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人物誌」吳三桂——手握重兵,最後卻一敗塗地

吳三桂(1612—1678),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廣寧前屯衛中後所(今遼寧綏中)人,祖籍南直隸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

「揚州人物誌」吳三桂——手握重兵,最後卻一敗塗地


吳三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身世顯赫。

自幼熟讀兵書,能文能武,十七歲中武舉人。明崇禎時期,隨父鎮守山海關,抵禦清兵,官至遼東總兵,封平西伯。後助崇禎平叛李自成,晉封平西王。與耿精忠、尚可喜並列“三藩”。長期總理雲貴兩省事務,百姓戲稱為“土皇帝”。

康熙年間,“三藩”成為康熙心頭大患,不得已強行撤藩,逼反吳三桂,自立為帝,稱周王。

吳三桂一生幾易其主,從最初效忠明朝,而後降大順,再投大清,再高舉反清復明的大旗,近70年起伏沉浮,譭譽參半。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不想再以道德的高度去綁架吳三桂的所作所為。或許,他的行為,都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必然結果。

不過,我們稍加揣摩就不難發現,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利益”。畢竟“天下熙熙,皆為利而來,天下攘攘,皆為利而往。”就如同吳三桂後來再次舉西南虎狼之師反康熙一樣,同樣為利益而來。

那麼,為什麼手握重兵的吳三桂,最後還是敗給了康熙呢?

其一,他非正義之師。

首先,他師出無名。吳三桂雖擎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但明眼人都知道,他吳三桂不過是為了自己“藩王”的利益和手中的兵權。他想繼續偏安一隅,做雲南的土皇帝。況且,他沒有擁立一位朱家後人,也沒能召集到哪怕一位明朝舊臣。

其二,他是大明的漢奸和罪人。

自從吳三桂放清人入關,他就已經被明朝臣民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了,揹負了漢奸罪名。直至後來,他入緬親手絞死大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朱由榔時,他也掐斷了自己和明朝的最後一絲聯繫,再也無法洗涮漢奸的罪名。

師出無名,則非正義之師,就會失去民心。非民心所向,焉有不敗之理?

其三,他決心不夠。

當初撤藩時,他只想學耿精忠和尚可喜表個態,主動上奏請求撤藩。他心中斷定,年幼的康熙不敢准奏。不曾想康熙撤藩之決心猶如磐石:“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

結果,吳三桂弄巧成拙,康熙居然照準了!

而後,在他率領所部幾十萬鐵騎,攻陷大清半壁江山,飲馬長江時,他再次猶豫了:“駐兵松滋,三月不進。”他只想和康熙劃江而治,抑或仍做回自己的雲南王。他向康熙提出了條件,放回兒子吳應熊,取消撤藩。

但他嚴重低估了康熙的心智,這位締造了“康乾盛世”的千古明君,怎可將大清江山割讓與你。也虧得吳三桂給了康熙三個月的喘息,待康熙舉全國之力,進行反撲時,吳三桂已處於“三而竭”之勢,時移運轉,江河日下。

其四,他後勤保障不足。

吳三桂雖然經營雲南十多年,但他擅長的是帶兵打仗。至於治理國家,發展經濟等確實非他所長。在他入主雲南期間,始終戰事不斷,消耗了大量戰略物資。而康熙帝文治武功前無古人,朝中又有一幫能臣幫助打理,舉全國之物資,後勤保障自然強過吳三桂許多。

其五,他不具備康熙的戰略眼光。

起兵之初,吳三桂憑藉當初遼東將士的餘威,一度攻城掠地,勢如破竹。但我們稍加留意,就可以看出,他所攻佔的地方並非戰略要地,如貴州、湖南的衡州等地,對今後的戰事發展作用不大。

反觀康熙,在戰事伊始,面對吳三桂的強勢,他選擇避其鋒芒,暗中籌備。待時機成熟,便斬殺其子吳應熊,向三軍將士示其擊敗吳三桂的決心,至後來吳三桂一敗塗地,思子致疾,鬱鬱而終。

清初張茂稷這樣評價吳三桂:“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詎臥薪?復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為紅顏改,青史難寬白髮人。永夜角聲應不寐,那堪思子又思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