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的繼位到底有沒有詐?

超重的小狐狸


皇帝把皇位傳給昏庸無能禍國殃民的統治者叫合法?

李世民朱棣雍正嘔心瀝血為國福民的好皇帝不合法?

後人看到司馬遷寫的《史記》真的能記載當時的真實嗎?


奧博AOBO1188凡人


雍正即位沒有詐,之前人們眾說紛紜,有的說是雍正皇帝即胤禛毒害死康熙皇帝,所以雍正死後另闢清西陵而不與自己的父親康熙合葬一處,也有人說是雍正篡改了大行皇帝遺詔,將遺詔之上所寫"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從而得以進居大位。

其實這種說法是最沒有根據的,也是不符合史實的,因為按當時清朝傳統,皇帝書寫遺詔都有滿漢兩種文字,即使雍正皇帝可以修改漢文遺詔,但滿文怎麼修改?再者,漢文書寫遺詔用字多為繁體字,即使遺詔中有"於",也是繁體字"於",滿文中"十"和"於"是不同的兩↑字,所以根本不可能有矯詔一說。

說起雍正即位,那不得不說一下康熙晚年乃至整個大清朝的一個重大事件——九子奪嫡,有以八阿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和以九阿哥胤禟為首的九爺黨,九子奪嫡也是發生在康熙晚年廢太子之後。但四阿哥雍親王胤禛折伏待機,最終勝出,將其二人貶為"阿其那"與"塞司黑",意為豬、狗,終身圈禁宗人府。

真實的傳位詔書中原話是這樣寫的:"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輿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佈告中外,鹹使聞知"。

雍正即位是具有合法性的,關於矯詔篡位之事存在野史之中。野史傳說的後來雍正即位後沒幾年就殺掉了自己的親舅舅步軍統領九門提督隆科多和川陝總督年年羹堯,也與雍正篡位有關,俱為殺人滅囗。



珍珠弓


康熙六十一1722年(清朝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一代明君康熙帝駕鶴仙逝。終年68歲,康熙帝生前對於傳位一事緘口不言,死後僅留下一份遺詔,指明傳位於四皇子胤禛。同日,皇四子胤禛宣佈奉先皇遺詔登基稱帝,是為雍正皇帝。消息一出,朝野震驚,諸皇子亦感到不可思議。

不久民間就有傳言,認為胤禛是假託聖旨篡位。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康熙帝遺詔原本寫的是“傳位十四皇子”。但皇四子胤禛買通康熙帝近臣,在遺詔上面添了兩筆,改為“傳位於四皇子”。但這種傳言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清代正式官文在提及皇子時,採用統一稱謂“皇某子”,即真實的康熙帝遺詔中的文字是“傳位皇十四子”。

這樣一來,遺詔一改就成了“傳位皇於四子”,明顯不通。況且,當時還沒有出現簡體字,漢文文書採用繁體字,故“於”應為繁體的“於”,因此“十”也無法改成“於”。

那麼,雍正帝有沒有可能對遺詔進行更復雜的篡改呢?據史料記載,康熙帝遺詔並非駕崩當日發佈,而是幾天之後發佈的。因此民間還有另一種傳言,說康熙帝在彌留之際,令大臣隆科多宣皇十四子覲見。隆科多因與皇四子胤禛關係密切,便故意裝作誤聽,宣了皇四子覲見。後來,隆科多又與皇四子封鎖真實的消息,將篡改的遺昭公之於眾。

這種可能性基本也被史學界否定了,原因在於清朝的官方文獻都是滿、漢兩種文字對照的,康熙帝遺詔則有滿、漢、蒙三種文字版本。如果說修改漢文版本尚能嘗試,修改滿、蒙文字就非常困難了。更重要的是,近些年康熙帝遺詔曾於文物展覽中面世,遺詔原件並沒有被改動的痕跡。而且,遺詔並非像人們想象的那麼言辭簡略,僅僅是說明傳位於皇四子,而是將皇四子的為人和才能進行了描述,寫有“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等語句。由此看來,遺詔被篡改是不可能的。然而,這仍然沒有打消人們對康熙帝遺詔的懷疑。有學者進一步提出,現存的康熙帝遺詔根本就是偽造的,是雍正帝夥同親信銷燬原件,然後重新制作而成。但這種說法更加缺乏證據。

