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守病机治便秘

【定义】

每周大便少于2次。或虽然大便次数正常,但小儿哭闹努挣,艰涩难解。

便秘指以大便秘结为主诉,即大便3天以上没有排出,并导致腹胀、腹痛、心烦、厌食等症状。其它疾病,虽大便3天以上未解,但未因大便不排解而引起相应症状者均宜治其它疾病,不以本病论治。

【病位】小肠、大肠

【病势】实证 当降不降

【病性】可寒可热、以热为主。

【病因】多种原因

【基本病机】腑气不通、舟车不行。

【理论依据】

一、中医

(一)生理

1.大肠小肠主要形成大便

大便直接从直肠排出。《素问 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的“变化”,就是指大肠将糟粕浓缩变化成为条状粪便,并逐段向下传导,最终排出。大便的形成也与小肠有关。《内经》“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化物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将食物化生成精微物质,并转运至心肺后生成气血(后人错误地将其归于脾的功能)。二是指食糜中的糟粕变化成为粪便的过程。

小肠初步化生形成残渣和糟粕,大肠承接小肠输入的较清稀的糟粕并将其传导,同时吸收过多水分,最终形成粪便。这是《灵兰秘典论》的基本观点!

2.六腑以通为用

中医认为参与水谷化生和大便形成的脏腑主要有脾(胰)、胃、小肠、大肠、胆、三焦等。它们的生理特点是“满而不能实”。实了,大便就不好排解。故中医有“六腑以通为用”和“六腑以降为顺”之说。

3.大便与饮食

大便是浊气所化,是食物中的残渣和糟粕形成。进食量越多,食物种类越杂,食物中所含纤维素、油脂越多,大便就越多越好排。

4.水能载舟

中医将肠道比作河床,大便是河里的船。船要顺流而下,需要水和水的动力(落差)。

水为津液,为油脂,为具有润滑作用的物质。动力为大肠和小肠的气化功能。

(二)便秘的病机

大便是糟粕,对人体有害。

大便是应该天天排出的糟粕。

如果3天以上仍然无大便排出,肠道内肯定塞满大便(进食量太少,无大便者不属于便秘)。大便充斥肠道,肠道当然不通。此时六腑处于不通和不降状态。故大便秘结无论虚实,均为腑气不通。尤舟车之不行也。

二、西医

1.口腔经食道,到胃,到小肠,到大肠,直至肛门统称为消化道。消化道的最大特征是一个从口腔到肛门的管道系统。管道的解剖特征决定功能上的传输。管道本为通畅而设,与中医六腑以通为用相吻合。

2.大便的形成主要在小肠和大肠。大便黄色主要受胆汁影响。大便颜色和形状主要与饮食结构和肠道菌群种类有关。

3.大便的排出依赖肠道的蠕动,蠕动象虫子爬行一样,沿着一定方向呈节段样有序运动。胃肠道的蠕动与胃肠道的解剖一致,从胃开始,经小肠、大肠,直到肛门。蠕动的产生和调节直接受控于胃肠生物电。排便是复杂的生理过程。粪便一般积存在降结肠至乙状结肠中。当集结到一定程度,结肠就会以稀疏缓慢蠕动和集团性蠕动两种方式将粪便推进直肠,产生便意。前者如袋状往返运动、逆蠕动等,能进一步搅拌和揉搓肠腔物质,再吸收其中水分、无机盐及维生素;后者强烈而快速将粪便推入直肠。目前认为集团性蠕动是引发排便的主要动力,它每天发生3-4次,多在清晨起床或进餐后发生。粪便进入直肠、直肠扩张,直肠壁内的压力感受器受到牵张,发出冲动,经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至脊髓初级排便中枢,并同时上传至大脑皮层高级中枢,从而引起便意和排便反射。初、高级排便中枢共同协作产生排便。由于食物从消化吸收到形成大便并排出体外,一般需要1--3天。按此生理规律,3日以上不排大便才考虑为便秘。

