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低幼化”与“全龄化”完美融合的动画典范

《哪吒之魔童降世》自上映以来,票房破50亿,豆瓣评分高达8.6分。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成绩,在某种意义上,可能也是中国动画电影跻身世界一流水平的嘹亮号角。

影片既不是空洞的“民族化”,也不是盲目的“成人化”,而是努力将“儿童趣味”与“成人寓言”融于一炉,完成有民族气息和普世意义的表达。

从剧情上看,影片在整体情节框架上追求简单明朗的风格,在善恶对决的经典情节模式中,融入个人成长、自我反思的内涵;在人物处境和人物命运方面,既考虑故事内部的逻辑自洽,又适当呼应当前时代的主流声音,并追求人性书写、人生隐喻等方面的普遍性与共通性;在细节处可以彰显俏皮、幽默、诙谐的喜剧效果,或在人物造型与动作等方面通过夸张、戏仿等形式引人一笑,但在重大情节转折、人物命运变故、人物成长等方面要体现严肃性与深刻性,以及主题上的象征性。

电影上映后,引发了热议。许多观众,为其高超的动画质量、前卫又不乏民族风格的造型特点、令人捧腹的细节而赞叹不已。也有观众从心理学层面分析了人物的性格成因和行为动机。还有人对中国几代哪吒的造型、命运、意义内涵等进行了比较,进而发现《哪吒之魔童降世》相对于原作以及前作所进行的创造性、现代性改编。但我认为,它之所以能吸引大量成年观众主动走进影院,是因为影片在保证“儿童趣味”之余,还融入了大量“成人寓言”。

本文通过提炼《封神演义》中关于哪吒故事的书写,以及电影《哪吒闹海》的改编策略,进而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横空出世”,从中国动画片的成长轨迹中,探讨中国动画片从“儿童趣味”到“老少皆宜”的发展趋势,进而为中国动画片的“全龄化”“成人化”提供独特的样本甚至是典范。

《哪吒之魔童降世》:“低幼化”与“全龄化”完美融合的动画典范

从《封神演义》到《哪吒闹海》的改编策略

《封神演义》中,哪吒出场时有着孩童般的顽劣与纯真,但鲁莽、任性、粗暴、凶残的特点也非常明显。哪吒在无意中冒犯了龙宫之后,对于夜叉以及敖丙的指责颇为愤怒,一言不合就将对方打死,暴力到近乎冷血。

而且,哪吒行事时恣意妄为,无法无天。龙王敖光痛失爱子,想去天庭告状,哪吒在南天门痛打他,揭他龙鳞。在做了这一系列乖张暴戾的行为之后,哪吒不以为意。原来,哪吒任性闯祸的底气来自两点,一是自己出身不凡,二是任何后果都有师父兜底。果然,哪吒无意中射死石矶娘娘的童子之后,毫无愧疚,见到石矶娘娘也是抬手就打。

而且,哪吒性情刚烈,绝不认错。当父母身处困境时,“哪吒便右手提剑,先去一臂膊,后自剖其腹,剜肠剔骨,散了七魄三魂,一命归泉”。因这个行为,我们一度将哪吒理解成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英雄。事实上,哪吒之所以这样决绝,一方面固然是不忍心父母为难,更主要的原因是借机“金蝉脱壳”——太乙真人已经承诺在哪吒死后让他恢复真身。因此,这不算什么义无返顾的刚烈与果敢,而是有底气的“弄虚作假”。

在《封神演义》中,由于作者有着浓厚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的宿命观,或者冥冥中自有安排的天命论,因而与当下读者很难产生共情效应。在《封神演义》的哪吒故事中,观众没有基本的危机感,从来不为哪吒的处境担忧,导致故事没有张力和悬念感,读者能得到的审美愉悦来自于“传奇”与“神奇”,而无法看到一个“正常人”身处险境时所应有的焦灼、恐惧,以及摆脱险境所应彰显的信心、智慧、勇气、毅力。因此,这是一个具有“娱乐效果”的故事,成年人很难从中得到什么积极的启迪或者感悟。