因此,儘管雍正皇帝即位的過程充滿懸疑,但就當時的形勢而言,不論康熙皇帝到底想不想傳位給他,也不論“八爺黨”有多麼不情願,雍正都是皇位的唯一候選人。



樂清奉


這個問題不管是電視劇還是歷史怎麼寫的,我只說一下本人自己的觀點:

首先,我是偏向於雍正皇帝的。因為雍正是一個非常有作為而且很勤奮的皇帝,這從他批閱的奏章字數和對吏治的改革就可以看得出來。他還是一個很節儉的皇帝,雍正在位的這13年的時間裡,他沒日沒夜的操勞國事,事必躬親,建樹了許多的功績,康乾盛世如果沒有雍正其實就不會存在了,所以應該是康雍乾盛世。康熙帝打下的江山,雍正皇帝把它壯大,才有了乾隆皇帝的逍遙自在。這些表明雍正繼位是沒有錯的,但還不能說明他就是合法繼位。

再就是,由於雍正從整頓吏治,到重農抑商,甚至是大興文字獄,雍正帝的治國手段太過強硬,缺少了一點點的溫和與人情味兒,以至於得罪了不少人,大到高官小到百姓,能寫的會唱的,總之能得罪的都得罪了,以至於很多人給他編撰了一些故事,讓他臭名,因此關於他的繼位問題是不是正統也就有了多種說法

最後一點,從大清繼位的制度來看,詔書被改那是覺無可能的,要說是偽造的,也沒有實際證據,但有一點可以證實,雍正確實是個優秀的皇帝。

綜上所述只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酷啦啦酷哈


關於雍正皇帝是怎麼當上皇帝的,民間有很多傳說,主要為奪嫡說和篡位說。其一,雍正是否奪嫡?如前所說,清朝的皇位繼承沒有實行嫡長制。在清太祖、太宗時,皇位繼承採用滿洲貴族會議推選制。清世祖福臨首用遺旨制,就是在臨終前指定皇三子玄燁為皇位繼承人,這就是康熙皇帝。 康熙的皇位繼承,先是指定允礽為皇太子,繼而廢,廢而立,又再廢。既然清朝沒有實行“嫡長制”,雍正登極之前康熙並沒有“立嫡”,雍正何嫡之可奪?所以不能說雍正繼位是“奪嫡”。其二,雍正是否篡位?認為雍正篡位者的根據是:雍正篡了他的同胞皇十四弟允的位。 其理由是:(1)康熙意中的繼承者是皇十四子允,派他做撫遠大將軍,就是讓他立軍功、掌軍權、樹威信以備接班。但是當時康熙已經年老隨時會有架崩的可能,戰爭又是沒有期限的,怎麼可能會不把繼承人放到身邊呢?(2)有的學者認為康熙臨死之前,沒有留下讓雍親王繼位的遺詔。 這份所謂《康熙遺詔》是偽造的。康熙剛死,就傳出雍正黨人將康熙遺囑“傳位十四子”,篡改作“傳位於四子”的說法。共有胤禛改詔、隆科多改詔、年羹堯改詔三種說法。如說康熙臨終前本來發了一道詔諭,叫遠在西寧的撫遠大將軍、皇十四子允緊急回京繼位,卻被步軍統領隆科多捏在手裡不發,改作“傳位於四子”。 此屬傳聞,不為史實。因為如果康熙帝真有“傳位於四子”的遺囑,那麼:其一,當時繁體字的“於”寫作“於”,“十”字很難改成“於”字;其二,當時行文規範是“皇某子”,“於”與“四”之間隔了一個“皇”字,很難改;其三,滿文為清朝的國書,如此重要的遺旨應同時以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滿文又豈能改“十”為“於”?(3)雍正是否更改名字?有人說:康熙遺囑傳位“胤禎”(皇十四子),因“胤禎”與“胤禛”字形、字音相近,胤禛遂取而代之。 後將《玉牒》的名字挖改。雍正又命十四弟改名允禵。這就是“玉牒易名”說。學界對雍正改名看法頗不一致。一種看法是,皇四子就叫胤禛(ZHēN),皇十四子就叫胤禎(ZHēN),雍正做了皇帝,便命皇十四弟改名允禵。胤禛做了皇帝之後,命他的兄弟將名字中的“胤”字,改為“允”字,以示避諱。 總之,康熙臨終前立皇十四子允繼位說,可謂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既然康熙晚年沒有“立儲”,雍正登極之前康熙沒立“儲位”,雍正何位之可篡?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建成篡了兄長的位;燕王朱棣(Dì)發起“靖難之役”,篡了侄子建文帝的位。 康熙死後、雍正登極之前沒有皇帝在位,所以不能說雍正繼位是“篡位”。因該是正統即位。。 。 \t\t \t\t


