举侵南宋,一直进攻到瓜州地带才遇弑而死。这说明在宋金时期,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燕京不再像唐朝五代那样作为边关之地,仅具有重镇的地位,而是逐渐成为北方国家进攻南方国家的根据地,所以被定为北国的国都。

从“幽州”到“京师”:辽朝之后,北京是如何变成中国首都的?

为了方便侵宋,金人将都城从北部迁到中部

元朝为什么也定都燕京?

成吉思汗在位的时候,蒙古军在木华黎的率领下攻克了中都,金国被迫南迁,以汴梁为都城。当时燕京的宫室皆为乱兵所焚,所以成吉思汗和窝阔台都没有进入中都。直到元世祖忽必烈登基之后,才于中统二年下令重修燕京,此时距离旧城被焚灭已经过了四十多年。在营建都城的时候,忽必烈就住在城外近郊,遇到朝贺的,大臣们都拥挤在帐篷前,喧闹不已。

至元元年,入住燕京后,忽必烈下诏复改其名为中都,并且开始修建宗庙宫室。整整用了十一年时间,元故宫才完全建成。根据清朝人的考证,元朝的中都与金朝的中都并不在同一个位置。金朝的中都早已被蒙古荡平,一度还恢复了燕京的旧称。差不多半个世纪后,忽必烈才在原址的东北边建造新城。最先修筑的是皇帝居住的宫城,之后才逐渐迁徙居民落住在周围,形成城郭。在至元二十年时,朝廷令侍卫亲军修建外城,扩大其规模,故而都城也便由“中都”变成了“大都”

历史总是有一定的规律与形势,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总会做出相似的选择。当年海陵王将国都城从遥远的黑龙江迁徙到燕京来,目的是为了接近中原富庶之地,方便进攻南宋,完成一统;忽必烈继位的时候面临的也是同样的情况。蒙古帝国最初定都于大漠中的哈拉和林,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对抗中,帝国的中心逐渐南移,向汉地靠近。忽必烈在确立了大汗的地位后,仍嫌上都距离中原太远,所以才迁都燕京,其目的跟海陵王相似,也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

1264年忽必烈定都燕京,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1276年元朝灭亡南宋。定都燕京使国家重心难移,对消灭南宋、实现统一,起到了促进性的作用,这也是元朝定都燕京的初衷及原因。

从“幽州”到“京师”:辽朝之后,北京是如何变成中国首都的?

忽必烈重建北京,是为控制中原、灭亡南宋做准备

明清时期对北京城的营建

燕京对于辽国来说位于南方,故称“南京”,对于金元来说位于中间,所以叫“中都”,而到了明朝,这座城池又转换到了国家的北部,最初叫作“北平”,之后才称“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将自己的根据地设在金陵,之后东征西战,逐渐消灭了江西的陈友谅,浙江的张士诚,统一江南地带。洪武元年,朱元璋向南北同时用兵,统一中国。徐达与常遇春在攻下大都后,缩其地为北平府,命燕王朱棣驻守。经过三十余年后,朱棣才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开始新的迁都计划。

在明成祖统治的初期,国家的首都依然是南京,但由于皇帝常年居住在北京,所以北京也被称为“行在”;直到永乐十八年,朱棣才正式下诏迁都北京,将皇太子与皇太孙都接到北方。他认为北京是自己的“龙兴”之地,且靠近大漠,能够随时出击蒙古,因此舍弃了漕运便利的南京,将都城定在了遥远的北方。

早在迁都之前,朱棣便下令开启了大规模的土木工程。明朝的北京皇城始建于永乐四年,到十八年时才完工,比元朝皇宫建造的时间还长。当时工程的负责人就说:“

建造北京几二十年,工大费繁,调度甚广。”可知明朝的北京并非是在元朝的基础上进行修缮,而是另起炉灶,大兴土木,耗费人力,重新修筑了一座宫城。

在明末,明朝的十二陵与许多宫殿都被李自成焚毁。满清入关时,仅有武英殿可供朝贺。直到康熙八年十一月,太和殿、乾清宫才相继告成。因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故宫有许多地方是清朝修复的。

从“幽州”到“京师”:辽朝之后,北京是如何变成中国首都的?

明朝逆势建都,后期出现“天子守国门”的现象

从天下形势来看北京成为近古都城的原因

北京城在辽宋夏金之前,只是作为边关重镇而存在,它距离帝国的中心尚远。秦汉时属于渔阳上谷等郡,是匈奴经常入犯的地方;魏晋时为幽州,隋唐时为范阳,曾是安史之乱的策源地。在五代与辽宋时期,北京又处于两国势力的缓冲地带,是辽国蛮族接触中原文明的窗口,所以发展得最快。

金兵南下后,天下形势大变。彼时南宋已退居江南,而金国的版图北至漠河、南抵秦淮,北京正好位于中心地带,具备成为都城的条件。而且金人出于侵宋的考虑,也需要一座进可直抵江南,退可返还东北的根据地,所以才定北京为国都。蒙古人消灭金国之后,发现自己面临着同样的形势,如果把都城定在蒙古高原上,那么离中原和江南都太远了,既不适合统治汉地,也不方便进一步南侵灭宋。所以,又重新将已经被自己摧毁的北京修建起来,定为国都。

明朝初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结构都已经完全向南方倾斜。而且南方有着大量的汉人,反抗最为激烈。故而朱元璋起兵于江南,定都于南京,将蒙古人驱逐了出去。之后,朱棣以藩王的身份起兵北平,夺取了建文帝的皇位。一方面他的根基、人脉都在北平,另一方面为了出击北元,所以才将都城又从南方迁到北方,形成“

天子守国门”的形势。当国家强盛之时,明朝可以迅速出击大漠;但到了后世,定都北京反而制造了许多困扰,国都于正统、嘉靖年间,先后遭遇也先和俺答的威胁。到了崇祯初年,清兵还一度兵临城下。这是因为明朝的首都定在边关地区,没有处于国家中心的缘故。

满清入关后,天下形势又为之一变。他们就像金人和蒙古人所面对的环境一样,本族兴起于关外,为了征服关内的汉人,就需要迁都于北京。北京于中原之地就像屋脊一样,坐于其上便能俯视天下,可以轻易的征服江南以北的大片平原地区。然后再以中原为跷跷板,进攻江南。

总的来说,近古以来,金、元、清定都于北京是处于相似的形势而做出的最佳选择;明朝面临的形势却不一样,但它依然要逆势而为,坚持“天子守国门”,算是形势决定历史选择的一个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