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置身繁華,越要學著把自己先“孤立”起來

“孤立”這個詞聽起來有點“冷冷嗖嗖”的感覺,人的下意識裡,有一種悲涼、孤獨、無助的心境。

當你矗立在一個沒有家人與朋友的大城市,突然有一天,因為生活或工作的事,讓你情緒上有了起伏。走在繁華的大街,站在人來人往的十字路口,有一種“孤獨無助”感,這種感覺是不是“孤立無援”,是不是傷心難過,困苦迷茫,甚至有的人是窮途末路的危機。

其實“孤立”這種感覺並不好受,當我們為自己的人生尋找一個出口時,往往都會先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從一份簡單的工作開始,從認識一個朋友開始,慢慢我們就熟悉了周邊的人與事,慢慢臉上也有了笑容。

隨著時間的流逝,生活上與朋友有了摩擦,工作上與同事有了爭論,有時因為年輕氣盛性格暴躁, 與對方直接一言不和就“大幹”了起來。

修遠寫到這,相信很多人都會笑笑,誰?年輕不是這樣的。“很正常”,太正常不過了。是的,用當下成熟看待10年前的自己,這都是“太正常”了。能笑得出來,是因我們有了一個“淡化”心性的心理,時間化去了我們內心執著的過往。

越是置身繁華,越要學著把自己先“孤立”起來

“孤立”並非是個貶義詞,相反在當代是個褒義詞。佛家有句話 “跳出紅塵,找一個修身淨土”。於是,有很多人真得遠離了紅塵,選了廟宇這塊“淨土”當起了隱士。

修遠也是個敬畏“佛教莊嚴”之人,曾多次到寺廟去燒香拜佛。每一次去的時候,把“淨土”當成了遊玩之地,賞心悅目地觀察了一番。時不時,還要湊著身豎著耳朵,聽一聽參觀“淨土”的遊客在說些什麼,導遊又在說什麼?“淨土”人士的“口土蓮花”有多麼“出淤泥而不染”。

幾次下來,我對“淨土”的“靜與淨”用我們中國本土文化玩起了拆字遊戲。請原諒修遠對當下“淨土”打個問號?多了一份“人心淨土”的探究。

“靜”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多是安靜、清靜詞彙使用。是“青”與“爭”相合而來,人少青濁是每個年輕人在人生中特有的行為。行為表現是“爭”你錯我對,你壞我好,你高我低等等相對立的個人標準導向。所以我們年輕人大多都是在“相爭”的成長路上,來表達存在感。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提升,修遠覺得“不爭”就能靜下來,“相爭”反而吵鬧不休。“靜”本身就代表了壞中有好,好中有壞的含義。中國文字的學問就那麼深透,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一個“靜”字讓人領悟起來就不太容易。

而“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多用,例如干淨、純淨、淨化。是“水”與“爭”相合而來,我總會用筆多加一點,探究著為何不能是三點水,而是兩點水?有一天,想起小時候下河抓魚的淘氣事,如果河溝裡的水被攪渾了,人的眼睛根本看不清小魚在哪裡,通常一天玩下來,也沒多少收穫。反而當河水清澈了,小漏網一摟就是一條,有了這樣的經驗,以後抓魚是多多益善。當然,那個時候是不明白原理的。

當我沉思,想著“河水,小魚,泥土”是三個角色。我想要的是小魚,如果想輕鬆抓到,就一定要把“河水”與“泥土”分開來。上物理課的時候,我們都明白,土的重量大於水,水的重量大於油,這是一種自然規律。所以,自然等到泥土沉澱下去,那麼三者之間是很容易區分開來的。想要什麼,輕鬆就能得到。

修遠對“淨”的領悟也透徹了一些,“淨”之所以是兩點水,不能是三點水是有原理的。三者之間想要獲得其中一物,那必然要讓其它兩物先分開,才能清楚看到想要的東西在哪裡。也就是說,讓兩物“相爭”必不得,而兩物“不爭”必得。