白羽摘雕弓


由於康熙皇帝兒子中優秀的非常多,皇儲競爭也異常激烈,形成了“九子奪嫡”的局面。雍正皇帝的繼位歷來爭議頗多,而後世也存在雍正皇帝得位不正的說法。但經過細緻的分析當時的情況,可以確定雍正皇帝的皇位獲得是比較正當的,符合康熙皇帝繼承人的想法。

首先,清朝的皇子並不是都可以封親王,康熙的兒子也是這樣的,而雍正皇帝很早就是親王。胤禛(雍正皇帝)31歲就是是親王,他的長兄、三哥都是郡王,體現康熙皇帝對其認可,也反映出來康熙皇帝認可其處理政務和軍務的能力,也讓胤禛代替自己參加了幾次主要的政務活動。從康熙皇帝對胤禛的重視程度看,他是允礽(胤礽)被廢后皇儲的候選人之一,而且排名比較靠前。

其次,康熙皇帝面對自己的幾個兒子已經形成太子黨、四爺黨、八爺黨的局面,不敢貿然直接確立繼承人。假如康熙皇帝確認繼承人,這個繼承人一定會被其他皇子圍攻,廢太子胤礽的遭遇會再次出現,骨肉相殘是康熙不願意看到的。另外,歷史上為爭奪皇位而弒父的大有人在,康熙皇帝也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齊桓公、李淵。因此,他選擇了不明確繼承人,在自己要去世前在公佈出來,既保護了繼承人,也保護了自己。考慮自己年齡大,身體也不好,他不會讓自己的繼承人離自己太遠,因為一旦自己突遭不測,繼承人在邊關,趕回來繼位,京城早已出現新主子了。從這個角度排除皇十四子胤禵,讓胤禵做撫遠大將軍,可謂是康熙一步好棋。表面上是康熙皇帝想讓胤禵做繼承人,安撫了胤禵,把有軍事能力的胤禵被支開原來京城,同時也能到達分化八爺黨,保護了自己真正的繼承人的目的,而這個保護的繼承人大概率是胤禛。

其三,皇八子胤禩早早出局源於過於張揚。胤禩的能力是得到康熙皇帝認可的,但自古皇帝和皇儲就是一對矛盾體,皇帝既培養自己的繼承人,要不想繼承人強大到威脅自己的地步。康熙皇帝的權力慾望更強,更害怕自己的大權旁落。胤禩的支持者一次又一次錯誤的表現葬送了自己的皇儲位置,也讓康熙皇帝和胤禩關係徹底決裂。而不是特別張揚的胤禛沒有讓康熙皇帝看到實力如何,也沒有挑戰皇權,因此對皇權非常重視的康熙皇帝會著重考慮不是特別爭的胤禛。

其四,康熙皇帝在故意照顧胤禛。康熙皇帝派胤禵西征,卻安排胤禛的人年羹堯做川陝總督控制著胤禵的糧草。如果康熙皇帝想放手讓胤禵和八爺黨的讓接管天下,就不會安排年羹堯節制掌握重兵的胤禵。而九門提督這麼重要的職務康熙皇帝安排了隆科多,隆科多雖然不是胤禛的親舅舅,卻是胤禛養母的親弟弟,同時也康熙皇帝親舅舅的兒子。京城這麼重要位置的人和胤禛關係這麼親密,明顯是釋放一種信號,胤禛是儲位的重要候選人。

