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置身繁华,越要学着把自己先“孤立”起来

“孤立”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冷冷嗖嗖”的感觉,人的下意识里,有一种悲凉、孤独、无助的心境。

当你矗立在一个没有家人与朋友的大城市,突然有一天,因为生活或工作的事,让你情绪上有了起伏。走在繁华的大街,站在人来人往的十字路口,有一种“孤独无助”感,这种感觉是不是“孤立无援”,是不是伤心难过,困苦迷茫,甚至有的人是穷途末路的危机。

其实“孤立”这种感觉并不好受,当我们为自己的人生寻找一个出口时,往往都会先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从一份简单的工作开始,从认识一个朋友开始,慢慢我们就熟悉了周边的人与事,慢慢脸上也有了笑容。

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上与朋友有了摩擦,工作上与同事有了争论,有时因为年轻气盛性格暴躁, 与对方直接一言不和就“大干”了起来。

修远写到这,相信很多人都会笑笑,谁?年轻不是这样的。“很正常”,太正常不过了。是的,用当下成熟看待10年前的自己,这都是“太正常”了。能笑得出来,是因我们有了一个“淡化”心性的心理,时间化去了我们内心执着的过往。

越是置身繁华,越要学着把自己先“孤立”起来

“孤立”并非是个贬义词,相反在当代是个褒义词。佛家有句话 “跳出红尘,找一个修身净土”。于是,有很多人真得远离了红尘,选了庙宇这块“净土”当起了隐士。

修远也是个敬畏“佛教庄严”之人,曾多次到寺庙去烧香拜佛。每一次去的时候,把“净土”当成了游玩之地,赏心悦目地观察了一番。时不时,还要凑着身竖着耳朵,听一听参观“净土”的游客在说些什么,导游又在说什么?“净土”人士的“口土莲花”有多么“出淤泥而不染”。

几次下来,我对“净土”的“静与净”用我们中国本土文化玩起了拆字游戏。请原谅修远对当下“净土”打个问号?多了一份“人心净土”的探究。

“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多是安静、清静词汇使用。是“青”与“争”相合而来,人少青浊是每个年轻人在人生中特有的行为。行为表现是“争”你错我对,你坏我好,你高我低等等相对立的个人标准导向。所以我们年轻人大多都是在“相争”的成长路上,来表达存在感。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提升,修远觉得“不争”就能静下来,“相争”反而吵闹不休。“静”本身就代表了坏中有好,好中有坏的含义。中国文字的学问就那么深透,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一个“静”字让人领悟起来就不太容易。

而“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多用,例如干净、纯净、净化。是“水”与“争”相合而来,我总会用笔多加一点,探究着为何不能是三点水,而是两点水?有一天,想起小时候下河抓鱼的淘气事,如果河沟里的水被搅浑了,人的眼睛根本看不清小鱼在哪里,通常一天玩下来,也没多少收获。反而当河水清澈了,小漏网一搂就是一条,有了这样的经验,以后抓鱼是多多益善。当然,那个时候是不明白原理的。

当我沉思,想着“河水,小鱼,泥土”是三个角色。我想要的是小鱼,如果想轻松抓到,就一定要把“河水”与“泥土”分开来。上物理课的时候,我们都明白,土的重量大于水,水的重量大于油,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所以,自然等到泥土沉淀下去,那么三者之间是很容易区分开来的。想要什么,轻松就能得到。

修远对“净”的领悟也透彻了一些,“净”之所以是两点水,不能是三点水是有原理的。三者之间想要获得其中一物,那必然要让其它两物先分开,才能清楚看到想要的东西在哪里。也就是说,让两物“相争”必不得,而两物“不争”必得。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三”太玄妙了,圣人学并非常人所能通透领悟的。如果人不“孤立”出来,无法处在“安静”的状态下,就很难“沉淀”身边人与事的是是非非,自然也就处在压抑迷茫的尘世之中。

越是置身繁华,越要学着把自己先“孤立”起来

21世纪的繁华都市,高楼大厦,灯红酒绿,有太多让人羡慕与向往的地方,“人”处在当下红尘中,活得多么不轻松又不容易。想要找一片“净土”又真得是“净土”吗?当我们被繁华的都市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心中的净土将如何沉淀下来?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是中国道家哲学思想,闲逸潇洒的生活不一定要林泉野径去才能休会得到,更高次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繁华之中,在心灵净土独善其身,找到一份宁静。

真正的净土是在红尘中,不在红尘之外;不经历红尘的洗礼,又如何在心中净化出一方天地。所谓的“净土”,又增加了多少人执迷于看似是“净土”的心浊。

孔子游历于红尘一世,以自身而正,修得一身学问,最后成为儒家鼻祖。

老子游历于红尘一世,以心正自正,自得一身学问,最后成为道家鼻祖。

这两位鼻祖看似在红尘中,其实是把自己“孤立”起来了,是“心孤身不孤”的人生模式。“身在尘世看自己,心在尘世观自己”,犹如“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菠萝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本身就是圣人;这跟我们,自己只所以是自己,是不是自己就很难说了。

越是置身繁华,越要学着把自己先“孤立”起来

孤得是心,不是身。用血肉之躯体悟性命、使命、生命的全过程及相,用心感受领悟人生的意义。生命里有限是为我所用,无限是为我所有。何为有限?心外一切人事物都是有限。谁能说,你来世时是带着爱人、孩子、房子、车子、钞票而来的。当你离开时,又能把这一切都带走。何为无限?走过的路,经过的事,看过的书,说过的话,思考这一切用之不竭,视为无限。

有时候人生痛苦的程度不在于盐的多少,而在于“湖”的大小。不经体悟的人生,是很难提升自己的高度的,当我们高度不够时,所能看到就是手里有没有,有多少的苦。所看不到是你的时间并不多,而人生路还很长。

越是置身繁华,越要学着把自己先“孤立”起来

人为什么要经历呢?

因为经历过,才能从容,只有经历过才有方向,一个欲望实现就会有三个欲望升起,只有尽快经历完经历,才能更快的放下。

人性生来有欲望,年少时经历所有的欲望,才能做事时真正的放下,专注的做事。这也是从人的性命升华到使命,在多经历一点,从人的使命升华到生命,这才是完整的人生,而非是完美人生。

人经历过“人”性,才能走入“神”性

耶稣,尊为“神”;因他经历人性的黑暗,却不执着于黑暗,心中自有光。他把人性的善与恶都背上了十字架,也要替人类指明方向。原理在于,他做了我们做不到的事,做了我们不敢做的事,做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完成了他自己的使命。

耶稣,孤的是心不是身,所以才完成了生命中的使命。

我们做不了耶稣,也做不了老子,更做不了释迦摩尼。但我们可以做自己,把心孤立在自己的道义之中,把身放置在红尘的俗世之中。让我中有你,放宽自己的人生道路;让你中无我,放高自己的人性光辉。

如若,我们不学着先让自己“孤立”起来,顺着红尘而走;那么自己人生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弯,越走越苦,越走越累;“苦累”的未必是身,多是心。

如果我们不为自己努力,我们靠谁?

如果我们只为自己努力,我们成了什么?

如果我们现在还不明白,我们什么时候明白?

——《塔木德》

回到我们中国本土文化“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何为为己?如何为己?在哪为己?这是我们需要深思的人生中大问题。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愿以“孤立人生”对待为己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