4.排便与腹腔压力。排便时直肠收缩、肛门外括约肌松弛,腹肌强烈收缩,腹腔内压力骤然增加,最终将粪便排挤(挣)出肛门。

较之成人,小儿肠道相对较长,肠蠕动力较弱;小儿摄入食物却相对较多、较精细;最终,食物残渣与肠道接触时间增长,停留较久,因其中水分被反复吸收,容易造成粪便质地较硬,难以排出。

成人尾骨融合为一整块,小儿尾骨由4-5椎构成,尾骨常常向前弯曲与直肠形成一定角度,增加排便难度,这是小儿容易便秘的解剖学原因。

5.大便只有害而无任何益处。大便秘结除影响消化吸收外,还影响睡眠、皮肤、记忆,还易致癌,易致早衰,易引发肥胖、高血压、中风等疾病。

一、原理

通腑泻下。

实证便秘,有热有积,理所当然应该通腑泻下。虚证便秘,当以大便排出困难为主诉时,也必须通腑泻下以治其标。只有通了腑,通了便,胃肠道才能减轻负荷,蠕动才能得以恢复。

二、治法

1.中药

增液承气汤:大黄、莱菔子、枳实、生地、玄参、麦冬。

2.小儿推拿

(1)扩肛,向后上扳压尾骨。增大出口。

(2)清大肠、退六腑、推下七节骨。通腑泻下。

(3)摩腹、揉腹、按腹、抱肚法。增加腹内压。

3.食疗

花生浆、蜂蜜、芝麻油调服。

【预防与调摄】

1.注意饮食调节,便干量少者,适当多食富含纤维素的粗粮、蔬菜、油脂。避免辛辣燥火之食。

2.增加体力活动,加强腹肌锻炼,避免久坐少动。

3.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文献支撑】

一、古代文献

1.病因病机《黄帝内经》曰:“太阴之厥,则腹满膑胀,后不利。”

《素问·举痛论篇》曰:“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肾脉微急,为不得前后。”

《伤寒论·辨脉法》:“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兰室秘藏·大便结燥门》谓:“若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厚味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燥结。

《景岳全书·秘结》:“秘结证,凡属老人、虚人、阴脏人及产后、病后、多汗后,或小水过多,或亡血失血大吐大下之后,多有病为燥结者,盖此非气血之亏,即津液之耗。凡此之类,皆须详察虚实,不可轻用芒硝、大黄、巴豆、牵牛、芫花、大戟等药,及承气、神芎等剂。虽今日暂得痛快,而重虚其虚,以致根本日竭,则明日之结,必将更甚,愈无可用之药矣。”

《万病回春·大便闭》:“身热烦渴,大便不通者,是热闭也;久病人虚,大便不通者,是虚闭也;因汗出多大便不通者,精液枯竭而闭也;风证大便不通者,是风闭也;老人大便不通者,是血气枯燥而闭也;虚弱并产妇及失血、大便不通者,血虚而闭也;多食辛热之物,大便不通者,实热也。”

《医学心悟·大便不通》将便秘分为“实秘、虚秘、热秘、冷秘”四种类型。

《重订严氏济生方·秘结论治》:“夫五秘者,风秘、气秘、湿秘、寒秘、热秘是也。更发汗利小便,及妇人新产亡血,陡耗津液,往往皆令人秘结。”

《金匮要略·五脏风冷积聚病脉证并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兰室秘藏·大便结燥门》:“治病必究其源,不可一概以牵牛、巴豆之类下之。损其津液,燥结愈甚,复下复结,极则以至导引于下而不通,遂成不救。”

《谢映庐医案·便闭门》:“治大便不通,仅用大黄、巴霜之药,奚难之有?但攻法颇多,古人有通气之法,有逐血之法,有疏风润燥之法,有流行肺气之法,气虚多汗,则有补中益气之法;阴气凝结,则有开冰解冻之法,且有导法、熨法。无往而非通也,岂仅大黄、巴霜哉。”

作者廖品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