最後,在雍正皇帝之前清朝沒有秘密立儲制度,前幾位帝王的繼承要麼是前一代帝王去世,皇族成員推選的,要麼是皇帝臨死前確立的。都沒有確立的立儲制度,除康熙皇帝繼位比較平和外,其餘的多多少少都存在著一些內部爭鬥。而雍正的疑點主要集中在堵死父親、篡改遺詔、另選西陵這幾方面。實際上這些都難站得住腳。如果胤禛有機會堵死父親,那麼說明他就是繼承人,讓康熙皇帝最放心的人才會在最後時刻留在身邊,而胤禛也不會愚蠢皇位馬上就到手還來個畫蛇添足。只要默默等幾天康熙皇帝就死了,皇位就是自己的了。而皇帝的遺詔需要滿、漢、蒙三種文字寫,以防萬一還要做其他的防偽處理,造假是不可能的。另選西陵,不葬在康熙皇帝的東陵,是因為風水原因,雍正皇帝另選的“萬年吉地”。而在歷史上皇陵分散的不在少數,漢唐等王朝都存在過。這些根本都不是問題。

實際上,因為康熙皇帝在九子奪嫡後期對皇儲問題的謹慎處理,加上諸皇子鬥爭激烈,雍正皇帝對皇八子等政敵打擊嚴重。還有殘酷的文字獄出現,導致篡位說逐步流傳出來。其實,就雍正皇帝的為政表現看,比較符合康熙皇帝在國家大局穩定情況下,確立的一個穩定天下君主的要求。因此基本可以斷定雍正皇帝繼位沒有詐,屬於正當繼位。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評論交流。


舍我談歷史


雍正是雍親王胤禛即位的年號,即得位正、為君正的意思,繼祚大統,用意不言而喻。雍正繼位是否有詐,我認為光明正大,順承天意。

所謂流言多是趣談演繹所需,有名的說法是“胤禛改詔”,盛傳雍正黨人將康熙遺囑“傳位十四子”,篡改作“傳位於四子”。乍看有理,其實不通,原因有三:

一是當時繁體字的“於”寫作“於”,“十”字很難改成“於”字;

二是當時行文規範是“皇某子”,“於”與“四”間隔了一個“皇”字,很難改;

三是滿文為清朝的國書,如此重要的遺旨應同時以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滿文又豈能改“十”為“於”?所以,此說不成立。

世人流傳雍正繼位傳言,歸根結底的原因是康熙晚年沒有“立儲”。所以,雍正登極之前康熙沒立“儲位”,雍正繼位有何詐?

實際上,雍正很受康熙的信任,曾代替康熙在天壇代行祭天大典,說明康熙臨終前有意讓雍親王繼承皇位。《康熙遺詔》今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上面也明確的寫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同時,因為康熙晚年失意於皇子相爭,多移居圓明園,而雍正兒子弘曆被康熙所喜,隔代傳位也不失江山永固之法。這些都給雍正加了分,所以,在諸皇奪嫡中脫穎而出。

而他繼位後也為大清王朝嘔心瀝血,不失一代明君,為康乾盛世立下汗馬之功。





熱線觀察者


雍正皇帝繼承皇位是沒有詐的,是康熙帝合理的繼承人,康熙遺詔中有一段寫有“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清代大行皇帝寫遺詔都會以3種文字書寫,分為:漢文,滿文,蒙文,就算改了漢文遺,滿文和蒙文也是沒法改的,再有像遺詔這種重要的文件是放在密匣內置放於前清宮正大光明匾後沒有人敢去偷改遺詔,事實證明一切,康熙傳位於胤禛是對的,只有胤禛心裡裝著家國天下,其他人即使坐上皇位只會加快國家的滅亡速度,我們可以看看雍正登基後為國家做出的事,對清廷機構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實行改土歸流、耗羨銀歸公,開恩科為國家選拔人才,建立養廉銀製度等,還有雍正七年(1729年)在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後,為提高軍務效率,在離養心殿百步之遙的隆宗門內設立軍機處,更是鑄就了沿襲至清末的帝后獨攬軍政要務的集權模式,可以說沒有雍正的13年就沒有乾隆的穩坐江山和歲月靜好,弘曆登基前雍正已經為他掃平障礙了,他穩穩的坐江山,試想一下如果弘曆生活在康熙朝和老八他們一起九子奪嫡,那麼皇位沒準就是老八的了,故,雍正帝繼位實質名歸。





民族的復興號


雍正帝的繼位有正位之說,有奪嫡之說,由於野史的杜撰,影視劇的渲染,所以被眾多吃瓜群眾津津樂道,大家喜聞樂見的,當然是奪嫡之說,有反轉,有懸疑,而且涉及皇家的九子奪嫡,由不得你不去“真香”啊!