三人行,必有我師,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三”太玄妙了,聖人學並非常人所能通透領悟的。如果人不“孤立”出來,無法處在“安靜”的狀態下,就很難“沉澱”身邊人與事的是是非非,自然也就處在壓抑迷茫的塵世之中。

越是置身繁華,越要學著把自己先“孤立”起來

21世紀的繁華都市,高樓大廈,燈紅酒綠,有太多讓人羨慕與嚮往的地方,“人”處在當下紅塵中,活得多麼不輕鬆又不容易。想要找一片“淨土”又真得是“淨土”嗎?當我們被繁華的都市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心中的淨土將如何沉澱下來?

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是中國道家哲學思想,閒逸瀟灑的生活不一定要林泉野徑去才能休會得到,更高次隱逸生活是在都市繁華之中,在心靈淨土獨善其身,找到一份寧靜。

真正的淨土是在紅塵中,不在紅塵之外;不經歷紅塵的洗禮,又如何在心中淨化出一方天地。所謂的“淨土”,又增加了多少人執迷於看似是“淨土”的心濁。

孔子游歷於紅塵一世,以自身而正,修得一身學問,最後成為儒家鼻祖。

老子游歷於紅塵一世,以心正自正,自得一身學問,最後成為道家鼻祖。

這兩位鼻祖看似在紅塵中,其實是把自己“孤立”起來了,是“心孤身不孤”的人生模式。“身在塵世看自己,心在塵世觀自己”,猶如“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菠蘿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聖人之所以是聖人,是因為本身就是聖人;這跟我們,自己只所以是自己,是不是自己就很難說了。

越是置身繁華,越要學著把自己先“孤立”起來

孤得是心,不是身。用血肉之軀體悟性命、使命、生命的全過程及相,用心感受領悟人生的意義。生命裡有限是為我所用,無限是為我所有。何為有限?心外一切人事物都是有限。誰能說,你來世時是帶著愛人、孩子、房子、車子、鈔票而來的。當你離開時,又能把這一切都帶走。何為無限?走過的路,經過的事,看過的書,說過的話,思考這一切用之不竭,視為無限。

有時候人生痛苦的程度不在於鹽的多少,而在於“湖”的大小。不經體悟的人生,是很難提升自己的高度的,當我們高度不夠時,所能看到就是手裡有沒有,有多少的苦。所看不到是你的時間並不多,而人生路還很長。

越是置身繁華,越要學著把自己先“孤立”起來

人為什麼要經歷呢?

因為經歷過,才能從容,只有經歷過才有方向,一個慾望實現就會有三個慾望升起,只有儘快經歷完經歷,才能更快的放下。

人性生來有慾望,年少時經歷所有的慾望,才能做事時真正的放下,專注的做事。這也是從人的性命昇華到使命,在多經歷一點,從人的使命昇華到生命,這才是完整的人生,而非是完美人生。

人經歷過“人”性,才能走入“神”性

耶穌,尊為“神”;因他經歷人性的黑暗,卻不執著於黑暗,心中自有光。他把人性的善與惡都背上了十字架,也要替人類指明方向。原理在於,他做了我們做不到的事,做了我們不敢做的事,做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完成了他自己的使命。

耶穌,孤的是心不是身,所以才完成了生命中的使命。

我們做不了耶穌,也做不了老子,更做不了釋迦摩尼。但我們可以做自己,把心孤立在自己的道義之中,把身放置在紅塵的俗世之中。讓我中有你,放寬自己的人生道路;讓你中無我,放高自己的人性光輝。

如若,我們不學著先讓自己“孤立”起來,順著紅塵而走;那麼自己人生路,越走越遠,越走越彎,越走越苦,越走越累;“苦累”的未必是身,多是心。

如果我們不為自己努力,我們靠誰?

如果我們只為自己努力,我們成了什麼?

如果我們現在還不明白,我們什麼時候明白?

——《塔木德》

回到我們中國本土文化“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何為為己?如何為己?在哪為己?這是我們需要深思的人生中大問題。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願以“孤立人生”對待為己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