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上的古桥——北京通州八里桥(永通桥)(图)


京杭大运河上的古桥——北京通州八里桥(永通桥)(图)

通惠河上的八里桥(永通桥)

提起八里桥,很多人可能马上会想到“北京八里桥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因为这里原来是京东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关系着北京老百姓的菜篮子,市场地位相当重要,所以很多人都知道它。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八里桥”市场的得名正是来源于一座本地京杭大运河上的古桥——八里桥(永通桥。)

八里桥,原名永通桥,最早建于1446年的明代三孔石拱桥,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十一年八月,建通州八里庄桥,命工部右侍郎王永和督工。”又据《通州志》:“八里庄桥即永通桥,在普济闸东。正统十一年敕建,祭酒李时勉作记。”正统皇帝赐名该桥为“永通”。由于其距离通县县城西八里,所以又俗称“八里桥”。

京杭大运河上的古桥——北京通州八里桥(永通桥)(图)

八里桥(永通桥)侧面

八里桥横跨在通惠河上,是通州至北京大道上的必经之处 。通惠河是元至元二十七(1290年)由都水监郭守敬主持开凿的一条重要人工运河。此河“上自昌平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清水,至西水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通惠河是京杭大运河在北方的最重要的一段,史称它是“陆运京储之通道”。北京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城市和漕运终点,八里桥(永通桥)正是在这样一条十分重要和著名的漕河上建造的唯一的一座大型石拱桥。

八里桥长30米,宽16米,作为三孔桥,其中孔高达8.5米,宽6.7米,两次孔仅高3.5米,相差悬殊。这种构造是专为漕运的需要设计的。通惠河运粮船多为帆船,如建造普通形式拱桥势必阻碍漕船航行,将中孔建造得相当高耸,漕船即可直出直入,因此有"八里桥不落桅"之说。

京杭大运河上的古桥——北京通州八里桥(永通桥)(图)

八里桥(永通桥)

八里桥(永通桥)与卢沟桥齐名,也是昔日通州八景之一“长桥映月”所在地。八里桥(永通桥)栏板上有望柱33对,每个望柱上雕有石狮。33对雕刻的石狮,各具神态。桥东西两端各有一对戗兽,长鬣密麟,昂首挺胸。

京杭大运河上的古桥——北京通州八里桥(永通桥)(图)

桥上雕刻的石狮

京杭大运河上的古桥——北京通州八里桥(永通桥)(图)

桥上的戗兽

2013年和2014年,八里桥(永通桥)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八里桥(永通桥)也是一座饱尝民族苦难的桥,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八里桥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至今忆起,还让人内心阵阵发痛,让人更觉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是多么的简单深切,刻骨铭心。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七月,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法联军因天津谈判无结果,遂自天津向北京逼近。9月18日(八月初四日),英、法联军先头部队自天津西犯,向张家湾的清军驻地发炮攻击。清军僧格林沁所部守军在失利的形势下,退“入八里桥,以扼赴京道路”,随后,英、法联军一举占领了张家湾和通州城。9月21日(八月初七日)上午七时许,英法军队以6000人的兵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自通州郭家坟分三路向八里桥一带猛扑。

京杭大运河上的古桥——北京通州八里桥(永通桥)(图)

八里桥之战

 当时,驻守八里桥一带的清军三万,分别由僧格林沁、胜保、瑞麟统率。清军当时处于冷热兵器转型期。清军士兵挥舞着大刀长矛,使用落后于侵略者的抬枪、抬炮,与英法联军展开生死决战。通州城外杀声震天,八里桥边遮天蔽日,清军将士视死如归,英勇杀敌,桥上的将士倒下了,后面的将士又冲了上来,誓与大桥共存亡。 战至当晚,清军官兵前仆后继。在清军大旗的指挥下,彪悍的蒙古骑兵多次冲到离英法联军阵地仅50米的距离,但是在侵略者密集的子弹和炮弹的精确杀伤下,桥面上堆满了清军的尸体,八里桥失守。

今天,距那场惨痛的“八里桥之战”已过去了160余年,而去年的3月,573岁的北京永通桥仍在服务于北京的市政交通。可见中国人对于赚钱的热情早就超过了对于历史的反思与继承,至今仍没有多少人能真正了解这座桥的兴衰荣辱。

好在目前,作为"接班人"的新八里桥经过近一年施工已经主体完工,建成通车后将替代老八里桥的交通承载功能(老八里桥不能再承担更多的机动车了),老桥将禁止机动车通行,并开始进行修缮保护。

京杭大运河上的古桥——北京通州八里桥(永通桥)(图)

八里桥(永通桥)上的石碑

我想,如果能将“老八里桥”建成永久的“八里桥战役”纪念馆。那么,那些奋勇杀敌的僧格林沁王爷的士兵也会地下有知,死而瞑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