然而事實是怎麼樣的,也許真像會讓很多人失望,奪嫡之說經不起任何嚴肅的推敲。

說康熙屬意的繼位者是皇十四子,欽封撫遠大將軍,手握槍桿子,在地方上熬資歷,培養親信班底,康熙臨終前急招遠在西寧的十四子回京繼位,但被步軍統領隆科多留而不發,遺詔“傳位十四子”置於正大光明匾之後,卻被雍正黨人篡改成“傳位於四子”。

首先,從康熙晚年對身邊大事的安排,不難看出他真正屬意的,確實是皇四子胤禛,派胤禛代為祭天,冊封隆科多為步軍統領,執掌京畿,冊封年羹堯為川陝總督,掌軍政,駕崩前夕,密赦皇十三子胤祥,這些人,可都是和胤禛穿一條開襠褲的啊,精明的康熙帝不可能不知道,凡此種種都是為了能讓胤禛順利登基,保證皇權的平穩交接。而封皇十四子撫遠大將軍,駐西寧,只是對自己另一個優秀兒子的變相保護,希望他遠離權力中心,不要在皇權交接的時候陷入不必要的漩渦。至於所謂的篡改詔書更是無稽之談,傳位詔書會用滿漢兩種文字撰寫,並且用繁體而不會是簡體的於字。加一筆而改一帝,只是滿足我等吃瓜群眾的臆想而已。

雍正帝繼位以後的作為,也證明了康熙選擇繼承人的正確性,上承康熙,下接乾隆的康乾盛世使清朝一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所以,不要問雍正帝的繼位有沒有詐,歷史的真像,有時候就是那麼的平淡而不起波瀾。


面向太陽找背影


雍正帝的皇位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


要分析康熙為什麼傳位給雍正我們需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去分析問題,也就是說,我們要放在那個時代的背景裡面去分析。分析完就知道,康熙為什麼要傳位雍正,傳位遺詔根本就不需要分析裡面的字來肯定真實性,篡改是不可能的。

第一、康熙執政的晚期,吏治腐敗,土地兼併等問題導致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已經到達無法調和的地步,必須進行一場變革。而康熙年老體弱,已無力再領導這種變革。雍正素有冷麵王之稱,性格孤傲堅韌、隱忍、不講情面,十分符合改革者的條件。

第二、作為太子倒臺後雍正最大的競爭對手—八爺黨,其實並不為康熙所喜歡。因為八爺黨喜歡籠絡勾結大臣,在朝廷上形成了一股很大的政治勢力,這在哪個朝代都不為皇帝所能容忍,任何一名有作為的皇帝都不允許被威脅,因此在康熙的繼承人選項中,八阿哥肯定不在裡面。雍正除了曾經是太子黨,和大臣是保持距離的,對此康熙應該是滿意和讚賞的。

第三、雍正的能力也是非常出色的。無論是在輔佐太子的時候,還是在康熙後期,都給康熙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政務的處理能力得到日漸提高,這是做為皇帝該具備的能力。

第四、康熙在雍正王府裡遇到了他的孫子弘曆,也就是後面的乾隆皇帝,並把他帶到自己身邊親自調教,很多人說是雍正沾了自己兒子的光,我不能認同。這正是康熙已經在內心基本確定雍正作為繼承人作出的姿態,或者說是一種暗示,隔代傳位這很可笑,康熙難道還要在遺詔裡明確要求雍正傳位給弘曆嗎?顯然不可能是看中乾隆才這麼傳給雍正。弘曆頂多算加分項,而不是決定因素。不要忘記了,改革已經迫不及待。



第五、野史所說什麼篡改遺詔、弒父殺子是汙衊。因為古時候會寫字和掌握話語權的都是有地位的。雍正的改革觸動了他們的利益,特別是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讀書人頭都要炸了,讀了十幾年書,最大的特權沒了,還要和“愚民”一起出力?這開什麼玩笑?弒父更是無稽之談,殺子也被史書記載所粉碎,弘時因犯重大錯誤,被過繼給“阿其那”做兒子,政治生命結束,抑鬱而死。讀書人因此造謠抹黑也就在很正常了,而老百姓事不關己,思想為知識水平所限,唯有當八卦一樣在民間謠傳。

綜上,雍正的繼位沒有詐,是康熙所傳。事實證明,康熙的眼光是老辣的。雍正在即位後大刀闊斧的改革,挽救了清王朝,為康乾盛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