《哪吒之魔童降世》:“低幼化”与“全龄化”完美融合的动画典范

《哪吒闹海》相对于《封神演义》,尽可能地削弱了“天命”的因素,其最大的改动来自于对龙王邪恶性的强化:龙王身居要职却毫不作为,面对村民求雨所进贡的食物,不屑一顾,指名要童男童女,并派夜叉吃掉了小妹。面对龙王的贪婪、冷酷、暴虐,哪吒挺身而出,为了陈塘关的儿童而战,具有天然的正义性和英雄气概。哪吒自刎,不是为了将血肉还于父母以恩怨两清,而是为了以死谢罪,救陈塘关村民于水火,这是一种舍己救人的精神。而且,哪吒自刎时并不知道师父能将他救活,这就显得悲情而苍凉。哪吒复活之后,大战四位龙王,并不是私人意义上的复仇,仍是匡扶正义的壮举。因为,东海龙王敖光要求村民送童男童女以祭祀太子。

因此,《哪吒闹海》突出了哪吒身上的正义性以及勇于担当的精神,同时,影片将东海龙王反人类、反人道的一面加以强化,使人物形象有着善与恶的直接标识,并由此结构出清晰的正邪对决的情节模式。影片在人物扁平、情节模式简单的背后,显然有着对于“儿童趣味”的考量,照顾了儿童的欣赏水平。

《哪吒之魔童降世》:“低幼化”与“全龄化”完美融合的动画典范

严格来说,《封神演义》中哪吒的故事不符合电影编剧的基本规律,难以打动人心;《哪吒闹海》虽然按照电影编剧的要求重新编排了整个故事,但其人物形象、情节模式流露出明显的“儿童趣味”,有人物向度单一、情节模式简单明朗的特点,很难为成年观众提供更富情趣和深度的观影愉悦。

《哪吒之魔童降世》对“儿童趣味”的重新理解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再度将《封神演义》中哪吒的故事搬上银幕,其质感自然会与1979年的《哪吒闹海》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当然,《哪吒之魔童降世》》首先要俘获的,还是少年儿童,这似乎是基于动画片的天然属性,同时也符合中国没有电影分级制下父母为孩子挑选影片时的下意识考虑。因此,影片必须在“儿童趣味”上提供配方独特、口感新颖的大餐,才能广受好评。

《哪吒之魔童降世》:“低幼化”与“全龄化”完美融合的动画典范

这次,哪吒的造型极具颠覆性,不是以往那种脸型硬朗、眼神刚毅、简洁利落的造型,而是眼睛大得过分,梳着丸子头,留着齐刘海,眉间还有一个封印,行为举止有些顽劣,但举手投足之间又有一种“痞痞的萌味”。可见,《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理解了“儿童趣味”,以一种更加时尚的方式阐释了“童真”:不再是刚直坚毅得令人仰视,而是在“可爱”“萌”中注入个性飞扬,甚至桀骜不驯的气息。

哪吒身上有着能够契合少年儿童处境的共通性。因为父母忙于(降妖)工作,哪吒的生活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因而,哪吒特别渴望能得到关爱,能找到朋友,能释放他爱玩的天性。但是,无论是由于外界的偏见,还是父母出于谨慎,哪吒的童年特别乏味。这就能够理解,哪吒有时喜欢用一些恶作剧的方式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有时也通过这种方式来报复旁人对他的疏远。

在哪吒和敖丙之间,两人不再是符号化的对手,而是有着内在的相似性——两人都是不快乐的孩子。只不过,哪吒的不快乐来自于父母的陪伴过少,没有朋友,活得孤独;敖丙则是因为父母期望太高,成材的压力太大,要担负起改变整个家族命运的重任,所以活得沉重。

这是影片相对于原作所做的重要改编,突破了原作对于人物的刻板定位,准确地找到了与当前孩子的心理契合点——同样感觉孤独或者活得太沉重,他们也需要一次自我突围之旅。

相对于原作《封神演义》以及观众一贯的想象来说,影片中的太乙真人不是那种庄重、老成的形象,而是显得世俗、圆滑,又不乏诙谐幽默。他不再是刻板的“老师”,而是一位宽厚的长者,一个有人情味的朋友,是一个从外形、动作到语言都能令人忍俊不禁的谐星。显然,这也是影片为了吸引少年儿童而作的一种调整。

