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地磚為啥壓不得?一塊40萬,比黃金還貴!

故宮的地磚為啥壓不得?一塊40萬,比黃金還貴!


2016年,在一次拍賣會中,一對永樂年間的地磚拍出了800000元的價格。也就是一塊地磚400000元。


故宮鋪了多少這樣的地磚呢,80000000塊……不用數了,8000多萬塊。


為什麼這麼貴?難道是金磚?請開眼:

“皇帝住的宮殿裡,地都是用金磚鋪的。”


如果你有機會潛入故宮,撬開地板,翻開鋪地的青磚,你會驚喜地發現,青磚的背面不僅有年號,還有工匠的名字。如果繼續挖,你會失望地發現,只有這些青磚,並沒有黃金。所謂的金磚鋪地,難道是傳說?先別急,等我們慢慢道來。真正值錢的東西往往並非黃金。如果你能想到這一點,那就好好看看滿地鋥亮的青磚吧。


它們比黃金還貴重。地磚從開始製作到最後完成最少要花費2年的時間,基本上精雕細琢,每一件都是藝術品,而商品那是以勞動價值來衡量的,因此貴重很正常。


聊到金磚,還應回顧一下建設北京城的古老的故事。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大興土木,開始為營建北京城做準備工作時,皇宮裡的磚勒令由蘇州等五府燒製。生產磚的陸墓御窯位於古城蘇州東北的御窯村,御窯村原名餘窯村。因餘窯村土質優良、做工考究、燒製有方,所產磚特別細膩堅硬,美觀大方,“敲之有聲、斷之無孔”,最為關鍵的一點是,這種地磚光滑,有冬暖夏涼的功效,夏天走在上面很是涼爽,將水果放在地磚上更是有冰鎮的效果,可謂是地磚中的極品,故被永樂皇帝賜封為“御窯”。


所謂“金磚”,實際上是規格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見方的大方磚。現在北京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內鋪墁的都是此磚,在磚的側面,尚有明永樂、正德、清乾隆、等年號和“蘇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樣。

金磚初稱京磚,是專為皇宮燒製的細料方磚,因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擊時有金石之聲,斷之無孔,且“京”與“金”讀音相似,“京”字後逐步演化為“金”字,故稱為“金磚”。而其燒製則從選泥、製作磚坯、燻燒、運輸、砍磨、鋪墁,所需耗費的巨大財力和物力。每個工藝環節都極其講究,整個過程要長達兩年的時間。“一兩黃金一塊磚”的說法,由此而來。


每一塊磚從製作開始要經過20多道工序,工藝極其複雜,嚴苛。比如說,這選土一項,就有選、掘、運、曬、椎、漿、磨、篩等八道工序,如果選土完成那最少需要7個月。


特有的黏土要要最好的,之後要經過過濾,晾乾,踩踏等到工序,讓黏土變成泥,固定成型後放到陰涼處晾乾,每天在特定的時間都要去翻動。


八個月後成坯入窯,用康草、松枝、片柴、課柴等等,各燒製一個多月,凡一百三十日窨水出窯。期間包括火候等各個環節都是要求相當嚴格。大小二十幾道工序,還要與一年中的二十四節氣相吻合,一道工序不到位,就可能前功盡棄。


但是這還不是最重要的,僅僅是個開始,為皇家燒磚可是嚴上加嚴,驗收的時候,檢驗更加嚴格,破殘的,偏色的,有雜音的,都過不了關,如果驗收合格,也就是取得了裝船的資格而已,窯戶們還要跟隨船隊一路北上,一路上驗收合格,才能到北京完成任務。如此一來燒製地磚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對出窯之後的地磚也有嚴苛的篩選工序,如果一窯磚花兩年燒製完成,其中不合格的超過6塊,那麼對不起,全部不合格,重新燒製。這簡直就是鉅額的浪費,這也因此,送往京城的每一塊磚,那都是極品。


出窯檢驗合格後,還要用桐油浸泡,直到磚表面呈現光澤,才算最後製成。金磚運到北京後官府還派官員逐塊檢驗,每塊都要精心檢查,方可進貢。非常遺憾的是,這些用太湖泥經過細緻工序燒製的磚已成了神話。這種複雜的工序和昂貴的價格,只有皇家才用得起。

故宮的地磚為啥壓不得?一塊40萬,比黃金還貴!


數百年來,皇帝的秘密被密封在這座巨大的宮殿裡。專家們發現,太和殿的瓷磚在擺放時都已破損。在清理過程中,他們發現不僅只有一塊地磚,他們開始清理。經過一系列的清理,他們最終發現太和殿的瓷磚多達15層。起初,人們認為建築工匠想故意掩埋地磚。後來,人們發現它被拒絕了。每層最初的佈置是不同的、複雜的和複雜的。當時,專家們意識到,朱棣在施工過程中故意用這種方式設置地磚。那麼肯被這樣建立是有原因的。


古代皇帝最重要的一天是他們登上王位並在太和殿舉行婚禮,包括在這裡舉行的一些重要的授予王儲和女王的儀式。這些重要的儀式非常生動、忠誠和姦詐。那時,每個人都有。雖然警衛戒備森嚴,但刺客很難進來,但精明的刺客也不可能進來,所以朱棣考慮從地面鋪設15層瓷磚,以防有人挖隧道暗殺他們。


我不得不說明成祖朱棣有安全感和謹慎的性格。自古以來,國王就離不開“惡毒”這個詞。朱棣也不例外。紫禁城建成後,守衛們為了阻止其他人知道里面的秘密,確保他們在皇宮中穩固的位置。他們 竟然將參與的工匠全部毒啞了。還將部分工匠殺害了。這些工匠的鮮血浸透了故宮的地磚上,還有許多無辜的人也慘死在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