《哪吒之魔童降世》:“低幼化”与“全龄化”完美融合的动画典范

因此,《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制造“儿童趣味”方面,并非一味的低幼化,通过夸张的情节,荒诞的动作,滑稽的语言为儿童制造笑点,而是通过造型、人物性格、语言风格等方面凸显新时代的“童趣”,并在两个主要人物的处境上与当下孩子产生勾连,以动画片的方式去贴近孩子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感触与共鸣。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人寓言”

电影通过哪吒之口,表达了对于不如意人生的一声叹息和轻松调侃。哪吒曾自我打趣:“生活你全是泪,越是折腾越倒霉。垂死挣扎你累不累,不如瘫在床上睡。”这种“感悟”过于沉重,甚至有些消极,但对于哪吒的处境来说,又异常真切。哪吒空有一腔热情、一颗真心,甚至一身武艺,奈何旁人不理解、不接受,因而会有壮志难酬的喟叹。这一声喟叹,又何尝不是许多成年人经常涌上心头的一丝感慨呢?

《哪吒之魔童降世》:“低幼化”与“全龄化”完美融合的动画典范

忽略影片之魔幻设定的话,灵珠与魔丸分别代表了善良与邪恶。它们与两个孩子结合之后,彰显了两种儿童天性——温和乖巧与叛逆顽劣。两种天性有所不同,但无所谓优劣高下。甚至,它们可以在一个人心中并存。只不过,通过家庭氛围的熏陶、后天的教育启蒙,能够引导孩子一步步克服桀骜不驯的冲动,接受外界的规则与秩序,并在放逐心中的破坏性之后,为躁动的心灵力量找到宣泄的正途。影片中代表灵珠的敖丙与代表魔丸的哪吒,家庭教育都是失败的,导致两个孩子长期处于压抑或沮丧之中,活得沉重或者暴戾,一直无法认识真实的自己,迟迟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与方向。因此,影片在让观众开怀大笑之余,发出了“救救孩子”的真诚呼喊。只不过,这一声呼喊过于绵弱或者飘忽,容易被淹没在喧嚣的视听刺激中,被儿童观众自动过滤,只有敏感的成年观众才能心有所感。

如果说哪吒与敖丙的家庭氛围以及所接受的教育模式对于成年人来说容易心有戚戚焉,那么影片中申公豹的心路历程更容易让每一个平凡的个体感同身受。

申公豹有强烈的“改命”冲动,希望由一个出身卑贱的妖怪一步登天,位列仙班。只是,观众在申公豹身上看到了生活的残酷,根本没什么“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迈,有时出身就是原罪。“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搬动。”这是申公豹在剧中仅有的一口气说完的长台词,以他的口吃程度来看,能说得如此流畅,只因这个念头在心中翻腾了千百遍。

《哪吒之魔童降世》:“低幼化”与“全龄化”完美融合的动画典范

因此,《哪吒之魔童降世》虽然是一部动画片,但作为“成人寓言”的内容也非常饱满。成年观众不仅看到了生活的压力与无奈,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深刻影响,一个人如何深陷出身卑微与他人的成见而活得憋屈,一个人如何因性格的偏执或豁达而走上不同的人生境界……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分析《《哪吒之魔童降世》艺术和商业双丰收的原因时,不能忽略它对目标观众群体的宽泛定位,以及对不同层次观众心理的精妙把握,尤其在兼顾“儿童趣味”与“成人寓言”方面,影片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影片在整体情节框架上追求简单明朗的风格,在善恶对决的经典情节模式中,融入个人成长、自我反思的内涵;在人物处境和人物命运方面,既考虑故事内部的逻辑自洽,又适当呼应当前时代的主流声音,并追求人性书写、人生隐喻等方面的普遍性与共通性;在细节处可以彰显俏皮、幽默、诙谐的喜剧效果,或在人物造型与动作等方面通过夸张、戏仿等形式引人一笑,但在重大情节转折、人物命运变故、人物成长等方面要体现严肃性与深刻性,以及主题上的象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